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信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

  ,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

  学校主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位于天长市金牛湖新区,无锡校区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和南信大无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无锡研究院、无锡校区国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区、雨花台区建有大学科技园及其文旅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约1300人。

  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有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现开设75个本科专业,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学校专业总数的40%。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1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学校申报的“应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2个专业成功获批。2022年,“应急管理”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将分别在法政学院和商学院招生。

  “应急管理”专业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学、法学、心理学和大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管理+”的新文科交叉学科,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一案三制”应急体系等内容,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预警预测、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供应链管理”专业坚持“气象+信息”的办学特色,秉承“育人为本、协同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建设具有“绿色供应链+应急供应链”特色方向的优势专业,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组织从事供应链管理、企业运营管理领域相关科研与应用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2012 年 1 月 1 日到 2022 年 2 月 28 日,学校 ESI 世界总排名 910 位,较上期提升 75 名。本期高被引论文 346 篇,较上期增 11 篇;热点论文 14 篇, 较上期增 3 篇。

  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溯源于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成立时设置的气候学系。学院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方向)3个硕士点和3S集成与气象应用、环境遥感、导航与空间信息、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点。2021年,测绘科学与技术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内地高校排名第14名,遥感技术位列世界一流学科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10名。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高质量就业率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大气物理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具备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开设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气象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及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雷电科学与技术、空间天气学4个专业的学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资源与环境(气象工程)、电子信息(安全工程)2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累计93项,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学术论文630篇,其中被SCI(E)收录271余篇,获批专利45项,出版专著及各类教材8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

  应用气象学院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农业气象学系,1978年获得农业气象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获得应用气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城市气象学 硕、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气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三年,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纵向项目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0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BAM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并被选为亮点、封面文章。学院已成功举办了32期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农业气象培训班,为亚太地区、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欧等119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多名学员,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 (WMO)及相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线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全国首批唯一入选省属高校。腾讯实验班是联合腾讯公司共建,并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国家一流专业,创新信息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球首个数据通信方向华为实验班是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挥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探索产教、科教双融合新模式,将依托我校通信工程一流专业,围绕5G通信和工业互联网等数据通信方面培养拔尖人才。

  气象灾害实验室创建于1995年,1998年10月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中国气象局灾害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年10月,实验室被遴选为立项建设的“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并于2013年3月正式以“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实验室的研究主要针对东亚季风区重大气象灾害(洪涝、台风、热浪、大雾、灰霾、雷电等)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围绕四个研究方向。

  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8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7项、省部级项目303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校自2018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生单独编班,由学校长望学院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两校共同制订,安排双方教师共同授课。联合培养的学生中,20%的学生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生毕业时,符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证书,授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士学位,注明两校联合培养。

  2022年7月,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考试主办方)宣布,江北新区首家、南京第二个机考中心正式落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点拥有40个机考考位(外加4个考位备用)和4个口语考场(外加1个考场备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规模达到2720人,覆盖17个专业,是拥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同时也是江苏省唯一拥有两个本硕一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

  雷丁学院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英国雷丁大学(QS2022世界大学排名第202位)联合举办,实施本科、硕士层次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英国雷丁大学在中国境内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江苏—英国高水平大盟”首批中方单位。外籍教师授课占比50%以上,中方教师国际化率达100%。

  学院采取本科生“4+0”、研究生“2+0”、“3+0”的办学模式。开设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工程、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8个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数据与决策分析(外国硕士学位教育)2个硕士专业。

  2006年,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现“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签约开展校际交流合作。2013年,两校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南信大沃特福德学院成立,并于2022年招生。

  学院以信息工科为特色,采用小班全英文授课。现开设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五个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各本科专业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制4年,采取“4+0”的培养模式。研究生采取“3+0”的办学模式。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的专职天气预报员,总计52名。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团队一共35人,其中毕业于南信大的就有22人。

  注:英语类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日语类专业只招收英语、日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学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学校2021届毕业生共7640人,其中研究生120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72%;本科生643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28%。本科生覆盖56个专业,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学院(788人)、商学院(515人)、大气科学学院(419人)、自动化学院(396人)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

  毕业生中普通本科生(不含专转本类)深造率42.47%(国内考研33.3%,国(境)外升学9.17%),专转本类毕业生国内升学率为17.29%,深造率创历史新高,位列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研究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50%。

  学校2021届博士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92.31%,硕士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8.77%,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5.0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