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美文赏析 南京的梧桐

  很多城市都有很多树,但很少有一种树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而有一种树——看到它,就会想起一座城;说起这座城,就会想起一种树。这树,是梧桐树;这城,是南京城。

  南京是一座充满绿色生机的人文绿都。在中国的城市中,南京的绿化水平无疑是排在最前列的。当然,南京有这个底气。

  树多,是南京人引以为豪的事情。无论是城里城外的山,还是城里城外的路,到处都是树。南京的树木数量多,品种也多,但最多的还是梧桐。

  梧桐大道,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亮丽的风景和绿色名片。这些年来,南京之所以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等荣誉,梧桐树功不可没。

  春天来了,梧桐发出新芽,整个城市渐渐充满生机。及至夏天,梧桐宽大茂密的树叶使整个城市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一条条大道,两侧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在空中握手,浓荫如盖,遮天蔽日,好一个清凉世界。车行道中,犹如驰入了一条被绿叶覆盖的隧道;三伏天出门不用打遮阳伞,人行树下,别有一种清凉的浪漫。到了隆冬时节,梧桐卸下一身浓妆,让人们尽情享受冬日的阳光。

  历史上,夏天的南京如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酷热难耐。而近几十年来,因为梧桐的撑天巨伞,把炎炎烈日挡在树梢之上,大大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前些年,凤凰卫视评选中国新“火炉”城市,作为老资格的火炉城市,南京却连前10名都没排上。

  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更加向往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南京的梧桐树在降尘、降噪、固碳、制氧、改善环境方面的巨大贡献愈发凸显出来。

  1872年,法国传教士倪怀伦在南京石鼓路边种下了第一棵梧桐树,由此开创了南京栽种行道树的历史。

  一些国人认为这树和中国的梧桐相似,又是法国人种植的,就把象征浪漫、时尚的法国和中国传统意境里的梧桐树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法国梧桐”这一名词。

  100多年过去,当年传教士在南京种下的那棵小树苗已成参天之势。1998年,南京园林部门进行古树普查,这棵具有历史意义的参天古木,被挂上了“001号悬铃木”的牌子。有关部门没有使用“法桐”或“法国梧桐”的名称,可见,官方命名是很严谨的。诚然,从植物学来说,悬铃木和梧桐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树种。但习惯成自然,人们就这么叫开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树。梧桐在南京落地后,迅速生长,密集而宽大的叶片很快成荫。这种享有“行道树之王”美誉的树木,深得市民和众多名流的喜爱。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美国建筑师墨菲受聘主持制定“首都计划”时,引进了“林荫大道”等新概念。当时的首都绿化委员会,选定梧桐作为南京的行道树。1929年前后,南京第一次大规模栽种梧桐树。

  1953年,南京市民响应政府号召,掀起植树热潮,在全市600多条大小道路上,栽种了近10万株梧桐。这是南京又一次大规模栽种梧桐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南京第一轮城市改造前,道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的梧桐。遮天蔽日的茂密枝叶,福佑着南京人的美好生活。在那电扇和空调甚为稀罕的年代里,南京人对“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有着最深切的体会。

  时代的车轮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机动车的增多,南京的道路拥挤起来,人树争地的矛盾显现出来。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看来,道路两侧那一排排梧桐碍手碍脚,限制了城市的发展。随着道路拓宽改造等工程的启动,不少梧桐遭到砍伐或被移走,南京的梧桐数量日益减少。

  早前,中山路上共有6排梧桐,中间隔着一条快车道和两条慢车道。2000年,南京开始修建地铁1号线,为给地铁让路,大量梧桐被移除。虽然2006年进行了补植,但这条曾让南京人引以为豪的绿色长廊已很难恢复昔日的雄姿。

  梧桐的命运牵动着南京人的心,不少市民拨打政府热线电话,表达对砍伐梧桐的不同意见,民间也有自发的护树行动。

  2011年3月初,南京市为建设地铁3号线号线,决定砍掉或移走数百株有七八十年树龄的梧桐。此举引发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保护梧桐的行动到达,并催生了我国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新制度——绿评。

  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了大行宫地铁工地大树的砍头照,霎时掀起了席卷全城的巨浪。护树运动迅速由线上延伸到线下。有的市民自发给主干道沿途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市民的护树运动,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这场民间护树行动,推动市政府出台了重大工程“绿评”制度,并与环评、安评等一样,成为重大工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原有的环评制度不包括树木保护内容,“绿评”补上了环评的缺项。按照“绿评”规定,南京市住建委会同市局、园林局、规划局、公安交管局,对全市重大工程实施“绿评”。“绿评”人员由园林、建筑、结构、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和市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组成。

  历经近百年沧桑岁月,高大茂盛的梧桐已成为南京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融入南京城市发展的年轮,刻入南京人的记忆,演变为南京城市文化的经典符号,古都南京也因此而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