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滴滴快车司机持刀伤人事件舆情观察:凸显理性之声
11月9日凌晨3点,南京市虎踞路河海大学附近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行凶者和受害者分别为滴滴快车的司机与乘客。双方疑因行驶速度发生争执,司机刘某将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入乘客右臂。受害人王先生在事发后被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救,目前已无大碍。
话题因涉及乘车安全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媒体关注焦点分布在多个维度,司乘关系和安全运营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司机持刀伤人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此前关注乘客权益的“一边倒”态势有所改变,媒体报道出现关注司乘双方权益平衡的转向。而司机为何随身带刀、司乘双方责任划分、平台是否应担责等疑问仍待解,预计官方判定还将引发后续热度。
微博成为网民讨论的主要场域,司乘双方责任归属和网约车安全性成为议题焦点,此前对网约车恶性安全事件的刻板认知有所打破,理性之声凸显。安全问题仍是公众对网约车的“硬性”需求,如何落实六部门对网约车行业“严守安全底线”的要求,企业仍需进一步的努力。
南京滴滴司机持刀伤人事件发生后,受到场的高度关注。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1月15日10时,线篇,微博310条(不含转发),APP新闻293篇,论坛帖文78条,博客6条,视频2则。
从传播渠道来看,相关话题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呈现高位传播态势,网媒信息量占比近四成,成为话题首要传播场域。此外,微博、微信也对话题予以高度关注,成为网要讨论平台。
综合话题传播走势及舆情发展脉络来看,从事发当日乘客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到滴滴在中国新闻网平台回应;从乘客在今日头条网平台三问滴滴,到观点性文章聚焦,相关话题报道热度随着事件发展产生波动,形成传播期内的四次峰值。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集中约谈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约谈内容涉及行业安全、稳定与发展等多个方面,与本次事件聚焦点相互关联,彼此助推热度上升。“六部门约谈网约车”线:微博热点话题阅读量排行
从微博讨论情况来看,传播期内形成多个标签话题,提高了事件整体关注度,成为网民首要讨论地。其中#滴滴五星好司机深夜捅乘客#因题眼属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讨论,线万。网民关注点主要在于过错方判定、责任归属问题及网约车安全性等;部分网民对荔枝新闻、头条新闻等部分媒体账号在发文中使用“以隧道限速为由”“行凶者”“受害者”等具有引导性的词汇表示质疑。整体来看,网民关注的侧重点在于事件,整体观点较为理性。
从媒体报道区域来看,话题受到本地媒体的大幅报道,江苏省的舆情热度在全国遥遥领先,截至11月15日10时,其报道量共计1243篇。北京市作为中央和主流媒体聚集地,承载了大量舆情传播量,成为话题第二大传播地区,舆情报道量共计198篇。除此之外,浙江、广东、上海、江西等华东华南地区媒体聚焦相关舆情发展,推升当地话题报道热度。
11月6日,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项目,吸引广泛关注,9日,滴滴司机深夜持刀捅伤乘客事发,将滴滴进一步推向“风口”。截至目前,由于事件过程录音暂未对外披露,受伤乘客和滴滴官方先后发声,两方回应的部分相悖说法和出行安全的话题敏感性共同作用,形成整体基调中性、关注焦点分布的媒体报道态势。
结合报道词云来看,“滴滴司机”这一主体成为媒体报道焦点,受伤乘客是否要求司机“超速”仍旧存疑,相关探究占据较大篇幅;下一步是否会公布车内录音及录音内容亦受到关注,受伤乘客在采访中提到的“持刀”“匕首”“右臂”“舅舅是局长”等事件细节也多次被媒体提起。
11日,我苏网率先发文,发布记者对受伤乘客的采访情况及滴滴回应内容。双方对乘客是否要求司机在隧道超速行驶和对“不向媒体、自媒体披露此事”的不同定义进一步提升了事件的争议性,而报道中提到的涉事司机为平台“五星”司机、受伤乘客表示涉事司机曾叫嚣称“我舅舅是公安局长”等细节也赋予话题更强烈的敏感性;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争端起因成‘罗生门’”,而司机为何携带管制刀具即匕首上车也成为争议焦点。此外,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网、荔枝新闻等在后续报道中对事发后滴滴的相应举措和表态进行发布。《现代快报》报道还指出,网传的司机刘某声称自己的舅舅是公安局领导一事并不属实。
在对事件细节展开多元化报道的同时,司乘关系和安全运营也成为热点议题。以司机持刀伤人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一共识为大前提,在涉事司机随身携带刀具原因的讨论中,出于“自卫”成为相对主流、合理的推测。有媒体认为,这种行为暴露出司机端对平台安全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媒体普遍认为“司机带刀出车”行为本身滋生的安全隐患不可纵容。而“五星司机”这一细节也引发媒体对滴滴司机端较为严格的评分机制的探讨,相较于此前同类话题中,关注乘客权益的“一边倒”态势,媒体显著呈现出关注、维护司乘双方权益的一致报道趋向;同时,如何改善司乘关系、缓释矛盾冲突的讨论以及“相互尊重”的呼声亦有所显露。此外,车辆超速这一频繁引起司乘矛盾的问题也引起媒体关注,如何判断车辆行驶状态从而为处理此类纠纷提供助力也引发小范围探讨。
受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项目传播余热和出行安全事件自身敏感性的影响,话题在以微博为主阵地的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民从司乘双方、平台方等多角度展开评议。普遍认为乘客要求司机在隧道路段加速行驶系不合理要求,而针对引发司乘双方冲突的责任划分,则因接收信息内容差异化等原因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趋向,网民分别立足于事件因果关系和次序、造成后果的恶劣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表态。
同时,话题相关讨论中,媒体引导走向的能力呈现出弱化趋势,网观判断能力和诉求有所提高。部分网民认为有媒体报道以“春秋笔法”对事件擅自定义和引导,主观色彩浓重,对此表示批判和不满;针对媒体报道中突出“涉事司机是五星司机”的情况,有网民表示二者并无直接逻辑关系,不应因此而质疑滴滴评分系统。另外,也有网民提出当前事件真实情况仍待明确,应在录音公布后再进行“站队”,相关观点普遍以呼吁媒体客观还原事件,谴责主观臆断和恶意引导为主。
此外,不难看出,公众对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偏见”和此前两起恶性安全事件带来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消减,理性观点进一步显现。部分网民认为,应当厘清平台方的监管义务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非在出现安全事件时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平台方。
滴滴司机捅伤乘客事件紧邻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项目这一时间节点,且因涉及安全问题,热度迅速上升。媒体报道中“五星司机”“我舅舅是公安局长”等标签进一步赋予话题更强烈的敏感性,乘客和滴滴双方回应部分内容相悖又吸引媒体进一步跟进。需要看到的是,多重敏感因素在推动话题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这无疑将有助于汇集各方诉求和理性探讨,促进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关于该案件中司机为何随身带刀、司乘双方责任划分、平台是否应担责等疑问还有待解决,随着案情的明朗化,舆情可能再次发酵。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六部委在约谈中对网约车加快合规化建设和企业落实维稳主体责任的强调,也为网约车平台企业工作改进指明了方向。此外,相较2018年顺风车命案中,“一边倒”的批评与质疑,网民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中,出现更多理性的声音,比如:不轻信单方面说辞、等待警方调查结果、平台不应为司乘纠纷“背锅”等。理性的探讨一方面缓和了紧张的态势,也为以后企业、用户、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到网约车治理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在经历多次风波之后,有些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也被打上了“不光彩”的标签,部分乘客受刻板印象影响对司机表现出反感与不信任,司机也开始变得慎言慎行,司乘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关注司乘双方权益的报道趋向,网民讨论中理性声音的上升也印证公众“刻板印象”有所消退,这无疑有助于缓和原本紧张的司乘关系。网约车平台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引导司乘通过投诉渠道解决纠纷,降低司乘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同时,在处理投诉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处理原则,保障与维护司乘双方权益,打破各方都是“弱势”群体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