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32个“第一”“增长”南京市政府交出“年中答卷”

  交汇点讯 8月12日上午,南京一年一度的“小人代会”——南京市第十六届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开幕。类似一年一度的南京市人代会,此次会议有本届半数的约260名代表到会,听取南京市市长韩立明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半年政府工作报告。

  面临百年一遇的汛情和史无前例的疫情,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进出口总额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这份“半年报”共交出32个“第一”和“增长”,获得与会代表由衷点赞。

  “史无前例的疫情”+“百年一遇的洪涝”,报告一开始,韩立明就用这两个短语概括上半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

  “全市上下以科学务实的南京行动应对大战大考,交出了一份浸透汗水的年中答卷。”韩立明用一串串数字注解了这份答卷浸透的汗水: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冲击,南京全市上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全市56万多名党员、近万名机关干部、3万多名网格员和志愿者奋战社区防控一线万人次。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南京在全省率先公布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率先通告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率先全面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率先对密切接触者等对象扩大检测筛查,全面做到“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隔尽隔”。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的南京市代表、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社区张小宝说,南京用27天“阻断传播、拿下拐点”,2月19日起本土确诊病例零增长,至3月8日实现本土病例清零,最终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这是全市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用一个个不眠之夜、一轮轮走访核查、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救治“换来的”。

  “93名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年龄最大97周岁,最小10个月……”南京市代表、溧水区中医院副院长周海森特别关注这些数字,“什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串串数字就是再生动不过的诠释。”他说,也许正因为这一点,3月份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反映亲身感受的《南京抗疫现场》才会走红网络,引发海内外关注。

  今年南京6月10日入梅,7月2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41天。受上游来水、天文潮和本地降雨“三重叠加”影响,长江南京潮位站超历史最高水位。百年一遇的洪涝出了一道新考题,报告给出的回答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各方力量闻汛而动、日夜巡堤、紧急排险,累计投入防汛抗洪斗争94万多人次,处置险情290多处,转移群众2221人,全市未出现重大险情和灾情,实现了河湖安澜、城市安然、群众安宁。

  “面对叠加考验,南京之所以能够‘扛过来、冲上去’,最内核的原因就是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850万南京人民众志成城、力量无穷。”分组讨论中,南京市会委员,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说,这让人更加坚信,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险、多么复杂的局面,只要真正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就没有趟不过去的河、迈不过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12.4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总量从全国第11位进至第9位,首次跻身全国十强。”报告中这组数据,与“21世纪经济研究院评估全国35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情况,南京得分紧跟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位列全国第五”的评估结果,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高于全国”“全省第一”“同比增长”等词句,不少代表用笔圈出。

  “我粗略数了一下报告中的‘第一’‘增长’等表述,大约32处。上半年,面对疫情造成的巨大冲击、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考验,南京仍能保持稳健向上的良好态势,非常不容易。”南京市会委员、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黄南说。

  南京市代表、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周飞祥也认为“上半年成绩‘得来不易、成之唯艰’。”他说,为尽快重启城市生活、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南京在全省最早启动制造业复工复产“备案制”,最早出台生活性服务业复工指引、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3.21亿元消费券,最早开放室外景区,最早摘下口罩,“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足够的科学精神和勇敢担当,这是没法做到的。”

  经济稳健增长,不仅在不失时机复工复产,还来自创新名城建设注入的强大动能。报告指出,上半年南京全市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76家,增长39.7%;新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8家,新增孵化引进企业2277家;第二届“南京创新周”达成合作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等8条重点产业链、20个领域强链补链行动,集成电路、智能电网产值分别增长42.7%、14.5%。

  南京市代表,南京工程学院教授、智能电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涛审议报告时认为,上半年南京坚持把“四新”行动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狠抓项目推进,按月观摩进度,成为上半年全市经济逆势增长的强劲引擎之一。报告中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看法,南京上半年抢抓疫情带来的机遇,推动在线经济、非接触经济加快发展,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22.4%,网络零售额增长14%;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布局10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新增上云用云企业超2000家。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上半年南京逆势增长另一动能。作为企业负责人,南京市代表、上海飞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盛雯婷说,最近南京有两条新闻热传企业老板“朋友圈”:一条是南京位列“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综合排名第六、比上年前移三位;另一条是国家工信部上周公布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结果,南京市位列所有参评城市第一位。

  南京良好的营商环境,引来一大批前景好、空间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开疆拓土”:上半年,实施90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0亿元;36个省级、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2%、55%,中兴通讯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7000亿元,注册资本160亿元的中汽创智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30亿美元的梧升半导体项目正式落户;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34万户,其中新增企业4.4万家。

  “工业经济普遍承压,内需拉动仍显不足,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分析形势,韩立明对“困难”并不回避:上半年,第二产业税收下降21.1%,其中制造业税收下降2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29.5个百分点。刚性支出仍在增加,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2%,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此时,保障民生是财政支出优先项。记者在报告中看到,密切关注疫情下的民生之困,南京推进10个方面39项民生实事;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项举措”,发放吸纳就业各类奖补3.7亿元,组织开展职业培训9万余人次,着力稳住千家万户的“饭碗”;拿出真金白银直达企业,落实惠企资金190亿元,为企业争取支持518亿元、减税降费306亿元,惠及企业20多万户。政府报告中的这段表述,引发代表热议:这些援企助企政策的兑现,不仅有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更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上半年,南京市低保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到945元,推出先行救助、低保缓退等机制,在原有8类困难人员基础上,将低收入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象,各费用段就医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南京市代表、省第二中医院科主任朱美华对养老投入十分关注。上半年,南京增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个、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9家、护理型床位1229张。“在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增加投入的每一分钱,都非常不容易,都带着浓浓的暖意。”

  南京市代表、扬子石化公司能环部环保专家王慧一直关注南京生态环境。她注意到,上半年南京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升14.5个百分点,达到“十三五”以来同期最优水平;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一;22个国省考断面和7条省控入江支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12日上午,“振奋”“信心”是13个分组讨论会场的高频词,260多名南京市代表为上半年工作打了高分。“代表是代表人民来监督政府的,但是上半年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让我们由衷地想为政府点个赞。这不仅仅是我们代表的现场感受,更是南京市民群众的共同感觉。”周飞祥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关系,他的微信朋友圈遍布基层社区、党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各方面、各领域。听报告时,他把南京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摘要发到朋友圈,也获得了朋友圈的连连点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