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新闻

当酷暑成为未来的常态

  我们每一位以及整座城市都必须意识到,高温是会夺走生命的极端事件。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原本不需要为高温再付出生命的代价。

  背着大号保温杯,一手拎着玩具、扇子,一手牵着两岁半的小孙子,7月28日上午9点半,南京市民老姚照旧出来玩,地点还是地铁春江路站进站通道。“不图别的,凉快!”其实老姚不孤单,每个站口都有几对“老少搭”。当日,南京最高气温达到38℃。

  近年来,几乎每个年份都成为“史上最热”。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平均高温日数5.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上月12日,南京时隔五年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入夏以来单日最高气温更是多次突破40℃。这种温度,驱赶着无数个“老姚”四处寻找纳凉空间,他们只希望“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它的周边,是有着数万人口的大型安置房小区春江新城。以往的夏天,不少居民来到广场锻炼、休息。今夏南京持续高温,白天,广场上活跃的身影消失不见,夜晚纳凉的人群也少了。相比之下,凉爽通风的地铁站反而有了人气。通道口墙边堆积的防汛沙袋,成为“老姚”们的“凳子”,他们默契坐下,盯着各自的小孩相互玩闹。“小孩不愿在家待。但现在这天,外面哪都热,太阳底下一站,没过一会儿就受不了。”

  年轻的27岁河南小伙陈家伟也有点撑不住。最近,他奔忙在老城颐和路片区管线下地施工现场,滚烫的柏油马路被撕开了口子,他和工友挨个跳进去。遮天蔽日的法桐、枫杨、香樟就在头顶,但没能带来阴凉。中午的休息时间,他顶着困意,一度坐在附近的街边小广场上玩手机。“地上太烫了,想睡也没法躺,铺凉席都没用。”

  “比往年热得早,下雨也少。特别到了中午上班时,每次出门前都要做心理建设。”鼓楼环卫公司宁海项目部检查员张涛亮出自己的水桶,容量2.6升,“这桶就是今年太热才买的,上班时间两桶起步。我也想喝冰水啊,可带出去没一会儿就热了。”他感慨,今年是最热的一年。

  老姚、小陈和张涛感受到的热,线日,南京主城区单日总供水量达到220万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相当于1/3个玄武湖的库容量,居民家用、道路冲洗、绿化浇洒、河道补水等,都是用水“大户”。南京水务集团生产运营总监、生产管理部部长陈振海告诉记者,目前全市供水量已超过去年同期最高值,按当前气象监测情况,供水量记录有望在随后的8、9月份再度刷新。

  统计数字表明,过去20年是前工业时代以来最热的20年,有记录之后最热的10年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具体到今年,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上空气干燥,不易形成云,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

  热浪来袭,“热射病”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7月12日,南京一名37岁的装修工人在闷热的室内连续工作4小时后,头晕、频繁呕吐,被确诊为热射病,是今年南京首例热射病患者。今夏以来,四川、浙江、福建、河南等多地也陆续出现热射病病例,其中不乏有人因为高温严重中暑而去世。

  这是除热痉挛和热衰竭外,中暑的第三种情况,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热射病的致死率达到70%到80%。

  “中暑到了这一阶段,肢体皮肤会出现干热、无汗,并伴有神经系统和意识状态的紊乱,可能会出现晕厥、谵妄(突然性格大变),也有癫痫样抽搐。”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分站站长郭鹏表示,这种情况非常危险,要立刻对人进行降温,如使用流动的凉水不断冲洗,此时患者身体可能已经达到40℃,可能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致人死亡,需要尽快将体温降到38℃以下。

  每到夏天,鼓楼区东井亭社区周迎春就多了一桩心事。地处南京老城,东井亭社区常住80岁以上老人有500多位,独居老人40多位。仅是周迎春负责的1号网格,就住着7位高龄独居老人,天气一热,她就开始担心。

  老人们总是不让人“省心”。几天前的一次走访,周迎春在一户人家门口等了半天,门才缓缓被打开。76岁的何奶奶站在里面,脸色苍白。走进她的家里,周迎春感觉像“进了蒸笼”,空调、电扇,老人一样没开。

  “我还好,还好。”老人神情萎靡,说话也慢吞吞。即使子女、社区轮番劝,一些老人仍然不舍得开空调。南京7月初最热的那一周,社区网格员们密集走访了一百多户老人发现,因为不开空调,不乏有人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分站站长郭鹏有着同样感触。他所在的站点,辐射距省人民医院15分钟车程内的区域,其中老旧小区居多,“耐受性差”的老人是高危群体。“中暑的本质,是体内的热交换和水盐代谢紊乱。老人的身体代谢本来就慢,还有一些人患有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代谢更差,如果不做好防暑降温,就更容易中暑。”

  今年6月,郭鹏已开始接到中暑求助。随后近两个月里,他陆续出车20余次,感知着城市的“过热”。有的老人因中暑被送进ICU,还有近90岁的老人在抢救一天后,最终离世。

  今年以来,仅南京市急救中心系统就接到中暑求助40余次,除老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求助电话来自室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外卖员、快递员甚至,长时间暴晒是重要诱因。

  天气越热,外卖骑手潘子越忙。雨花客厅5公里范围内,包括楚翘城、世茂52+、宜悦城等成熟商业综合体,都是他的取餐和配送范围。每天10点半开始,潘子接到的配送订单明显多了起来。正是饭点时间,按平台规定,骑手在10点半到13点之间不可下线。

  “顶不住,差点倒下了。”7月25日,南京再次发布高温预警信号。下午1点不到,潘子匆匆送完手头最后一单走到电动车前,脑袋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伴着几次干呕,背后出了一身虚汗。“大概是中暑了。”潘子没有迟疑,立即向站点负责人电话说明情况后,便回家打开空调休息,直到16点以后才重新上线接单。

  即使不在烈日下,一些工作仍然容易带来不适。郭鹏曾在早上7点赶往一家饭店后厨,处置一位头晕倒地的厨师,夏季人们常常食欲不振,他从前一天晚上就没再进食,上班没多久就扛不住了。长时间靠近锅炉、烤箱等生产性热源,又缺乏补水,同样能引发中暑。

  近两年,各地还陆续发生做核酸采样的“大白”被热晕的事。“一些医护人员明明在室内,也都开着空调,为什么还是会中暑?就是因为他们被防护服紧紧包着,汗闷在里面出不来,水盐代谢不能正常运转。”郭鹏说。

  也有些求助让人啼笑皆非。曾有人在出车祸后受伤倒地,拨打了120。但郭鹏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又接到对方电话,“这地面太烫了,躺得受不了,我自己去附近医院治,你们别来了。”

  “头上被太阳晒,身子被地面烤,这样更容易造体脱水,不及时补给的话,后果会更严重。”郭鹏说。

  可以看到的是,伴随城市扩张,中暑等“热病”的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节节攀升。一项围绕各大洲43个国家死亡人口的研究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死于寒冷相关因素的人数减少了0.5%,而死于高温相关因素的人数增加了0.2%。

  7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塔拉斯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席卷欧洲的热浪将成为夏季常态,这种极端气候趋势最少持续至2060年。

  7月26日下午4点,61岁的环卫工人陆井飞和同事们放下手中的活,从四面八方集结,走进位于北京西路的鼓楼驿站。刚开箱的矿泉水已经摆上桌,检查员张涛抱来西瓜和葡萄,张罗大家吃。

  “中午最热的时候,我们停工不干活。”陆井飞说。今夏高温以来,南京市部门下发通知,要求人工清扫作业避开中午12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一些无遮阳的特殊路段还可继续推迟下午作业时间。

  鼓楼环卫公司宁海片区项目部部长吴良平告诉记者,一线环卫工大多上了年纪,高温环境下作业有风险,特别是南京今夏雨水少,格外炎热,驿站里备足了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方便取用,每次开会叮嘱大家最多的,就是“一旦有不舒服,马上提出来”。

  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电风扇(空调)、微波炉、茶水设施、桌椅、常用药箱等一应俱全,有些地方还提供躺椅、书籍、设施等南京自2015年7月起推进“安康驿站”建设。目前全市有142座安康驿站建成在用。此外,还有497个由公交场站、银行、移动营业厅、加油站等社会力量设置的爱心驿点,供环卫工人纳凉避暑。

  今年7月初,南京市免费开放7个人防工程点。在雨花山人防工程纳凉点,三台大型抽湿机不间断运转,把洞内湿度控制在70%以下。连续开放11年的北极岩人防工程,从一开始的桌椅等简单设施,不断完善到有网络、有电视、有微波炉、有饮水机等,让避暑生活更丰富。狮子山4号人防工程里,有整整两个书橱的图书,内容包括养生保健、红色刊物等,杂志架和报纸架上的报纸刊物每天更新。

  在南京地铁11号线石塘公园站建设现场,装有空调的休息室也是临时超市,这里有冷饮,工人们可以用安全积分来兑换消暑用品。10点半到15点,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段,是工人们的休息时间。得知陈家伟和工友们的需求,颐和路社区专门腾出二楼活动室,打开空调,并布置了凉席、饮水机,方便工人们中午来这小憩。

  显然,除了临时应急举措,城市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还有更多。经历过2003年欧洲高温灾害的英国,自此每年编辑更新全国高温规划,提出涉及城市布局的前瞻性改变,如在城市的上风向区域和人口多的中心区,规划马赛克式、小规模而密集的绿地。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也表示,要打造宜居舒适的夏季都市生活圈,必须注重局部地区微气候的改善,见缝插绿,比如在合适的地方种植树木草地,预留或开辟水面,加速空气的流动,以便带走热量。

  长期高温已成定局,作为更加基层的城市单元,周迎春和同事正努力适应这一现状。天气一热,他们就加大上门频率。“每周打三四次电话,确保老人安全,再加两三次入户走访,查看他们身体状况。”他们鼓励腿脚好的老人来社区大厅乘凉、看书,替老人去银行代取退休金。

  干外卖这行已经快6年,按潘子的说法,“这些年也吃过不少苦,虽然四十多岁,但身体素质过硬,还没被打趴下过”。意识到身体顶不住,他也会立即“妥协”。负责潘子所在区域的外卖配送站点约有100名骑手,今年夏天以来,不少年轻骑手纷纷离职。潘子也能理解,自己都吃不消,何况这些刚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人。

  但对郭鹏来说,他更希望引起大家注意的,不光是对“热病”的重视,还有正确的认知。他曾在处置一位89岁老爷子中暑求助时发现,老房子里没开风扇和空调,老人全身捂着被子躺在床上,已经重度昏迷,肌张力幅度较大,甚至伴随着癫痫抽搐。郭鹏第一时间跑去掀被子和衣服,给老人散热降温,但被其老伴呵斥。“他感冒都成这样了,你还掀被子,不是着凉吗!”

  摸到老人肚皮时,郭鹏的手被烫了一下,那里的皮肤干干的,连汗也没有,是典型的热射病症状,额温枪显示,老温39.8℃。让他心痛的是,直到他们把老爷子抬上车送去医院,其老伴还认为这是重感冒。在ICU里抢救一天后,老爷子因多项器官功能严重衰竭,最终去世。郭鹏告诉记者,中暑的先兆与感冒症状有相当一部分重合,如头晕、呕吐、发热、乏力等,一般人容易因此误判。“如果在高温天里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第一时间考虑是不是中暑。”

  盼着下点雨,是潘子与“太阳肩并肩”时,最大的期待。潘子顺手查了下未来几天的天气,红彤彤的烈日图标显得特别刺眼。7月30日,一场骤雨似乎听到了群众的心声,给南京市民带来一丝清凉,这是持续高温迎来短暂的“中场休息”,但长远看来,避暑防暑仍是一座城市需要认真对待的“加时赛”。

  1、气象部门大都用温度来定义高温热浪,但“湿度”因素容易被忽视。在其对感知的影响下,高温热浪还可分为干热型和闷热型。

  2、日落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热夜”现象尚未引起警觉。目前的高温热浪预警系统里,各项措施往往忽略了夜间情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