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影视

罕见50部独家放chu!

  伊朗有着严苛的社会制度和自由管制。所以,在伊朗拍电影禁忌很多,也随时面临被封禁的危险。尽管这样,伊朗电影人仍以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拍摄了无数杰出作品。

  尤其是在伊朗电影巨匠阿巴斯的带领下,贾法·帕纳西、马基德·马基迪、阿斯哈·法哈蒂以及马克马巴父女等人屡屡斩获国际大奖,让伊朗电影在亚洲甚至世界影坛发出一道夺目光芒。我们选取9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的杰出作品以飨大家!

  这部影片是伊朗电影第一次惊艳西方,阿巴斯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盛名方始。影片讲述了小主人公因错拿同学课本,为了不使同学第二天无法交作业,而踏上寻找同学家的坎坷旅程。故事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却让人难以忘怀。伊朗电影巨匠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被誉为亚洲最杰出的电影人,新浪潮大师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据说该片是阿巴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讲述一个失业的油漆工假扮著名导演马克马巴夫取得阔绰的阿汉卡赫一家信任,向他们借钱拍片被抓之后,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似的跟踪调查。阿巴斯把视线指向了伊朗的草根阶层,展示下层人民渴望被尊重的隐约写照。此片也开启了阿巴斯探索电影语言的道路,并要寻找一个终点。

  这是阿巴斯难得一见的爱情电影,讲述一个大字不识的穷小子如何坚持不懈的追求心仪姑娘的故事。但与其他爱情影片几乎毫无共通之处,在这样一部“戏中戏”里,复杂的套层结构,让观众搞不清到底是片中拍摄的电影情节还是真实发生的爱情。影片荣获1994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

  这部作品洋溢着诗歌情怀和哲学思考,以质朴的电影语言,讨论深刻且永恒的主题。该片也是阿巴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日本电影教父黑泽明称赞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本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描述了一个日本社会故事,丝毫看不出任何伊朗文化的痕迹。讲述了东京一位美丽的大学女生,通过来维持学业,并和一位退休的老教授由此相遇的故事。该片滑稽而高雅,演员在其中玩尽爱情的坑蒙拐骗。阿巴斯优雅的镜头与自信的剪辑手法都让影片增色不少。

  从技术上说,电影是每秒24帧(格)。这部影片是阿巴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素材来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码影像技术,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该片是阿巴斯留下的最后一部影像作品。

  贾法·帕纳西作为阿巴斯的副导演跟随其多年,他从阿巴斯身上继承了伊朗电影人的反叛和强悍。该片是帕纳西的作,阿巴斯编剧。伊朗电影善用儿童戏,此片再次验证了伊朗儿童都是天生的好演员。该片获得戛纳金摄像机大奖。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导演是伊朗又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人,也是阿巴斯的衣钵传人贾法·潘纳希。这部电影混淆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让人一直心存疑问:这到底是线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1997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1998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导演奖。

  对于妇女题材,伊朗电影审查制度有严格的规定,这大大限制了创作的自由度。导演贾法·帕纳西敢于冒禁忌风险,不仅在该片中贡献了大量边缘女性的形象,而且矛头直指伊朗政府。该片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一群伊朗女孩为了进入体育场观看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试图装扮成男孩蒙混过关,然而,她们被发现并被拘捕了,因为伊朗的法律规定妇女不允许进入公共的体育场。影片获得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导演潘纳西即使获奖也无法亲临现场,因为他被政府软禁了。

  贾法·帕纳西被伊朗政府以“伤害国家形象”罪名判处6年徒刑,并限制其20年不得拍摄电影。这是他禁影期间在一个密闭环境里拍摄而成,讲述在海边一所终日窗帘紧闭的隐秘房子里,一个隐居于此的剧作家终日与狗为伴。而这样的宁静突然在一个夜晚被一个逃到此处的年轻女子打破。

  被禁止拍片期间,导演帕纳西亲自驾驶着一辆出租车,并利用车上的隐藏摄像机开始了本片的制作。无比真实的展现了德黑兰街头风情,乘客们在与帕纳西在交流中完成了整部电影。其精巧合理的设计,时不时迸发的黑色幽默,让人拍案叫绝。该片也夺得了第6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但是,照例贾法·帕纳西本人无法来到柏林领奖。放眼世界影史,能以这种方式完成一部电影的,唯帕纳西也。

  贾法·帕纳西新作,以完成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宏愿出现在我们面前,斩获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故事来自导演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女演员因收到一个女孩为脱离家庭支配决定的视频而担心,便和导演帕纳西一同去土耳其小山村寻找这个女孩的故事。

  莫森•马克马巴夫是伊朗重要的电影导演,同时是蜚声国际影坛的电影艺术家,在伊朗本土的社会视野中,他的意义和影响甚至超过了阿巴斯。其创立了“马克马巴夫之家”,不断培养自己身边的友人和自己的孩子,他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电影之家。《坎大哈》源自导演一次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与女儿同龄的12岁女孩在怀中因饥饿而死去,自此决心把这种悲剧搬上银幕。该片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该片导演莎米拉是伊朗著名的“马克马巴夫之家”的长女,莎米拉从父亲那里不仅学到了电影技术,更学会了批判现实的力量。电影讲述了两伊战争时期,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进,寻求愿意学习的学生。文明仿佛就在眼前,转眼就是鲜血和屠戮。本片获得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父女俩做为伊朗影坛的重要力量,拍摄了多部电影佳作!

  泥淖、离婚后独立生活三个处于不同婚姻阶段的女性角色尔虞我诈的交手过程,将人性的幽微难测以及道德立场的暧昧模稜,辩证得丝丝入扣。23、《关于伊丽

  该片缔造了伊朗电影新的获奖记录,同时荣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和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共获得43项国际大奖。影片依旧保持着独特的法哈蒂式的困境。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演员,再加上一流的导演功底,阿斯哈·法哈蒂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用这部电影跻身世界一流文艺片导演行列。

  电影片名出自阿瑟·米勒经典舞台剧《推销员之死》,也是片中主角排演的话剧。导演巧妙的将一个戏中戏穿插进现实,讲述了另一个“美国梦”的破灭。该片比法哈蒂之前的几部作品要更为低调、简单、节制,叙事技巧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健、自如。该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和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摩玛的毕生理想就是能在伊拉克举行音乐会。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音乐会获得了政府的批准。可是,随后一大堆的麻烦和问题在等待着摩玛去解决,摩玛和自己的十个儿子共同踏上了圆梦之旅。曼·戈巴迪是新崛起的伊朗电影人,早年曾参与阿巴斯《随风而逝》拍摄工作,后来主演过莎米拉·马克马巴夫的名作《黑板》。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阿里决定,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想起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儿女,想起失败的婚姻,想起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影片改编自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主人公原型是导演的伯父,伊朗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被炸弹轰炸后的喀布尔,一位年迈的马车夫正在给他的一家人寻找一处避难所,这个家庭不断地搬家。他等待着失散的儿子从巴基斯坦归来,而他的女儿则梦想成为阿富汗未来的总统。由于无钱买药,他们的婴孩已处于病危之中。从巴基斯坦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在绝望中,马车夫离开喀布尔,带着这家人所剩无几的财物远离这座城市去寻求所谓神圣的庇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