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新闻

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在宁成立

  7月15日,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当选会长。

  江苏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研究重镇。据统计,江苏省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研究点有近50个,遍布江苏所有设区市。其中,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六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两个新闻传播学科跻身全国前20%。目前,江苏省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教师超过1000人,正高职称教师超过100人,在校生近10000人。

  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更好地回应时代课题、服务地方建设,学新闻传播学院同江苏省其他5家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新闻传播教学研究机构,以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共同提出组建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的方案,由张红军等十位发起人向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出申请。

  作为地方性学术团体,学会的宗旨是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联络、团结江苏地区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专家,推动江苏新闻传播学研究向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方向发展。学会的具体任务和业务范围包括:组织会员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组织会员开展各种新闻传播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员发表和出版新闻传播学术著述等。

  会议当天选举产生了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监事。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当选会长,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相雨教授、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冯锐教授、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骆正林教授、江苏省广电总台网络传播部特聘编辑倪志新、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院长唐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当选副会长,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当选秘书长。

  省新闻传播学学会会长张红军代表学会班子全体成员,向各位代表表示诚挚感谢。身处媒介技术高速发展、传媒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张红军对学会今后具体工作提出三点展望。一是重视新闻传播学的方向引领,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以满足国家需要为导向,坚持“四个服务”,坚持扎根江苏、服务全国,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二是加快学界业界的互动融合,在“双向奔赴”同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路径。三是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全省新闻工作者提升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能力,确保江苏的新闻传播事业向着值得期许的方向稳步推进。

  学党委常务杨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学召开,是江苏省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件盛事,也是学新时代文科发展的一件大事和喜事。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给予很大期待,如何适应媒体格局和生态的深刻变化,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改变,在国际格局中更好传播中国声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直是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未来南大将继续支持新闻传播学院高质量发展,支持学院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再创佳绩、争做表率。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表示,充分吸收学界、业界两股力量的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有望在学界和业界之间形成更有机、有效的互动,产生更有价值的产学研融合成果,掌握和提升能解决业界具体问题的“真本领”,让学界走出概念和理论的象牙塔,走出不断内卷的学术话语,用生动具体的实践来创新和引领未来的新闻传播研究。她呼吁新闻人突破新闻学的文本、制度、技术、资本等工业时代基因,让新闻和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进步结合起来,让新闻向下扎根到哲学人文学科,将新闻世界里的实践与人的个体解放、群体正义和社会公平相关联。

  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会长、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祝斌教授认为,江苏近年来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堪称全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标杆。在新的历史上,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工作需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愿与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真诚携手、通力合作,积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共同为繁荣学术、发展学科、培育英才、服务社会,以及推动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省社科联党组、常务张新科代表省社科联对学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就学会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整合好全省优质的学术资源,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用好丰富的社会资源,注意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并重。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始终把学会的事业放在首位,开门办会、办会,不断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省民政厅副厅长周恒新就学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学会党建工作走在前列。二是强化自主办会,推动学会内部的治理走在前列。三是强化作用发挥,推动学会服务发展走在前列。希望学会积极推动省内媒体的融合发展,凝聚人心、引导主流,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卜宇对学会未来发展提出四点想法。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全面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面,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是紧扣时代脉搏,研究回答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多聚焦我省新闻传播事业,加强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深度融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三是培养锻炼努力造就高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在推动业界与学界互动过程中,着力发现培养和集聚一批理论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四是着眼服务管理,建设让党放心,学界业界信赖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团结动员广大新闻传播教育者、研究者和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7月15-16日,由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两场学术论坛在学举行——围绕“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东中西部的对话”,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多地的专家学者共赴第二届紫金传媒论坛暨第五届江苏传媒产业发展论坛,以“紫金”之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宝贵智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则云集了30位该领域重磅学者,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学科建设输送智力“加持”。

  立足元宇宙视域,我们如何认知时代图景与媒介逻辑的变革?“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已然来临,下半场要解决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实景场景的构建,这一混合现实将使人类进入更具自由度、更高灵活性、更多体验性的超感现实世界中。而元宇宙正是对数字文明时代愿景的具象化表达。”紫金传媒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教授喻国明如此想象未来图景。在他看来,媒介的逻辑正在悄然递嬗:新媒介之“新”,不在于出现时间之晚,而在于是否为人类社会的连接提供新方式、新尺度、新标准。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引导力,则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到底“特”在哪儿?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认为,中国特色“特”在属性,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贯穿始终;其次“特”在自信,怀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三是“特”在话语,精心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四是“特”在格局,探索建立从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到省市县各级媒体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美美与共的传播格局;最后是“特”在保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各方力量,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各类支持。

  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直面“困局”、勇于“破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明新指出,自2013年习总首次正式提及媒体融合发展以来,近十年间,媒体的自我特别是“四力”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媒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为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四级融合新发展格局尚未完善,中西东部的媒体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梯队建设还须发力。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文章”要想实现破局,关键是找准市县级媒体的发展定位、拎清楚中西东部媒体发展的差异化格局。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单波说:“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地开放地与世界建立广泛连接的过程。”清华大学新传院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昌凤认为,“过去是向大众传播,现在是大众自己传播,这是传播属性的巨大变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表示,“把社会科学研究客体化、意欲挤出主体性的投射,是对社会科学的误解,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必须以中国为方法,回到中国问题的场景中来”……紫金传媒论坛上,一系列直面传媒领域新趋向、新特点,瞄准学科前沿问题的新颖观点彼此激荡,勾勒出传媒变革所深刻形塑的当下与未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同样掀起阵阵思想风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之下,中国新闻如何突围与攻坚,直接关乎我们能否争夺国际场主动权、打破固有的国际传播格局,积极拓展对外话语空间。

  立足这一语境,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传院原院长、教授柳斌杰认为,构建以中国党百年新闻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正当其时。他认为,作为斗争主力军的新闻战线,我们既要“突破”——突破虚化马列思维的从美心理,突破“西化陷阱”思维,突破分化图谋思维,突破攻击思维,也要“攻坚”——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体系上攻坚,总结中国新闻实践经验,完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在完善和提高我国新闻学话语权体系上攻坚,建设一支有公信力、有世界性的,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新闻话语体系;在建设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上攻坚,建设性地调动国内外一切技术力量和媒体平台,参与国际斗争;在多媒体、多业态融合发展上攻坚,建设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覆盖全球的中国新闻传播体系。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党的新闻工作来说,这个“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湖南师范大学新传院院长、教授尹韵公指出,当前,“马新观”研究和教学上呈现出一系列不足:“马新观”研究文章存在简单的“从文件到文件,从文献到文献”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马新观”教育常停留在枯燥梳理“马克思何时提出何种理论”的表达方式上。他建议,“马新观”研究者应更深入地进入到党史、军史、党的斗争史中展开研究,充分彰显党的新闻史的丰富性、艰难性和曲折性;“马新观”教学者应生动活泼地结合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智能媒体时代的新特点,为“马新观”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

  “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离不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成才没有秘诀和捷径,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兰考的县委焦裕禄到累死在修渠工地的乡孙钊,当代著名记者穆青通过对一个个典型人物的描写,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记录了祖国大地的沧桑剧变。面对当代传媒人的新闻理想集体焦虑,郑州大学新传院教授董广安认为,重温穆青“勿忘人民”新闻理想的丰富内涵、“重走穆青路”十分必要。当代传媒人应自我定位在:通过踏实、深入的采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来修补碎片化、浅层化、虚假信息满天飞的传播乱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把新闻理想写在这片壮丽的大地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