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大干交通 借深中通道东风快马加鞭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深水深槽岩石精挖首战成功,中交广航局“金雄”在现场精挖再现“海底绣花”绝技。 (广航局资料图)

  黄圃快线桂洲河大桥(大雁大桥)新桥正在进行调索施工,争取9月底实现通车。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今年6月以来,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重大进展接踵而来,先是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厂正式开厂;随后沉管隧道首节“巨无霸”钢壳顺利出运、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首个超大体量钢吊箱下放施工;进入8月,位于翠亨新区洪奇沥水道旁的深中通道项目S07合同段智慧梁场复工生产。

  上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加快深中通道的建设也成为关注重点。

  在深中通道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市的交通建设也在奋力追赶着“深中速度”。未来三年,我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不断完善对接大湾区内外通道,构建涵盖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港口码头在内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型大交通体系。

  今年5月,记者走进广船国际深中通道项目的施工现场,海底沉管隧道首节“巨无霸”钢壳就诞生在这里。在智能片体焊接流水线车间,记者耳边充斥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但宽敞的作业区内,工人数量却寥寥无几。广船国际深中通道项目GK01项目部工程师龙汉新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制造工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船厂合作,建设了钢壳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大力推行智能钢壳制造,这也是国内首条在超大型构件制造上大规模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

  “根据深中通道项目的建设计划,平均30天要完成一节管节的制造,制造的工期要求非常高。”广船国际深中通道项目GK01项目部工程师龙汉新表示,在这样的工期要求下,如果按传统的人工制造方式,按时完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工人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品质和技术稳定性也将不可控。推进智能化制造不仅能达到提高工效目的,也能确保制造的精度符合设计的要求。在推行智能化制造后,原来片体制作的一个班组由20人缩减为6人。“片体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焊接速度达到了0.5米/分钟。”龙汉新介绍说,“机器换人”极大提高了焊接效率,也提升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独立开发的焊缝地图、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

  8月8日,深中通道项目S07合同段智慧梁场一派复工生产的忙碌景象。这个梁场也引入了智能制造技术,在BIM三维模型的钢筋数控加工、箱梁预制生产智能化设备工况工效以及智控混凝土输送中心、混凝土振捣养护系统方面均走在国内前列,代表了中国桥梁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一系列智能制作技术的护航下,目前深中通道项目各合同标段进展顺利,按2024年建成通车的目标推进。记者采访了解到,现阶段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已完成桩基施工,正在进行承台施工;东人工岛正在全面推进造岛工程;西人工岛全力推进岛上暗埋止推段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创造首节沉管对接条件;沉管隧道钢壳已完成E1、E2管节制造,预计8月开始浇筑预制。按照施工计划,今年下半年,用于沉管隧道安装施工的核心装备船舶将进行联调联试,为力争年底实现首个管节浮运安装提供重要保障。

  城市轨道规划修编再布局 多条重要线日,从珠海开往贵阳北的动车首度停靠中山站的那一刻起,中山正式宣告迈入“高铁时代”。 轨道交通的利好,让中山的交通格局迅速迎来变革。记者留意到,《三年行动计划》提及的加快大湾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等内容与中山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密切相关。

  8月20日,云南省发改委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招标公告,对深圳至南宁至昆明高铁(云南境内段)预可行性研究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公开进行招标,宣告昆深高铁正式进入项目前期工作。从路线个站点,其中包括中山北站。公开资料显示,昆深高铁由多段高速铁路组成,其中昆明至兴义至百色段为新建高铁,设计速度为350公里/小时,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线位走向来看,昆深高铁途经中山,应该是利用深茂铁路的线位。

  与此同时,南沙港铁路的建设也迎来重大节点,目前南沙港铁路跨洪奇沥水道特大桥正在进行桥面合龙的施工。作为国家重点铁路项目广州南沙港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主桥总长998米,采用连续两跨360米的钢桁梁柔性拱技术,建成后将超过京沪高铁胜关长江大桥,成为国内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度,同时也是亚洲同类型最大跨度桥梁。 据施工方介绍,预计8月下旬,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两个合龙口将完成施工,将启动上部柔性拱的施工。该施工技术保障了航道原有的通行能力,桥梁建成后,主桥通航净高24米,航道宽度为300米,能够保留原有的通航等级。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1至6月,南沙港铁路完成投资6.4677亿元;目前南沙港铁路已完成总征地量的98.5%;已完成总拆迁量的40.5%。

  今年6月,继黄圃快线黄圃段岭栏路至南三公路于去年8月3日开通后,位于黄圃镇的黄圃快线桂洲水道大桥施工也进入了尾声。目前黄圃快线正在紧张施工中,计划今年年底实现通车。

  参照《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然而在大交通体系中,干线公路网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深中通道开工建设至今,各个项目按节点顺利推进,进度很快。我们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必须提速,在深中通道之前建设完成。”在今年我市“”上,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余锡盆针对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全力追赶“深中速度”的要求。据介绍,目前我市各项交通基础建设围绕对接深中通道建设而进行,这些项目的建设必须追赶深中通道的建设速度,才能在其通车前形成“内通外拓”全域畅通的交通网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后,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分院院长李志对《三年行动计划》涉及中山交通的部分以及相关元素进行了深度解读和研究。

  对于《三年行动计划》提及的“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方面,我建议中山一方面应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强与周边机场的无缝对接,快捷共享湾区国际枢纽机场,即突出“共享”理念,规划构建由铁路轨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运交通等多方式的立体交通组织模式,与周边6大国际机场直连直通、快速衔接,实现中山至国际枢纽机场40分钟可达(深圳机场)、90分钟全覆盖。另一方面,建议加快推进三角通用机场的升级改造,并优化通用航空网络布局,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在“完善大湾区高速公路网”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及其衔接体系的建设,开展伶仃洋通道及西延线中山段线位方案研究及规划控制,构建“四纵六横”的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实现与周边邻近城市每个城市至少3条高速公路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体系,强化与湾区各市公路互联互通。

  在“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中山应充分发挥马鞍港客运枢纽国家一类口岸优势,在原有至深圳福永、香港机场和香港中港城的航线基础上,谋划新增至澳门氹仔、深圳前海和深圳蛇口航线。利用马鞍港客运枢纽作为国家一类口岸的优势,创新与香港、澳门的口岸通关协同制度,提高通关便捷性,推动“一站式”运输服务,打造为湾区西岸异地候机航运中心。

  ●李志:国家铁路及城际轨道方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经过中山市的铁路有在建的南沙港铁路、拟建的深茂铁路、规划中广中珠澳高铁等,城际铁路有现状的广珠城际、规划中的中南虎城际和南沙至中山珠海城际(规划)等。建议我市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规划的机会,大力打造“十字形”高速铁路格局,并引入更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推动铁路轨道由“互联互通”升级为“直连直通”,携手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重要铁路枢纽,实现中山与大湾区核心城市“30分钟生活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