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东南亚
“复调——艺术生态调查”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于2013年发起的展览项目,至今已经以四个展览与四部纪录片分别调查了“江浙沪”“北京”“珠三角”“云贵川(渝)”区域中的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生活状态。2019年“复调”艺术项目第一次走出中国,将东南亚区域列为调查的对象。南艺美术馆策展团队以行走策展与线性考察的方式在这片阳光充裕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我馆将通过官方微信平台持续推送“复调·东南亚”展览项目的相关信息,逐期提出与东南亚相关的艺术生态问题与策展问题。
“如果你不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家?如果你成功了,你还是不是艺术家?”——这是2013、14年,南艺美术馆在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所策划的,复调第一、二期(本次展览是复调第五期)时连续提出的两个问题。
今天是2019年10月14日,离“复调东南亚”的展览开幕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正在飞往南京的云层上,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正漂泊在来南京的海面上,我期待着这些作品的到来,也同时在隐隐地担忧着些什么。终于到了要谈谈“东南亚”的时候了,我担忧我的文字不一定能够准确表达这几个月来所看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艺术家和他们的生活”。
2019年4月19日,南艺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在未做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到达了新加坡。这是出发前的约定,为了避免在策展前过多的人为预设的干扰和文献信息的干扰,我们更愿意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呈现到展厅,这是理想化的策展状态。如果将“东南亚”作为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个普遍靠近赤道的区域,阳光沙滩是很多人度假的首选目的地。如果将“东南亚”扩展成一个文化艺术的概念,那么对它的解读将会复杂许多。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艺术市场开始青睐这片区域,画廊、拍卖、艺术博览会、国际驻留、国际展览交流等活动异常频繁,强大的经济力量不断助推着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并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纳入到全球化艺术市场的语境之中。这点与30年前的中国很像,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如同新浪潮一般向艺术家冲过来,拍醒了不少人,也拍晕了不少人。我们策划一个展览,更愿意把自己置身于浪潮之外,做一个较为清醒的观察者,希望去发现、捕捉、呈现潮水过后的景象,这一次也不例外。我们重提理想化的策展状态,便要在这个展览中带来那些与东南亚的“根性”有关联的艺术家与作品,去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对抗与共生的关系。
在前四期的“复调”展览中,“艺术生态调查”一直是主题的一部分,南艺美术馆希望以“复调”理论中“多声部”的概念来表达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在本次的展览中,我们将“艺术生态调查”从主题中剔除,其目的是为了将“艺术生态调查”从展览主题或者展览目的的一部分,上升为一种策展的整体方法。通过策展团队在东南亚不断“线性”的行走来替代“面性”的归纳和阐释。因此从新加坡“你妈画廊”的走廊和阳台开始光着脚认识第一批艺术家开始,到摩托车轰鸣的雅加达,到被火山招惹的日惹,到曼谷、清迈双手合十的拜访每一位艺术家,从在河内寻找最后一座列宁雕像,到吉隆坡感受华人艺术家受限制的表达,再到马尼拉体验“后殖民”语境杂糅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从第三国入境缅甸的签证困扰等等。策展团队通过不断行走与观察将这种复杂的文化体验寄存在每一件展览的作品之中。展览所呈现的应该是带有社会性的艺术态度,而非短暂的艺术现象,应该是不安的艺术家状态,而非稳定的作品面貌。
在展览的策划过程中,曾有几次想过放弃“东南亚”的概念,因为通过一个地理名词,用一个展览来体现这个区域复杂的社会、文化、艺术、、历史、宗教等等必然面临太多的困难和局限。所以我更愿意去归纳我们这个展览为什么会选择这批艺术家,而我的答案是“对手”。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与经典艺术不同,今天的艺术家无法抛开社会性而独自存在,艺术家更无法在“真空”中谈艺术,反而,艺术家和作品的力量恰恰来自于这一庞大、复杂且无形又无处不在的社会性——亦即“对手”的力量。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对手”进行较量,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这场较量,这是展览的作品线索,也是展览之外的表达。
本次展览在东南亚区域中邀请了30位/组艺术家,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将呈现约300余件艺术作品。这是中国地区集中对东南亚艺术家、艺术作品及以艺术生态的第一次集中呈现。我希望通过考察文献与展览呈现来探讨当代艺术全球化浪潮下,东南亚区域中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下的艺术家如何用作品来进行表达与应对。以东南亚区域为例,艺术全球化的同一性与本土化的多元性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碰撞、交锋与共存的对抗与和解状态。而对于这种状态的持续讨论也将通过本次展览形成对中国当代艺术生存方式、创作方法和艺术教育等问题的重要参照。(林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