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资讯  资讯

【两会前瞻】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张照新:四项政策值得期待

国是连“家事”,民生通民心。疫情尚未平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下,我国宏观经济怎么稳?碳中和碳达峰如何推进?房地产政策有哪些变与不变?乡村振兴有哪些新面貌?数字经济有哪些新趋势?

带着这些问题,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前瞻2022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

3月3日讯(记者 朱赫)2月22日,21世纪以来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在2月23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包括8个部分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其中,“两条底线”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如何守住“两条底线”?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能否杜绝“谷贱伤农”现象?今年两会有哪些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值得期待?记者专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深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前瞻两会“农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此,您怎样解读?

张照新: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转换时期,筑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既是巩固前期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从现实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年丰产,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对于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需求持续增加,带来粮食大豆、玉米饲料粮结构性缺口,这是近年来粮食进口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在疫情反复、国际环境不确性增加的大环境下,促进国内粮食稳定增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范重大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但要看到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部分农民虽实现了脱贫,但是仍然比较脆弱,有的产业收入面临较大市场风险,有的务工收入不稳定,而且可能还面临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存在返贫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完善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等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当前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紧平衡格局短期难以改变。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面临哪些外部压力?国内粮食稳产增产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张照新:当前,由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优质蛋白的需求增加,带来粮食需求仍呈现刚性上涨趋势。但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着内外部多重压力和挑战。

从国内看,粮食生产主要是面临耕地保护、比较收益和自然风险的多种挑战。一是耕地资源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此带来建设用地需求将不断增加,对耕地保护带来巨大挑战。根据国内第三次土地调查结果,全国耕地比第二次普查减少超过1亿亩。这也是国家提出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种粮比较收益的制约。近年来土地、劳动力和农资等成本不断上升,粮食比较收益下降,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不足,成为影响粮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通过价格支持、生产补贴、农业保险等多种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自然灾害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也影响着国内粮食生产的稳产增产。如去年秋收季节北方多雨天气,对于秋粮收获带来很大影响。总的来说,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和挑战。

从国际市场看,受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缺口增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尤其是玉米、大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2021年,粮食进口量与国内产量之比超过20%,成为国内供给的重要补充。但国际市场粮食进口面临着价格波动、供应链风险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压力。

首先,受自然灾害、能源价格以及资本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大起大落,对我国粮食供给带来巨大影响。如近期受粮食主产国干旱天气的影响,粮食价格大幅走高,已经接近20年来的历史高位,带来我国进口粮食成本的大幅增加。其次,粮食进口供应链风险提高。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多次反复,国外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粮食贸易政策、物流运输风险增加,国际粮食供给风险加大。此外,粮食进口也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近年来,在全球粮食需求增加的驱动下,南美部分国家加大了对热带雨林和湿地的开垦利用,引发了一些组织对全球生态保护的担忧。我国作为全球粮食进口大国,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关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这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能否杜绝“谷贱伤农”现象?

张照新: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这些政策将对稳定种粮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显著作用,促进今年粮食稳产增产。一方面,通过最低收购价格的提高、补贴政策的问题,特别是在主产省产粮大县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全覆盖,为农民防范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提供了有效保障机制,稳定了农民的种粮收入。

同时,这些政策还向农民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国家重视粮食生产、支持粮食生产,也将增加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从长期看,这些政策能否真正杜绝“谷贱伤农”,发挥其保护种粮农民收益的作用,还要取决于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制度性调整机制的建立。

首先,三大粮食作物完成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还需要真正落实落地。长期以来,种粮农民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对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带来很大影响。为此,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超过300亿元,逐步建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性保险体系。但是由于现有保险主要是针对自然风险,而且主要弥补农民粮食生产中的物质费用,保险范围窄,保障水平低,难以真正起到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在主产省产粮大县实行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但是这两项政策,特别是种植收入保险,能否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保险赔付,一直是种植保险政策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未来能否通过保险制度完善,有效落实赔付,是这些保险政策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

其次,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政策的制度性动态调整机制能否有效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粮食支持政策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生产者补贴相结合的种粮农民收入支持政策,成为我国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举措,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和生产者补贴标准调整,缺乏制度性安排。在实践中,往往是出现了种粮收益大幅下降后,才进行价格调整和补贴增加,导致调整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发挥对稳定粮食收益的作用。未来,需要系统研究最低收购价和生产补贴制度,根据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全社会物价变动等因素,建立科学的价格水平和补贴标准调整机制,才能真正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杜绝“谷贱伤农”。

今年两会有哪些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值得期待?

张照新:今年两会,乡村振兴将是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认为有四项政策举措值得期待。

一是在实施初级农产品保障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从粮食、大豆和油料、菜篮子提出了一些政策。如何把这些政策整合,制定实施初级农产品保障战略,对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进行系统考虑和安排,非常值得关注。

二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支持政策。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商,规范直播带货,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建设。这表明,数字化进程已经快速深入到农业农村社会经济过程中。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度,通过数字赋能,破局乡村发展难题、乡村治理难题。

三是碳汇增值制度和政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业减量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都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如何通过生态产品开发、碳汇增值等,让乡村绿色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

四是推动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落实落地。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县域公共服务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这对于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加快推动这些制度安排落实落地,需要各地出台更加具体化的落实方案和措施。

五张牌游戏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2568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黑帽黑客,仝卓继父被撤职,中国原材料网,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