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资讯  资讯

正式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在哪儿?干货来了,专家带你看规

2020年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

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要怎样建?实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有哪些重点任务?核心区控规有哪些亮点创新点?一起来看。

战略定位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模与结构

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两轴、一城、一环”:两轴即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环即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

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高效运行

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

32个街道划分183个街区

规划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划分183个街区,明确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明确建筑使用功能、利用方式和更新周期。

保护历史格局

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是奠定老城空间地位的重要载体,规划将加强历史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老城不能再拆

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对象。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践行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

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

结合内环路打造、道路林荫化改造、文化探访路建设,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

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

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

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

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

加强景观视廊保护与营造,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和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街区保护更新

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

公共事务用地

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时空多元共享

除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独立性较强的设施外,体育、文化、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兼容设置,通过推进医养结合、老幼结合、文体结合、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等方式,实现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

韧性城市

使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策略包括: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等。

林荫街巷

林荫街巷的建设以人的步行体验为出发点,通过道路横断面优化、行道树补植等方式提升道路空间的绿荫占比与连续性,提供环境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满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闲散步、慢跑锻炼等多种需求。

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无车街区,形成活力交往、安宁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街区环境。

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安宁交通

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以及中央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的规划目标。

内环路

定位: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而不是传统的机动化快速环路,要依托内环路打造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东西、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围合而成,主要功能是联系城内各区。按照现今道路名称描述,内环路北段为平安大街,南段为两广路,东、西两段分别为东单北大街一线和西单北大街一线。

专家带你看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核两翼”的关系。核就是主体,两翼是两个翅膀,两个翅膀带动着主体,主体指挥两个翅膀,构成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核心。

应该说之所以有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因为要更多的突出首都功能,北京既是我们首都的所在地,同时又是一个超大城市,那么这里就有两重功能,都要发挥好。一个作为超大城市,走向世界性的城市,她本身有着两千多万的人口,有过万亿的经济总量,承载经济、社会、文化各种活动,但同时又是一个大国的首都,特别是当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可以想见大国首都的许多功能会不断的得到补充,得到加强。

为了让我们的大国首都功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需要有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来分担地方性的事务,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带动东部片区的发展。河北雄安未来的定位是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为了把北京聚集的人才、科技力量释放出来,但是释放的平台不在北京,释放的平台应该是在河北雄安新区。所以北京是源,河北雄安是流,通过雄安再来带动和促进河北的发展,所以是三者之间是分工和协同。

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突出强调的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而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多强调的是经济的功能,当然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服务保障好核心区的功能发挥。河北雄安新区主要是依托北京疏解的一部分优质高端的资源来产生动力,带动更大范围的冀中南地区的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纲要,对京津冀的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城市群,我们国家也有,珠三角、长三角。

京津冀的不同在哪里?就在于那句话,“首都为核心”,她是首都所在地。所以,京津冀的定位就决定了北京在京津冀中具有核心地位,安排好首都功能是北京发展最重要的使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四个定位,第一句话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所以我们讲京津冀的核心是首都,首都的核心是政治功能,所以服务好中央政务是北京发展、京津冀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一个空间战略、区域战略,我们看到有三步非常明显的空间性的战略,第一步是明确通州作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第二步是设立雄安新区,第三步是编制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

这三个区域其实在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三个职能原来都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地区或者核心区的周围,但是通过这样的一种空间调整,把北京的行政功能转移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样的话能够减轻北京中心区的压力,同时又能够保障北京作为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城市的正常运行。

然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目标很明确,首要任务是承接着疏解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时也承接首都地区发展的一些功能外溢甚至增量,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被动地承接,它是创造一个新的发展区域,来平衡这个区域的空间格局。

到第三步明确北京的东、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这样的话让北京的最核心的地区,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出去了,其实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职能。

另外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从规划师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实际上从根子上保住了北京老城。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对于老城城核心区的保护,从规划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衍生的结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技术负责人石晓冬: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特点和亮点可以总结为四个体系

第一个是搭建了开门编规划的组织体系。体现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加强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等措施统一起来,为支撑核心区保护更/p>

同时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也征求了市级的25个部门,49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在公示期间,除了北京规划展览馆作为主展馆外,在核心区32个街道分别设立了微展厅,据统计参观的人次达到了13000多人,在家门口办展厅就是征求老百姓对规划的意见。

公示过程中收集到了1269份社会大众的意见和600多条专家的意见,我们逐一进行了研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里面来。

第二个是建立了面向实施的技术体系。针对核心区在首都功能保障、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公共空间营造、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这次规划充分考虑了这是在老城区的规划,以及采用了街区保护更新这个工作的特点,突出了规划的颗粒度,也就是非常细、非常可感知。下绣花功夫,对核心区现状约2百万常住人口、3.6万宗各类权属的土地,还有25万栋建筑,百街千巷,10005棵古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32个街道、183个街区、400多个社区、大约3600个地块,进行分级分类指导,针对核心区的人、地、房之间的复杂匹配关系和空间资源非常有限的特点,增加了规划实施的一个时间维度,建立以时间换空间的规划思路。

第三个是总结了老城保护的公共空间体系。这次核心区控规强调紧密围绕老城核心价值,做好保护和传承,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保护好两轴,即中轴线和长安街,保护好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的历史格局;丰富和拓展保护对象,增加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的保护,共明确了11类保护对象。

通过规划,我们也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从占老城的33%,未来要提高到38%,接下来也会逐批公布历史建筑的名录,同时要精心打造10条文化探访路,体验四种文化;营造36条特色景观视廊,棋盘式的林荫街巷,大量因地制宜、尺度亲切的小微绿地公共空间,形成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公共空间体系,描绘鲜活生活图景。

第四个是在规划编制中形成了“1+1+32”的成果体系。这次规划的成果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考虑,形成了一本规划文本,一本街区保护更新导则和32册控规图则的成果体系,满足规划组织实施的需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的爸爸是太监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