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新闻

马青:“青”听城市的声音

  “我就像江河当中的一滴水,与千千万万个南京人一起,同心聚力,日拱一卒,以微小的力量让南京变得越来越好。”

  每天清晨,通过电波,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中心评论员马青的声音都会穿梭于奔涌的车流间,飘荡在城市的上空,走进千家万户,伴随着人们开启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的一个心灵家园,因为我的青春就是与广播联系在一起的。”马青的言语中透着对广播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17年间,她在这里传播观点、声音和故事,也在这里见证和参与着城市的发展进步。“我就像江河当中的一滴水,与千千万万个南京人一起,同心聚力,日拱一卒,以微小的力量让南京变得越来越好。”

  都说直播最考验主持人临场反应能力,容易让人紧张。但对马青来说,每天进出直播室让她有种如同回家一样的安全感。

  马青很早就与广播结缘。在母亲的印象中,童年时期的女儿很喜欢抱着收音机,聚精会神地听着从“匣子”里传出来的“叔叔阿姨们动听的讲话声”。

  上中学以后,每逢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马青总是往电台跑。看着小时候的偶像们将自己的声音变成一档又一档精彩的节目,她觉得分外神奇,心里充满向往。

  高中毕业后,马青意外与理想的广播学院失之交臂,但这并没有阻挡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她一边读大学,一边在电台里向老一辈播音员学习播音主持的技巧。毕业后,马青走进了南京广播电台的大门。

  马青发现某份刊物上有个字用得不恰当,她打电话到编辑部,对方觉得她是故意“找碴”,并没有理会。出于愤慨,她将此事“搬”上了节目,进行了长达7分钟的评说。

  节目播出后不久,马青在采访中遇到一位南京新闻广播的老听众,对方恰巧提到了这期节目,并认为,这期节目没有抓住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点,反而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做文章。对方反问马青:“现在做新闻主播都不需要门槛了吗?”

  当时,国内的互联网并不发达,想要获取资料,只有通过书籍和报纸。那段时间,马青成了书店和报刊亭的常客,将店里与评论相关的刊物买回家埋首苦读,揣摩优秀的评论作品的立意、架构和行文。

  2004年,南京某小区电梯停运无人维修,居民上下楼只能爬楼梯。接到选题线索后,为了能真实地体验住户的困难,写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马青硬是在三十多层的居民楼里来回爬了五趟,与来往的居民和项目经理沟通了解情况,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貌,揣摩老百姓的感受。回到台里,她又拿着稿子去找分管领导请教,反复斟酌、修改。最终,这期《是需要学习的》新闻节目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广播评论二等奖。

  2016年,一则“最心酸儿童节礼物——母亲偷鸡腿给生病的女儿”的新闻,让36岁的山东人刘燕(化名)成为焦点人物。在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梅园警务站的潘顺勤警官的倡议和媒体的介入下,不到一天的时间,公众的捐款就近40万元。

  但相关争议也随之产生,有自媒体称这位母亲是惯偷,不过此说法很快遭到了当事人的否认;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反思社会救助机制等话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相关舆情信息量在6月1日达到顶峰。

  深受触动的马青为此做了《“偷鸡腿妈妈”事件:情与法碰撞出了什么?》《偷鸡腿事件续:哪有什么剧情反转,焦点从来都是权利保障》两期节目。

  “我们能不要先试图塑造出一个伟大的完美的母亲,然后又因为这个母亲很可能不符合这个完美形象,就觉得叫反转吗?”在节目中,她这样说道,“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去比较谁更值得帮助,而是怎样才能‘一个都不能少’地帮助。这也正是政府的保障托底责任和社会慈善机制努力的方向。”

  这期节目在2015-201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获得了广播评论类提名奖。

  2017年,南京市鼓楼区筹备建立南京方言档案数据库。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热议。有人为此点赞,也有人不以为然。马青专门将此事放在节目中讨论并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她表达了部分人的担忧,认为“档案馆收录保存,只能是方言保护的形式之一,真正的保护是让方言活在人们的生活里”。同时,她也考虑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关切:这会不会与普通话推广有矛盾?

  “人一辈子可以说多种语言,大可不必担心学了方言,就说不好普通话了。”马青认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如同文化需要多样性,语言也一样。”

  “通过节目呈现多元观点,其目的不是为了说服你,而是告诉你另一种可能性,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有不同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对事情多一些思考,耐心等待,多看不同的角度,多些理解,产生共情和同理心。”

  她曾将“闯红灯的人”与“八达岭动物园开车窗喂熊被咬伤的游客”类比,提出“懂道理和照着做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实我们的窗外都站着一头熊,而我们也常常不以为然地开着一道缝”;

  对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事件,她气愤难当,称“保安既然是来‘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的,却以一己之力将暴力升级,还谈什么文明和谐”;

  看到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手机出示健康码而被拒绝乘车,她发出“无论是从公共服务的普遍性,还是从人的同情心,我们都不能漠视少数人的权利和需求”的呼吁……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金梦玉教授曾这样评价《马青时间》,他说,《马青时间》在交流与分享着观点、看法的同时,借助理性和逻辑,在思想和观念世界,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认知世界。

  “我经常感觉到,自己的节目只能在事后做评论,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马青回忆说,“我只能安慰自己,如果你不说肯定没什么用,说了或许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一次,一位女大学生通过微博私信向马青发出了求助。在信息中,对方称自己在火车站内遇到了一位迷路的老大爷。本想报警求助,结果因为属地管理问题,女孩在和警方的沟通中产生了误解;她想将老人送上公交车,但老人无法说清自己的住址。在被司机和其他乘客催促后,她突然倍感无力,蹲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在节目中,马青分享了这件事情。讲到动情之处,她几乎哽咽要落下泪来。节目播出后,许多热心听众打来电话,询问事件进展,关心“那位走失的老大爷”,也关心那个街头痛哭的女学生。

  110指挥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也专门打来电话,详细解释了与女学生发生误解的原因,最终还是警方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帮助老人找到了家人,将其送返家乡。

  有一次,马青陪母亲打车去医院看病。开车的司机凭着声音就认出了这位“特殊的乘客”,然后如数家珍地聊起了自己被《马青时间》“圈粉”的经历。

  有在外打拼的游子给她留言,偶然在网络上听到《马青时间》,“感觉自己又重新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城市,回到了温暖的家。”

  十几年下来,作为评论员的马青渐渐学会了“为而不争”。最终事情是否向着期待的方向发展,不是靠她一期节目决定的,但不能因为没有结果就不做。每每看到因自己的努力而促使某件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哪怕只是将其向前推进了“微小的一步”,马青都会感到欣慰。“我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

  “做媒体多年,我常常感到自己欠缺行业的专业度,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时会浮于表面,难以抓住问题实质,特别是担任省代表以来,这种感受更强烈。”马青感慨,“以前,我们经常会喊一些口号,比如‘这个需要立法’‘这个需要法律来填补空白’,但真正参与到地方立法工作中的时候,我才知道,立法绝不是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

  2018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行动,利剑直指“执行难”,派出78个执行团队、100多辆执行用车全城抓“老赖”。

  从当天下午2点到晚上7点,马青在现场进行了5小时不间断直播,跟随了8起案件的执行。在节目中,除了聚焦对“老赖”的惩治之外,她也探究他们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背后的故事。

  “看到申请执行人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得回原本属于他们的房产,你会由衷地替他们高兴。但反过来看被执行人,他们不再是纸上冰冷的姓名,而是活生生的个体。你并不清楚他们故事,但你会好奇,他们为何会落入如此境地?”

  “做媒体容易从个案出发,而作为一名省代表,必须要有全局观。”马青说,“评论的时候,往往容易就事论事,将目光放在个案上,但是在履行省代表职责后,我关注到了数据、了解了事件的全貌,对案件也有了新的看法。”

  同时,马青越来越关注事件背后沉默的一方,这也正是她在节目中屡次提及的“喧哗时需倾听,沉默时需表达”的深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