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百廿南大初心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精神风貌讨论侧记

  在南京大学仙林、鼓楼、苏州、浦口四个校区,随处可见磅礴大气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它和南大校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一道,默默滋养着这片沉淀了百廿风华的校园和低调、勤奋的南大人。

  在这些林木清旷、芬芳馥郁的校园里,一场围绕百廿校史精神风貌和传承的大讨论正在进行。对于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的南大人,梳理和提炼什么是百廿一以贯之的追求,无论是回眸校史还是展望未来,都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曾担任南京大学的洪银兴认为:“南大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历史上的自信,更是当下的自信。新时代南大精神风貌的新要求、新含义,在南大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凝心聚力,十分必要。”

  “求真创新”“爱国奋斗”等中国高校共有的精神品质,自然是讨论中被不断提及的内容。陈洪渊院士用“矢志许国、穷究成才”来概括他对南大精神风貌的期许。刚刚卸任文学院院长的徐兴无和社科处副处长姚远一致认为,这种精神传承要反映南大的奋斗史,彰显南大人对红色基因的赓续。

  “开放包容”“追求卓越”也是大家热议的维度。文科资深教授王守仁和新任图书馆馆长黄贤金认为,百廿精神风貌与传承应有 “求真、爱国、融合、卓越、至真”等核心要素。另一位文科资深教授赵曙明说:“我们的精神底色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招纳英才、服务社会,回应国家的现实需要。”

  《南京大学报》老主编方延明说:“百廿校史贯穿着大量感人的报国荣校事迹。让南大人特别为之感动的匡亚明、胡福明、程开甲、朱光亚等,形成了南大百廿校史精神风貌的传承序列。”

  这场讨论活动,得到了师生员工和校友的热烈回应。在读本科生米书颖牵头的“南望今昔”团队,专门展开调研采访,并撰写了9000字长文建言献策。今年春天,在这所文理工医兼容并蓄、底蕴深厚的一流学府里,这场讨论无疑引发了人们对南大发展史、南大人心灵史的热烈追溯、讨论和对未来的畅想。

  “精神风貌有着具体的南大人、南大事、南大物作为承载。”校党委薛海林认为,“南大的百廿校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人文辅国的奋斗史和爱国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南大的发展进步,全程贯穿了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追求”。

  说到百廿校史上报国风气之传承,南大人会想到太多先辈的感人奋斗故事和斗争精神、许国情怀。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李瑞清,在抗战中组织西迁的校长罗家伦……

  大学之大,乃是因为有报国之大师、大先生。“科学报国”是南大的传统底色。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南大走出了6位“两弹一星”元勋、4位改革先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和“七一勋章”获得者。“羲和号”卫星,全名“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它的两位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之一,是南大天文学院的副教授李川。

  “坚持真理”是南大人的另一种风骨。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如春雷乍响,拉开了全国范围内解放思想的序幕。建党百年之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南大人胡福明又在《光明日报》发文。他写道:我就是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喊一嗓子”。

  南大百廿校史上有许多“第一”,南大教育学院院长王运来对此如数家珍——首开女禁、首创诸科、首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率先引入和国际接轨的科研评价体系、建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探索“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

  今天,“第一个南大”的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仙林、鼓楼、苏州、浦口四校区联动的发展新格局,让人耳目一新。“2022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招生计划定了!”成为这两年南大官微里最火出圈的信息。南大与苏州的双双携手、强强联合,让南大胡金波、校长吕建和班子成员充满信心:“苏州校区的建设,必将在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上产生许多‘之一’‘第一’,甚至‘唯一’!”

  在这场大讨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吕建自始至终在聆听和思考。吕建的系统思维,让他一直想用四梁八柱的结构,构建一个可以把南大校史所折射出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传承尽可能多地包容入内的框架——如同一个优秀软件的底层架构。现今,他已经有了初步答案,这就是:培养人、办大学、融时代。南大的传统、当代和未来追求,都围绕这三个层面来传承。

  在座谈会和几年来的各种场合,胡金波常常讲到他心目中伟大的南大办学者:从李瑞清“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到陶行知“爱满天下”,再到罗家伦“知识的责任”,一代又一代南大办学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作为教育家的气度与报国追求。

  在胡金波看来,百廿南大,如同一方清幽泮池,它所滋养的师生,宛如游弋其中悠然自得的南雍之鱼。因此,南大的百廿精神风貌和传承,在新时代可以用这样十六个字来提炼:“宽德养士,至乐成学,吾道在国,与世恒新”——办学者以宽厚之德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治学者在苦学中乐学,学至于乐乃成。而校歌在百年前“吾道无穷”的祈愿,有了“吾道在国”的方向。南大之道,道在爱国、报国、强国,在世代推移中恒久创新、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引领。

  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是新中国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对于这十六字,这位古典文学大家用两个“极好”表达了对“宽”和“乐”各领四字的赞许。“刚读到时猛然一振,越回味越觉得像我们南大人。”在现代工程学院党委第三支部为一位长江学者举行的入党仪式上,大家说起了这十六字,说起了南大往事和南大今日及未来。

  对于一所百年名校,精神风貌是从师生的心魂里流淌出来的信念,是在历史长河里翻涌滚动、向前奋进的意志的洪流。在南京大学,这百廿追求,每一名师生、每一名校友、每一位南大人,或许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它的底色和信念,却是校歌里唱出的“一趋兮同”。跨越百廿、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南大人,将一如既往负重攀登、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