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资讯  新闻

奋斗故事:我就是那个从城中村走出的新南京人

编者按:知乎在南京设立了城市分站,这是知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第一批城市分站。也许,是南京的城市气质,吸引了知乎城市分站的创立。

我们象甲书店和知乎南京,一起发起了“新南京人故事”的活动,邀请新一代南京人讲诉自己来南京的真实故事。这个活动有一系列奖励,我们将为感人的故事,奉上茅台酒以及最高2万元的奖励。

下面,是象甲书店老板云龙山自己的故事:

我是2003年底、2004年初来的南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刚来南京的时候,找工作,面试,投奔堂兄,回高淳老家,滴滴转转没有定落。

2004年初,终于成为了南京某报社的实习记者。

那时候,南京都市报之间的竞争已经厮杀过一轮,现代快报一百多个版那么厚的一沓,只卖1毛钱,令全国报业震动。我在那场都市报硝烟大战之后,登上了战败者的甲板——我所在的那家都市报,记者的薪资是固定的,一个月只有固定的1500元。

2004年下半年,女朋友大学毕业,来南京和我汇合。

当时,我们租住的房子在光华门石门坎,从光华门黄埔鑫园东侧的一条小巷子走进去,跨过宁芜铁路,然后向东折,再拐几个弯,闻到公共厕所的臭味,就到我们租住的房子那里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除了黄埔鑫园围墙里是新建的小区之外,当时的光华门石门坎、观门口一带,仍然还是城中村。过了宁芜铁路,巷子里的路都是砂石铺成的,一下雨也依然有泥泞冒出来。最糟糕的是,城中村的房子没有独立卫生间,我们要下楼去公共卫生间,卫生间的环境可以用可怕来形容。秋冬季节,穿毛衣去一趟公共厕所,衣服上的臭味会持续一两天。

为了减少去公共卫生间的次数,我们都是在网吧或者单位解手完毕,才回到“家里”。

唯一的好处是,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一个月的租金是140元,后来涨到了160元。

尽管租金便宜,但是我们依然每个月都过得紧巴巴的。我每个月拿1500元的死工资,每天都生活在找选题的惶恐中,坐公交车出去采访,常常在公交车上睡着了,秦淮河的风吹过来,沿河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卖高价,4000多一个平方。女朋友每个月拿800的底薪,在南京大光路的一家室内设计公司,有一次出差去镇江,凉鞋的袋子断了,没有钱买鞋,只能提溜着脚,最后是她的同事掏钱帮她买了一双拖鞋。

在光华门和石门坎巷子的交叉口,晚上有人摆摊卖砂锅,一份牛肉砂锅6块钱;在宁芜铁路那边,有人开网吧,开台球室,后来又有人在新搭的一块石棉瓦下卖烤串,一串烤鸡中翅两个,2块5毛钱。这都是女朋友爱吃的,但是也只能偶尔吃一顿。

我们在贫困中却过得很快乐。口袋里有钱的时候,我们会一下班就去解放路一家网吧上网,网吧老板是一个白净细瘦的南京人,开一张卡10块钱,20块钱开两张卡,我们两个可以玩5个小时。那时候,我们一边玩已经进入尾声的《传奇》,一边玩新来的网络游戏《完美世界》,两个人在游戏里飞呀飞呀,像是有了一处桃花源。

后来和网吧老板熟悉了,没钱的时候两个人花10块钱,也能开两张卡,一个人玩2个半小时,直到电脑电脑界面提示卡里没钱然后强行关机,我们才意犹未尽底离开,回到石门坎的出租屋里。

2004年底,有一个周末我印象深刻,也正是那个周末催生了我们的改变:那个周五本来应该是我们报社发工资的日子,但是直到下班前,工资也没有发。周六我和女朋友在出租屋里,用一台没有联网的旧电脑,玩两人组队的单机游戏超级马里奥。玩了半天,实在想去《完美世界》里练级,于是我提出来,再去ATM机上看看,说不定报社的工资周六发了呢。

从石门坎城中村走出来,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台银行ATM机,在大光路与御道街交叉口,需要走一两公里的样子。我出门的时候,开始飘雨夹雪,于是我打着一把伞,在风雪和泥泞中走向御道街。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大,走过月牙湖光华门桥的时候,地上的积雪已经可以踩出脚印了。走到大光路ATM机面前的时候,我抖一下伞,伞面上掉下来一整块雪,有那么厚。

我永远记得我在ATM机前停留的那一刻,像是一个朝圣者来到了大殿,蓝色的ATM机操作界面佛光闪烁。插卡,输入密码,查看余额,46.93元。我一直记得这个数字,因为只有超过50元,才能从ATM机里取钱,当时ATM机最少的取款额度是50元。

报社工资没有发,我们没有钱去网吧,在大雪中我两手空空,还要走一两公里才能回去。

在重新走到光华门桥上的时候,看着月牙湖在大雪里白茫茫一片,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内心深处的无力和深刻的沮丧,并激发了需要在这个城市为10块钱奋斗的志向——我们所求的不多,哪怕只是能玩两个半小时的10块钱。

后来,我们的故事就开始落入窠臼:我发奋写稿,被另一家报社部门主任相中挖了过去,工资翻了四五倍,房子立马从石门坎换到了鼓楼三条巷,有空调有宽带有独立卫生间;我女朋友开始独立设计,跑市场,拿提成,考上南大的研究生,有的时候赚的比我还多。

2008年端午节,我们领了结婚证,然后买房,换房,买房,开公司,生了两个孩子。

现在,十六年过去了,从光华门那个大风雪的周末开始,我们像是两粒细小的种子,拥抱在一起,在南京城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尽管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也因为写文章挨过生活的锤,但是相比我们已经拥有的,这都不算什么。

从泥泞尘埃和城中村中走出来的青年人啊,这个城市从来没有辜负过真正坚韧和拼搏的人。

加油!年轻的新南京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