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022年5月27日,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2020年9月28日,主持中央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线日,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古学诞生100周年,为推动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浅夏,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水陆城门、城墙遗址、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往来游客驻足,凝望着、惊叹着眼前这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轮廓。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国际上对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同。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盛淑彦/摄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之名亮相世界级舞台。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外国专家评价:“良渚的发现,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
习总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的习赴良渚调研,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阐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习总,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总对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牢记习总殷殷嘱托,浙江干部群众持续投入遗址保护和利用、研究和交流、传承和发扬工作,努力擦亮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眼下,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车流滚滚。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曾几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而主动“让道”。
2001年,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并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
良渚古城遗址是超大型、超复杂型,又十分脆弱的考古土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加起来,足有114平方公里,其中重要遗址众多。南方多雨的潮湿环境易造成土遗址开裂、坍塌、微生物病害、表面粉化等险情。这么重的保护管理责任,仅靠人力,难以护其周全。
在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一块巨大电子屏上图标闪烁。借由工作人员日常巡查以及安装在土壤、空气中的传感器,遗址的本体状况、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监测指标数据都一一展示。
这就是24小时全程在线的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遗产大脑”,对现有数据资源、系统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智能分析、闭环处置,实现管理保护数智化转型升级。
从田间地头的一片黑陶拉开序幕,直到一座座埋着丰富玉器的大墓被发掘、四面城墙以此显露、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确认……几古人接续努力,良渚遗址的意义不断被发掘、不断被世人知晓。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发掘领队王宁远认为,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转入小面积的、精细化发掘阶段,以“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边利用”的工作模式为主导。
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考古中国——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同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也正式启动,良渚古城遗址是这两项国家级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计划在2021-2025年间,对城内的雉山下疑似石钺作坊、钟家村疑似石镞作坊、张家山疑似燧石作坊及北城墙、桑树头、沈家村、皇坟山等台地进行精细化发掘。
近年来,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及时总结梳理良渚申遗过程中的经验做法,累计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30余篇,编撰出版良渚文化学术专著及科普读物20余册,为全世界大遗址保护利用提供了“中国经验”。
拿到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七年级新生,能在书中一睹良渚遗址的风采;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设立了良渚国际研学中心和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共同构建全方位的研学平台、教育基地;出版一大批儿童读物,深受家长和孩子欢迎。
5000多年前的木头长啥样?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内,摆放在探坑内的6根木构件就是答案。
对外展示的巨型木构是根据2017年考古发掘的原件加以3D扫描之后,利用数字模型1∶1比例精准复原而成,最长一根达17.2米。站在科技“复活”的遗址面前,游人们亲身感受到良渚先民的智慧,展开对良渚空间的无限想象。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要让大众看出这片土遗址的“门道”并不容易。自2019年7月开放以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通过环境修复、绿植标识等手段,使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和神圣厚重的历史质感得以复原。良渚遗址也一跃成为人们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5G、AI、AR……借力数字化转型,良渚古城遗址进一步创新保护展示模式,用现代的科技、新潮的创意阐释最古老的文明。游客可以实地体验集语音和视频画面于一体的AR智慧导览系统,与先民们一起“狩猎捕鱼”,和“祭司”一起祭祀。
图为2022年4月,游客在良渚博物院体验AR导览眼镜。盛淑彦/摄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世界遗产的名录上,世界文明史的脉络中,良渚遗址,这片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散发愈加夺目的文明之光,走入现代人的心扉。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
-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 谈谈文化的内涵与文化强国目标
- 民间文学的拼音_民间文学的近义词_民间文学的反义词
- 语文老师整理:小学文学常识三字经全文(附拼音)为孩子收藏!
- 文化“概念”再认识
- 国庆节的文化含义
- 文化概念探析 -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字词改读音”风波背后的文化误解
- 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什么(岳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