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城市文化  影视

我们的当打之年|中国首位科幻博士姜振宇:让世界科幻大会带动成都科幻“支棱”起来

变废为宝创业项目

近日有关于变废为宝创业项目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变废为宝创业项目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变废为宝创业项目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变废为宝创业项目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变废为宝创业项目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一戴上那副颇具未来感的眼镜,姜振宇就感觉自己很“drama”(戏很足)。

他站在一幅艺术作品前仰望,墙上投射出一块斗篷形状的阴影,就像科幻电影里常出现的场景一样。

在科幻圈,提起姜振宇,人们总习惯性地带着“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的头衔。

但姜振宇说,他其实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头衔。

▲戴着VR眼镜的姜振宇

姜振宇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拿到了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的学位,也因此成了“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目前,他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

在姜振宇看来,这个头衔“挺尴尬的”,因为国内目前的学科设置还不足以支撑这个称呼。“但它又具备非常强烈的社会传播效应,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他说,“这会让人觉得,搞科幻也是一件正经事儿。或者是,哎,中国的科幻,一下子‘支棱’起来了。”

岁末年初,在成都一家社区美术馆旅舍里,姜振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新的一年里,他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不停追赶“deadline”的2021年

姜振宇将自己称为“光荣的‘80后’”。因为,如果再晚两个月出生,他就是“90后”了。

他说话语速快且急,说着说着就开始“聊八卦”,聊着聊着就开始笑。和他聊天时,你很难将他和“搞学术研究的”这几个字联系起来。

采访那天,他挂着明显的黑眼圈,笑称那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不停追赶deadline(最后期限)”所致。

▲姜振宇

在他的deadline中,老师、研究者、成都申幻成员、奶爸等各种角色交织,工作、家庭相互“挤占”。“后来发现当浸入每个角色,尤其是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平衡每一个头衔和每一个‘斜杠青年’了,只有靠不睡觉。”说完,他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时间很少,脱稿演讲,也因此成了他的专长。

事实上,在学校,上课只占了姜振宇十分之一的工作量。他还有大量的学术会议要参加,以及读论文、写论文,指导学生读论文、写论文。

这之外,泡在川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里搞研究,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一件事。他常在他所在的“数字大文学与场景沉浸”分实验室里熬通宵,摸索项目管理的逻辑,设计具体实验方案,甚至包括安排实验室里的设备和布置等等。

简单来说,这个实验室,就是面对数智时代,利用各类AI、算法、建模,将文学研究中关键性的文本、概念、事件、线索等,整合在同一个研究框架当中。“算法得出的结果,远超靠直觉阅读所得到的结论。”

姜振宇将这份工作形容为“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实验场景变成了现实。我在做的,简直就是小说里写的事儿”。他透露,今年,实验室将陆续有相关成果和论文推出。

学校之外,姜振宇还是成都申幻成员之一,是成都一家报社的特约科幻记者,还是一个马上步入小学二年级女生的老爸。

让世界科幻大会,带动成都实现科幻文化和产业“升维”

2021年年底,经过了两年的努力,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最终花落成都。结果公布那一晚,姜振宇一家人全程守在了直播间前。

▲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成都获得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

姜振宇深度参与了成都的前期申幻工作。成都申幻成功后,如何让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留下更多东西,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毕竟,这是成都在世界范围内露脸的一个机会。”

当然,想法有很多。

“人们提起成都时,第一反应永远是火锅和熊猫。”他说,事实上,让很多人忽略的是,成都其实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

过去几年里,姜振宇一直在参与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调研工作。他发现,成都具备良好的科幻产业发展条件。一个细节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发现科幻迷,他们散布于各个产业。而当天采访所在美术馆的老板,就是一位科幻迷。

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科幻来实现成都文化“升维”,让成都拥有一个更现代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状态,并撬动更多产业?在他眼中,世界科幻大会将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大会过后,当成都在世界范围内被冠以‘科幻之都’的标签时,外界可能会对成都抱有更多关于科幻的期待。”他说,科幻需要“破圈”,但目前,成都还未出现标志性的、可进入的科幻场景,“成都科幻氛围挺好的,可到底有啥是可以去看、去玩的科幻内容呢?”

怎样做?他认为,成都可以整合周边区域的文旅资源,如将既有的自贡恐龙园、成都科技馆,以及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方合力形成新文化空间。此外,许多高科技介入的场景,也有很大想象空间。比如,游客在成都吃火锅看变脸的时候,能不能加点未来感;或者,在一些园区可以探索落地一些可步入的、含有科幻元素的空间,让不具备太多科幻知识背景的普罗大众,也可以近距离感知科幻,等等。

“科幻和产业结合有很大空间,它可以变成一个赚钱的产业。”他说,尽管成都科幻群体庞大,但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大家在做的,往往还是传统的既有产业的东西。”

利用科幻推动产业升级,文化周边产品是方向之一。一些成效已经显现。比如,去年以来,成都赛凡科幻空间授权发售了多款联名航天主题产品,其中就包含设计的Q版火星车,系列产品销售过百万。

推动科幻艺术进社区

增强中国科幻国际话语权

一些想法和实践,今年也将迎来新进展。

姜振宇有一个持续了五六年的科幻作家访谈计划,眼下已经积累了包含刘慈欣在内的十余位知名科幻作家,有几家出版社正在接洽,这个项目将对中国科幻历史和科幻文化进行普及和教育。

他也计划将科幻艺术推进社区。在他的设想中,未来可以和一些先锋社区合作,“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科幻元素”。比如,和国内各地的高校合作设计一场科幻毕业作品全国巡展,最后落地成都社区,成为常展。

从自身研究方向来讲,今年,姜振宇还将从文学的角度来继续讲述中国科幻文学史。“让传统的文学研究者进一步get到,中国科幻既是个好东西,也是个老东西。”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和圈内小伙伴一起,让中国科幻在国际上占有一定话语权,变成有别于欧洲科幻和美国科幻的又一类科幻。他坚信,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审美逻辑都异于前两者,一定会有一种独属于中国科幻的某种特质。找到这种特质,并且把他讲出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网友创作的《当成都遇上元宇宙》视频截图

在姜振宇2022年的“deadline”里,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一位马上步入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儿的老爸。

姜振宇习惯在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科幻圈活动的时候都带着女儿,一方面,他希望女儿提前进入科幻的宇宙,但同时也希望她做一些寻常小朋友会做的事情。

“那你希望未来她也走科幻这条路吗?”记者问。

“我希望科幻是她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不要被科幻所限制。”他说,当下科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科幻作者的想象力。科幻是他们的标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搞科幻。比如,在实验室里,他偶尔也客串平面设计。

从女儿的成长之路上,他也惊喜地发现,科幻,正走进大众生活。最直接的展现是,动画片里出现了大量科幻元素。比如,《汪汪队》里的“超威狗狗”;重制版的《舒克和贝塔》,故事情节虽然一样,但开的坦克和飞机,已经不是原来的坦克和飞机了。

他又提及,孩子刚出生时,他焦虑找不到好的科幻绘本,于是自己亲自动手翻译了一个外来科幻绘本,还参与制作了配套的AR模型。可等到孩子长到读绘本的年纪时,他发现这几乎都用不上了,因为“到处都有科幻绘本”。“所以‌‌等她长大后,应该也不需要专门来搞科幻了。因为那时候,生活到处都有科幻。”

彭祥萍

谭王雨

舆论是什么意思 http://www.xinzhiliao.com/bj/anmo/5530.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变废为宝创业项目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