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化对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意义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也称之为民族内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就在于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伟大祖国的强烈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中华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增强、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关
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人们都会问,是什么造就了辽阔的中国版图,是什么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是什么成就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绵延?历史学家说,其中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许多古老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中华文明是个奇迹,她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凝聚力,首先应该表现在它自身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的延续。中华文明是一种古老的文明,又是一种日日新的文明,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始终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首先,中华文化是中华版图形成和凝聚的内在力量。其次,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再次,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绵延不绝。尽管也有天灾人祸,但却一代代传承,经过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最终积淀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思想体系。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且未曾中断,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奠基期、成熟期、转型期,这一发展链条链接起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保证这一链接不曾中断的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精神,是这种价值和精神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
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立足的根本。只有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充分的了解、有深切的同情和崇高的敬意,才能对今日之中国发展成就而充满着自豪和骄傲,才能将这种自豪和骄傲转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将这种自信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今日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中央局2014年 10 月 13 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总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毫无疑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中国所开启的一切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发展而来,了解今日之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习总在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 56 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它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绵延,不断建构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强大的精神根基。
民族凝聚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要不断建构的。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说,首先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以此为基础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核心价值,通过核心价值的建构完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最后实现民族凝聚力的转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提炼升华起来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把它概括为:爱国主义、中华统一、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民惟邦本、重义轻利、贵和执中、舍生取义、崇礼重德等。其中的爱国主义、中华统一是民族凝聚力最为核心的价值,它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的建构发挥核心作用。
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筑牢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习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一概括既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方法和途径,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重塑以爱国主义和中华统一为核心的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建构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认同。首先,爱国主义是建构核心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中国人的爱国情,表现为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依恋。其次,中华统一意识是建构核心价值认同的价值基础。大一统观念萌芽很早,《诗经》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作为君统和宗统的核心,成为天下一体的象征。上,孔子提出大一统思想,力图建立一个西周式的大一统国家,以结束战乱,统一国家。大一统的理想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变成了现实。汉朝以后,大一统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维护统一价值观念,并长期积淀为一种深沉意识。
在思想上,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后,其独尊儒术的主张不仅被汉武帝采纳,推行于当世,而且在汉代至清代的两千年间行之久远。经过长期教化以及历史的积淀,这种定意识形态为一尊的思想大一统逐步成为多数中华民族的共识,进而转化为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理定势。最终,中华统一意识转化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铸就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中华统一理念强化了人们的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显著标志。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