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百件国宝讲述文明传奇 告诉你“中国”最早出处

  红山玉龙、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神鸟金箔、曾侯乙尊盘、越王勾践剑、莲鹤方壶……100件国宝级别的中国古代文物,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线日晚,这个节目开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放,每集5分钟,共计100集。在播出前,《如果国宝会说话》已经吸引了诸多关注,被称为“未播先火”。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物中甄选出这些文物,绝非易事。两年多里,《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走访了全国百余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以及50余处考古遗址,最后遴选出了这100件文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它们的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均为有标志性意义和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我们希望做文明的视频索引。”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说。

  国宝怎么选《如果国宝会说话》由中宣部推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拍摄工作于2016年启动,核心团队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撰稿人、制片和导演,也包括文博界、考古界、美术界和人类学界的专家,尤其是许多活跃在考古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掌握的都是最一手的考古信息。”徐欢说。

  中国是个文物大国,可移动文物数量过亿,其中珍贵文物就有3856268件。如何从中选出100件主要文物,是对节目组最大的挑战。节目组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文物的调研和遴选上。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文物。万里挑一,应该参考什么样的标准?以文物的历史时期来分?以文物的制作工艺来分?都难免落入窠臼。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意见,遴选标准最终定为“文明的坐标”。也就是说,入选的应该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具有推进或改变作用的文物,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通过这些文物,节目组希望让观众体认、感知创造它们的先人的温度和态度,进而了解多个维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文物文明史。

  山东省博物馆的武氏祠画像石——它反映了东汉的社会状况。而“祠堂”的背后,是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与家国情怀。

  一些冷门文物也得以入选,比如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对此,甚至连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都感到很意外。兆域图所在的墓穴曾多次被盗,但因为“颜值”不高,它没有被盗墓贼看上过。实际上,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最早有比例尺的规划图。

  错金银铜板兆域图。为了拍摄甲骨,导演寇慧文曾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冯时请教,后者推荐了刻辞骨柶。这件甲骨是2005年才发掘出土的,还没有写考古报告,在网上没有信息。选中了它,“考古界一众青年才俊都很服气”。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一百件主要文物是主角,其他“配角”也必不可少。在拍摄红山玉龙时,节目组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清的各种玉龙,以便探讨“龙”这一形象的演变史。在拍摄大克鼎时,商鞅方升是辅助文物。它是秦国的标准计量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拍摄虎符时,楚国过各地水陆关口的凭证——鄂君启铜节,成了辅助文物。

  人头壶。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头壶,甚至挤掉了明星文物——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成为主要文物,后者变成了配角。为什么?

  “与器物不同,这件文物反映了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对于自我形象‘直接’的认知与塑造。它的造型极为朴拙稚嫩,但直接指向了古人幽深的精神世界。”《如果国宝会说话》策划和耀红说。

  节目组工作照。确定拍摄对象后,节目组将名单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向地方文物局发函,地方文物局再通知地方博物馆安排拍摄。这个过程耗时颇长。

  这些国宝遍布全国。节目组以小分队作战:导演寇慧文和潘懿主要负责河南、河北、山西,冯雷负责四川,崔宇负责湖北,汪哲负责陕西和西北。徐欢并没有统一纪录片的风格,“这次跨越的年代太长了,每一件文物都是坐标式的,每一件文物也都有自己的属性,不能用一个腔调来讲”。因此,在100个短片中,有人用了叙述性的方式,有人用了散漫和抒情化的方式,也有人用了活泼轻松的方式。

  节目组会与博物馆反复沟通,完善拍摄方案。一般来说,拍摄一件主要文物,要花半天时间。有时为了不影响博物馆正常开放,节目组会通宵拍摄,从晚上一直拍到第二天清晨四五点,很多人都对凌晨空荡荡的展厅印象深刻。

  和拍摄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不同,拍这类题材,“我们得尽量将就文物”。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摄像杨明阳说。

  拍摄时,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文物安全。节目组三令五申:节目组成员绝不能触摸文物,文物挪移应由博物馆专业人士进行。拍摄时,博物馆的安保人员、展厅工作人员、专家,甚至电工,都得到场。部分文物会上转盘拍摄,节目组会提前实验转盘承重,以及转速是否均匀。因为不适当的光照会对部分文物尤其是书画造成不良影响,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拍摄方式。

  因为近距离接触,很多节目组成员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之美。寇慧文很喜欢洛阳博物馆收藏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它只有手掌大,但上面的绿松石嵌得很细致,湖蓝的颜色也很美。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山西博物院的一个猪尊也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展柜里,它就是一只小猪的样子。而褪去展柜,你可以看到它细细的花纹、獠牙和鼻子。我一时间呆在它的面前,不断感慨:太精致了!”

  但不是所有文物都能取出来拍摄的。比如三星堆青铜神树有特制的保护罩,陕西兵马俑铜车马被固定在展柜中。拍摄这类文物时,会遇到一个难题:玻璃展柜会产生强反光。

  三星堆青铜神树。对此,节目组有自己的破解之道:在展柜周围围上一圈黑布,为文物布置一个全黑的背景。“前后左右都遮挡,只在黑布上挖一个小窟窿眼,把镜头探出去拍。尽可能贴着玻璃拍。”杨明阳说。为了拍摄铜车马,节目组还请了专业的灯光师,使用了专业灯光。

  文物本身也会反光,尤其是瓷器。需要反复寻找反光最小的角度。节目组尝试过使用特殊的偏振镜,但成像效果发木,让瓷器失去了质感。最后的选择是把反光点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尽可能保证真实。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虎符时,导演请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它放在手中,以表现实物的大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有大量文物的细节特写,这得归功于微距镜头。“用长焦也可以拍出大特写,但还是有距离感。而微距镜头能表现出文物的细节和质感,营造触摸感。”杨明阳说。

  他记得,在拍一件金器时,因为使用了微距镜头,刀工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都能看到那一刀下去的感觉”。这个画面很有视觉冲击力。

  每集的文案字数都精简到了极致。人头壶字数最少,只有600字,鸮尊最多,1400字,大部分文物的字数在700-800之间。

  每集会选择一个点。龙山蛋壳黑陶杯是“0.2毫米的精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金玉共振开启了青铜时代”,利簋是“刻下商周的界碑”,兆域图是“战国黑科技”,玉组佩是“把世界戴在身上”。

  山西博物院玉组佩。徐欢是文案和脚本的把关人。最开始的文案非常学术化,用语较呆板。“后来我们想到,这一个个的5分钟,是要唤起大家对于文物的情感。这是一次亲近古人的机会。古人在一个陶盆上画两条鱼、画一些鸟兽时,他们的心境、创作趣味,应该和我们今天差不多,这一点会让人很动情。”徐欢说。

  在对外宣传时,徐欢的心态经历了一个转变。在《如果国宝会说话》公布的海报中,有“美瞳”“外星人”等用语,一开始,因为觉得不严肃,“对不起太阳神鸟金箔的地位”,她都把它们毙掉了。但她后来转念想,这样一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于是采用了。

  文案之外,创意视效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占据重要地位。片名字幕是一大特色,它们和每集国宝的材质、纹理和形态一样。“都是从国宝上提取特征元素。”《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视效导演汪隆说。

  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视效。在他眼中,这一次的特效“细致到了尘埃中”。在人头壶那集,特效组在对尘埃的处理上反复斟酌:不让它太抢戏,背景加烟雾,产生纵深感。尘埃有飘得快的,有飘得慢的,每一帧都很细致。而当流星划过天际时,通过特效,观众甚至能看到仰望的人脸上映出的那一道高光。而在甲骨那集,特效组让甲骨文成为了主人公——它们可以伸胳膊动腿,形象完全是拟人化的。

  特效组还会跟考古的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对何尊进行三维扫描,把数据渲染成数字拓片。“不是拿宣纸在文物上拓出黑白纹理影像,而是用电脑直接生成影像。”接下来再做技术上的处理。

  近年来,国内的文博热逐渐升温。2017年12月,央视的《国家宝藏》开播,引发了讨论热潮。在其之后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必定会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面临很多恐惧。其实现在是需要回头看的时代。”徐欢说。参加国内外电视节和纪录片展时,她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做文明溯源类的纪录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