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资讯  信息

特色产品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存短板 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需求强烈李宗瑞性侵继母过程

  需要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发展普惠性民办学校,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完善积分入户制度,撤除将居住证与连续社保挂钩,实质性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此外,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应尽量加快进度,以适应日益增大的学前教育需求

  □ 本报记者   杜  晓

  □ 本报实习生 孟雨佳

  流动儿童的教育是当前较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流动儿童蓝皮书),对流动儿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面描述。

  降低流动儿童入公办学校条件

  目前,流动儿童总量已经较大,并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流动儿童蓝皮书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

  截至2014年年底,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79.5%,仍有超过200万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近年来,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有关的政策和实践都取得了进步。

  流动儿童蓝皮书统计发现,从政策发展看,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这显示国家提出了新的政策目标,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从“两为主”转向“两纳入”,即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从地方实践来看,2008年之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出现整体改善和局部创新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数省会城市流动人口以本省人口为主,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相对较容易,从发展简易学校过渡到扩大公办学校能力、纳入政府管理和规划,政府提供资助,继而达到以公办学校为主……各地虽开始实行积分入学、积分入户的居住证制度,但从实践情况看,现行积分制入学管理的可供学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主要面向的是高学历的优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的农民工阶层尚难以受惠。

  同时,流动儿童教育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对此,流动儿童蓝皮书建议,需要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发展普惠性民办学校,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完善积分入户制度,撤除将居住证与连续社保挂钩,实质性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我觉得未来还是以省级政府为主来解决流动儿童的经费问题。”参与流动儿童蓝皮书写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说。

  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缺统一管理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向来受人关注。

  流动儿童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管理规范,也未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会难以得到保障,学前教育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据2015年在上海、广州及重庆三地展开的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低品质及家庭教育缺失是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两大主要现状。子女入园难、入园贵是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其所在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从外部环境、园内活动场地到卫生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条件差也是一大隐患,甚至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园条件。在幼儿园师资上,呈现“力量薄弱、流动性大”的特点。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且不少幼儿园存在教师包班制;在高强度工作量下,教师月工资整体不高。在此情况下,教师不仅对职业身份认同迷茫,也造成教师流动性高,以上海市为例,52.6%教师的教龄为1年以下,仅10.5%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3年。

  家庭教育同样是流动儿童的薄弱环节。

  调研组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不利。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期待很高,但因教育观念落后,再加上综合素质能力较低、低投入,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教养方式单一,在意结果,不注重过程,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采用说教批评方式,甚至出现打孩子的现象。如重庆市59.3%的家长表示教育方式是说教批评方式。

  流动儿童蓝皮书认为,就现实需求和目前困境而言,各级政府的管理效能和行政干预力度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所以亟须呼吁政府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建议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建设的主要对策应集中在加强各级政府主导责任;理顺各级各类管理机制;提升园所内部管理水平;引导扶持,扩大普惠资源及多方协同,探索看护工作等五个方面。

  参与流动儿童蓝皮书写作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应尽量加快进度,以适应日益增大的学前教育需求。

  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需求强烈

  即便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学前教育,接下来的路也并不好走。

  流动儿童蓝皮书认为,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上制度和现实环境的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难在流入地继续升学。截至2014年8月,有27个省份明确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从各省市公布的异地中考政策方案来看,随迁子女参与升学考试的资格条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政策所课题组2013年至2015年的专项调研显示,选择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是随迁子女的主要诉求。

  这份调研显示,从初中随迁子女来看,58.2%的省内跨县流动学生、51.8%的跨省流动学生明确希望能接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其中有40%以上的学生明确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实中这一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情况却不乐观。

  流动儿童蓝皮书分析称,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与当前的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户籍制度、高考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密切相关。

  流动儿童蓝皮书建议,改善和促进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应加强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科学预测流入地接纳“容量”,进行前瞻性规划,系统评估异地中考利弊情况,不断改进高中阶段招生政策;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建立、完善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投入机制等。

  “民办打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堪忧,我们跟踪过一所打工子女学校初二的孩子,最后只有5%左右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参与流动儿童蓝皮书写作的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说。

  异地高考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高考是最后的挑战,异地高考的实行为流动儿童带来了希望。

  我国于2013年开放异地高考,给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平等的高考升学机会。流动儿童蓝皮书对此指出,分析全国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发现,鉴于各地的教育资源分布、人口流入情况、高考竞争程度不同,我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推进异地高考,导致存在开放门槛高低不齐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实行的异地高考政策,可分为以下几类:只开放高职报考;异地高考与人才居住证、积分入户挂钩;父母居住证+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社保+连续学籍;户籍+学籍;父母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三年学籍;完整的高中学籍;一年高中学籍等七类。

  据流动儿童蓝皮书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30个省份先后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或过渡方案,其中,有12个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从2013年起全面开放异地高考。

  流动儿童蓝皮书认为,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下,我国开放异地高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异地高考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却没有全面开放,或者开放门槛较高;人口流入较多的地方,开放异地高考的持续性存疑;西部省区面临打击“高考移民”的艰巨任务。

  流动儿童蓝皮书还提出,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深化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即打破现有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施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新制度,高考从现在的计划高考变为自由高考,学生可自由选择报考学校,也就不存在异地高考问题。“我觉得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深化高考改革。异地高考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我们还是按计划录取,每个高校把指标分到各个省,这就形成了高考利益。”参与流动儿童蓝皮书写作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制图/高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