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
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大约已经有200多万年的进化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在自然界基础上,人类创造出了一个文化世界,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特别是在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文化的境界和功能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之后,人类不仅能够创造各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物品,而且也发展出越来越丰富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各种思想、价值、理论和信仰。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原来大自然盲目的自然进化就转变成为越来越自觉的文化发展。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文化的作用也就越是显著。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别,早期的人类在相互隔绝或缺少交流的情况下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人类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在历史的时空中铸就了形态多样的不同文明,而且也往往导致民族兴衰的不同命运。许多文化随着某种文明的兴衰而兴衰,直至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化却是少数能够绵延不息地发展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传统和信念。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吸纳外来的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而言,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自己文化传统的从容,鼓起奋发繁荣文化建设的进取勇气,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基于我们拥有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人类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存在;因此,只有借助于历史和文化传统,人类才能创造性地生存于现在,积极地面向未来。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我们从事任何事业都不能也不可能抛开我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在这个意义上,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来;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有着丰硕的文化成果积淀,有我们自己不绝如缕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石与起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就来自她的自信与包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许多族群的交流与融合,并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许多优秀成果,在世界的东方发展出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灿烂文化,以致唐宋之际达到世界文明的巅峰,直到18世纪仍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雄踞各国之首。这说明,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自信的文化系统,在创新、吸纳和兼容并蓄上有广阔的胸怀。只是由于自满情绪的滋生,才在近代一两个世纪内“滋生了文化的和社会的保守主义”,陷入固步自封和落后挨打的境地。但是,中华民族有在逆境中奋起的决心和斗志,这也是基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北伐战争、抗日战争,都反映了我们民族不甘沉沦的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掀开了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基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同志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伟大的文化来自伟大的社会实践。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文化变革是社会变革的体现。实际上,在其本质意义上,文化不是一个指称固定状态的名词,而是一个表征创造性历史活动过程的动词。历史是人类不断自我创造和生成的过程,文化则是人类在已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造和革新的过程。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文化发展也永无止境。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就在于我们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成功实践。
中国党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在有着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大地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我们从封建到人民,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走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我们从贫穷落后到实现总体小康,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跃升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们从一盘散沙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我们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重新返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也逐渐富裕了起来。中国不仅获得独立,而且也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党团结带领我们伟大的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事业的伟大奠基文化的品格。我们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有崇高的文化追求。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基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有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指导,并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在实践中孕育又引导着实践。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越是发展,文化的作用也越是重要。为此,我们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创新。实际上,文化不是僵死的形式,而在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的过程。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传承。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则是基于传承;有传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能真正传承。历史反复证明,如果哪个民族安于现存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不仅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且最终将导致这种文化传统的瓦解,因为固守本身就容易导致文化的停滞和僵化。在当前,文化创新尤其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即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的党总是告诫自己,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因此,我们应当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传统,不断开出文化的新义,这样才能使我们古老的文明永葆青春。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我们不能硬搬别人的文化,因为别人与我们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我们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实,学习、借鉴别人的文化经验,进而推动文化的创新。
第二,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由于历史传统只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起点,要把我们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就必须创造性地对待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重视文化传统绝不是固守在祖辈的成就中坐吃山空、停滞不前,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司马迁早就告诉人们,“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停滞不前的文化;没有发展的文化,是毫无生气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产品,而是有待于我们不断拓展开发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这就是说,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也包括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即使在历史中已经消失的许多文化形态,它们的许多精髓也会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汇集在人类文化的主河道之中。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对其他文化系统持基本的宽容和欣赏态度,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如果对其他文化一律持鄙视的态度,不仅不能证明自己的文化自信,还会影响到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一种有生命力和自信心的文化,就表现为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自身。当然,我们不能食洋不化,而应该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实际上,批判地自主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仅不会动摇我们民族文化根基,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第四,“要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文化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近代以来,我们在文化方面处于弱势,成为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消费者。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传统的民族,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不平衡的地位。中华民族应该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有责任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并且把优秀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国际社会逐渐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上的数典忘祖和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傲慢态度。文化自信既是对自己高度认同的坚定,也是对别人高度包容的从容。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要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吸收外来的文化成果、着眼将来的文化发展。
中国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还必须有自己稳定而又持续的核心价值观,即凝练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从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标志,更是动员群众、凝聚人民的旗帜。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既不能构筑永续而有深度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无法形成持续而又强大的感召力从而赢得全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承接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成就,吸纳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成果,同时还要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视野和界限,从而能够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既然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那么“、公正、和谐”等就应该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基于历史发展,关照社会现实,考虑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
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诚如斯言。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