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实力
队伍结构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180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3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66.0%。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6人,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66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36%。
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61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2个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称号,2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37人次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4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人入选“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千人计划:邹晓蕾、文舸一、李天明、李旭辉 2013年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下 硕士 博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90 7.54% 371 31.10% 732 61.36%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中级及以下职称 副高职称 正高职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660 55.32% 346 29.00% 187 15.67% 教师培训 2013年,学校全年对65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49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8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18.0%。此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34名兼职教师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24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40门课程的授课教学。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加强评优与奖励,2013年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微课、数学基础课等各类教学竞赛,共8人次获奖;开展了校级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教师”的评选,总计139名教师获奖。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截至2013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447人,占专任教师的37.47%。 质量工程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线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培养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长望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长望国际班”、“长望基础班”等,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在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专业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了大气科学、应用化学等8个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美国、英国等中国中国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
学校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营造国际化交流氛围和平台,通过每年5-6个暑期实验班和每年10个国际培训班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学生获奖 1.学科竞赛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赛暨Robo 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2013年,该校学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12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和江苏省一等奖各1项,江苏省二等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气象类、理工科类、文管类三大创业教育学科群,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示范课评选。通过举办讲座、报告、沙龙、咨询等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组织多项创业类竞赛,2013年参赛人数近5000人,提升了该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学科概览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农业气象学、气候学、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地理学、农业资源利用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大气科学(一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期)、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一期)、大气科学(二期)、信息与通信工程(二期)、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二期)、环境科学与工程(二期)、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二期) 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理学(07) 大气科学(0706) 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0706Z2 应用气象学0706Z3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0706Z4 雷电科学与技术0706Z5 3S集成与气象应用0706Z6 空间天气学0706Z7 海洋气象学0706Z8 气象信息技术0706Z9 环境气象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批准日期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2011.08 理学(07)数学(0701)2011.03地理学(0705)2011.03大气科学(0706)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0706Z2 应用气象学0706Z3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0706Z4 雷电科学与技术0706Z5 3S集成与气象应用0706Z6 空间天气学0706Z7 海洋气象学0706Z8 气象信息技术0706Z9 环境气象生物学(0710)2011.03(备注:2014年撤销) 系统科学(0711)2006.01科学技术史(0712)2011.03生态学(0713)2011.08工学(08)光学工程(0803)2011.03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2011.0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2011.03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2011.03软件工程(0835)2011.08管理学(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2011.03工商管理(1202)2011.03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领域代码与名称批准时间0852 工程硕士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2010.02085229 环境工程2010.02085210 控制工程2014.050551 翻译2014.051252 公共管理2014.051253 会计2014.051351 艺术2014.05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学科排名 据汤森路透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15年7月9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地球科学(Geosciences)首次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序号一级学科得分排名1大气科学(0706)8912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66473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69444数学(0701)6657 截至2015年5月,学校设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中国气象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分中心 概览 截至2015年5月,学校近五年来主持了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多项,获专利授权1250多项。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科技经费达4.12亿元。学校和中国华云集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协议,合作开展气象装备研发等。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且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 社会科学研究 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立项结果中,该校获批一般项目11项(包括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0项),立项数量列全省第6名、全国第58名,立项名次达近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获批专项任务项目1项,两类项目合计立项12项。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此次原有13个项目入围一般项目立项公示名单,其中2项因申请人本年度同时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于此前获批立项,根据相关规定,不再重复立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在2015年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至此,该校2015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累计达12项(6月份获批年度项目7项)。 自然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该校共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9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重大研究计划8项(重点支持2项、培育6项),优青2项,面上项目179项,青年基金248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专项基金等项目18项;基金立项数分别于2013年、2015年突破百项。
在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共有44项获批主持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合同经费260万元),面上项目23项,青年基金项目19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合同经费共计1612.3万元,较2009年获批资助经费增长78.12%,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是中国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收藏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藏有印刷型文献147万余册,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期刊1786种,各类中外文大型网络数据库35个。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均有系统完整的收藏。同时藏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 学术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在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基础上改版,以论著、重大项目研究简报、学术论文、中国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等栏目为主阵地,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01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中国国外数据库,以及知网、万方、维普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主要刊登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遥感与测绘技术,机械仪器仪表、电气工程,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生物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
《阅江学刊》: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阅江论坛、经济观察、制造业研究、气象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评论、三农中国、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及专题研究(围绕某个学术主题以某一学科或以不同学科领域相互关联渗透的系列性学术研究为主,如已出版的“人间佛教”、“金融危机与劳动合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