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铲土官”出门可不“土” 南大师生暑假赴俄罗斯考古
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泰山脉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四国。山区冰川雪山众多,发育了额尓齐斯河、鄂毕河等众多大河,孕育了茂盛的的森林草原、多样的动植物和丰富的古代文化。“阿尔泰”在蒙语中意为“金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古代草原丝绸之的一部分,成为考古人理想的发掘宝库。
这个夏天,南大师生的暑期考古实习来到了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北部切马尔县的河谷。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出动的可不只有历史学院的学生,还有医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球与科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新闻学院,一共7个院系的15名学生。
7月29日凌晨,经历了5个多小时的飞行,20名南大师生结束了14天的实习生活,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他们刚刚结束的是南京大学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合办的阿尔泰国际化考古实习项目。
“最后一次被马铃声,最后一次从小木屋出发去用冰水洗脸,最后一次穿越白桦林,最后一次行走在河谷旁……”飞机起飞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大二学生郝怿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这两周的异国实习真的有这么惬意吗?
“一点也不文艺,可以说安排得很密集。早上驱车40多分钟从山脚下的住宿营地来到墓葬地,布方、留出隔梁、拉基准线、铲草皮、用刮刀剔土、航拍绘图、搬那些不规则又相互叠压的石头……很快天就黑了。”郝怿说,“这次我们实习团队按照俄罗斯的发掘方法,10天内发掘了一座巴泽雷克文化的冢墓。墓葬的主人是一名年轻男性猎人,遗骸保存完好。还出土了1把铜刀、6枚骨镞、1枚砺石和一些陶片和动物骨头。我们观察到了阿尔泰地区葬式葬俗还有不同的考古工具和方法。比如说相比我们在国内常见的土坑墓,这次挖掘的封堆墓在当地更为常见。大量厚重的石块使得俄方大学生剔土时没有使用我们常用的竹片,而是选用小钢刀。”
除了在墓葬中铲土,实习团队还参观了阿尔泰山区丰富的古代岩画。身穿铠甲作战的武士、猎人狩猎驼鹿和羚羊、萨满面对怀孕的梅花鹿……队员们仔细观察着山洞内弧壁上的岩画图案。
阴晴不定的山谷天气没有影响队员们对阿尔泰文化遗产的探索热情。在俄方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在山谷里跋涉了一天探访突厥,通过考察这些文化符号,了解古代游牧民族在这方土地上留下的草原文化。
“这次出行是我校首次实施的以文科为主体的国际化实习,多学科交叉的目的是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生开展跨学科研究课题。考古实习团队这次走出国门,已经做了半年准备。因为本次实习不限于实习,还要开展多学科研究,负责实施本次实习项目的历史学院和教务处老师前期指导招募学生查阅了大量文献,帮助学生找、定选题。实习团队们都是带着自己想了半年的选题,来到了阿尔泰。”带队老师、南大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介绍,“队员们的选题五花八门,有头骨变形、古代牛马的、铜镜、鹿石、弓箭、匈奴家庭的性、巴泽雷克的饮食文化、阿尔泰地质运动与铜矿资源等。同学们在考古实习过程中不断消化、调整选题,研究衍生的新问题。可以说选题汇报贯穿了考古实习的前、中、后。”
谈到研究选题,郝怿告诉记者:“我的研究选题是《中国新疆地区与阿尔泰地区弓的对比研究》,但是我们发掘的墓葬中却没有出土我的研究目标‘弓’,有点遗憾。不过不要紧,为了让我们全面了解阿尔泰生态条件和古代文化,俄方老师为我们‘加课加餐’。在课上,我学习到了突厥时代的兵器等相关知识,可以继续拓展研究我的课题。”
结合考察,俄方老师在晚间九点后安排了授课,展示不同时期的珍贵的考古照片,阿尔泰地区的植被多样性、阿尔泰地区的文化序列等内容。白天,俄方植物学副博士A.V.瓦什诺夫带领实习师生参观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央植物园阿尔泰分园,考察了实习方圆10公里的植被,采集了标本植物,并组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阿尔泰山区植物分类展。晚间,专业老师向学生们示范了保存、分类标本的俄式方法。
考古实习团队中,周倩嘉是唯一新闻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录这次的行程的她,人生第一次参与田野考古。“全员挖土,我们各个专业的同学都要下地。搬石头等繁重枯燥的体力活没有难住我们各个系的同学,大家集思广益攻克难题。外语系的同学负责师生间的语言沟通,医学院的同学帮忙测定发掘出的头骨,地质专业的同学爬上山研究阿尔泰丰富的矿产以及地貌变化对考古发掘的影响,生物专业的同学进行着家马DNA等生物分析。”
“墓葬风俗、人群迁徙、征伐战争、族群关系、冶金技术、地质演变、生物演化、文明演进……这些专题贯穿14天日程。这次包含挖掘、选题、参观、讲课的密集实习是一次‘探’,让同学们开拓了研究视野,体验了外国的学术。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参与一个考古发掘项目,既有关联又有特性。就像一个航母上可以起飞上几十架飞机。”留在俄罗斯,继续着合作发掘项目的张良仁教授说。通讯员齐琦本报记者耿春晓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