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从“经典咏流传”看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影响-仪器174 高照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节目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在这当中对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而《经典咏流传》便再一次把这些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和传唱,让经典再一次流行。

  伴随着这档节目的播出,许多素人和歌手都轮番上了热搜,有这么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2013年,梁俊来到了乌蒙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在这里,他带着孩子们,把一首首古诗唱成曲,用这些诗曲温暖、鼓励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三年后,他们有一次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逢,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咏唱了他改编的这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孩子们那纯粹而朴实的歌声响起之时,在场的无数人都被触动了,苔藓是低等植物,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他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正如梁俊老师描述的一样,他说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并非是最帅的那个,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里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也会像一朵朵的花儿一样,很美。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演唱这首时而这首《苔》时,梁老师这样说:他希望孩子们能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找到自我生命的价值。而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也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刷爆朋友圈,小小的苔花开出了牡丹的颜色,感动了万千的中国人。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一个共同的根,这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植在我们心底,只要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就能收获无限的感动。感动我们的不只是这首歌本身和梁俊的故事,更是其中传达出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和价值的共鸣”。

  而在《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诗词,故事。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剖析这档节目背后的深意。

  节目响应落实中国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样的立意很难吸引到年轻人的注意,因为经典的诗词离我们太远了,似乎唯有明星的八卦绯闻,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游戏里新出的英雄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样的话,这档节目注定要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所谓“高雅”的电视节目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经典咏流传》刚刚播出就获得了豆瓣评分9.4分的好成绩,并且在社交网络、新闻媒体上数据“爆表”,收视率全国网平均1.33%,首播酷云指数2.1%,力压初一众晚会及各综艺节目,夺得第一。这个现象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无论时隔多少年,经典依旧能直击人的心灵,也正因此,《经典咏流传》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文化需要传承,无论是在老一辈或是年轻人身上都可以看出文化所带给我们的,80年前的抗战烽火中,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民族经典,歌声从延安窑洞迅即传遍全国,成为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号角。今年98岁高龄的李一非老前辈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员,也是1939年《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时的合唱团成员。97岁的解冰是抗敌演剧二队的老队员,曾翻山越岭传唱这首雄伟的歌曲。两位近百岁的老人站在年轻的合唱团里,依然身姿挺拔,歌声嘹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前辈们为了让祖国站起来而付出的心血。在老一辈人身上,涌现了多少令人震撼的品质啊!传统不只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和品质,既不拘泥于时间,也不拘泥于形式。而在当代的年轻人心中,传统文化又意味着什么,电子音乐人徐梦圆和他的搭档王泓翔,两位少年一拍即合,决定寻找经典诗词最新鲜的表达,给趣味古诗加上新潮电音,碰撞出当下最吸睛的潮流音乐,最与时俱进的经典演绎。这些新鲜有趣的诗词文体在展示中国文字独特的语言艺术时,也不难从中窥探些许诗人心迹。这是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同自己最热爱的音乐形式结合起来,穿凿出新的文化来,这是我们年轻人的表达方式,走出舒适圈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年轻人的做事风格。

  经典是流行的再现,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看似古老而高不可攀,但经典曾经年轻过,也将因为今天的传唱再度年轻。

  作为一款和诗以歌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在音乐与诗词的融合与创新上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为古典的诗词重新谱曲,新的音乐形式更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风格,就算只是听听歌,你也不会感到失望。在这里,有各种类型的音乐风格。

  尚雯婕将电子音乐与传统诗词结合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虽然音乐形式有所创新,但是并没有破坏诗词原有的意境。

  节目中还有许多合唱,合唱这种歌唱形式是在生活中比较少见的,但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种艺术形式迸发出了新的活力。有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演唱的 《登鹳雀楼》,厦门六中合唱团少年少女们演唱的青春洋溢的《送别》,更有来自合唱团演唱的《水调歌头》。

  特别的,几位学习西方古典美声唱法的歌手将美声唱法应用到经典诗词的传唱中去,他们为自己的团队取名为“留声四子”,出自“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句诗,希望他们的歌声能打动人心。这首《一剪梅 舟过吴江》所展现的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令人惊叹。它的演绎者之一余笛在唱完这首歌之后说道:“以前我们用中文来唱歌剧,而今天我们在台上用歌剧的形式去表现我们中国经典的诗词,要把我们中国最经典的文化用不同的形式,介绍给全世界。”这是他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另外,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例子在节目里数不胜数,这里略举几例,《蜀道难》,《乡愁》,《山高路远》,《春夜喜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经典咏流传》的持续刷屏和现实热度,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精神世界,我相信,它还会更进一步重返和渗透我们生活的日常,文化的传承,最终靠的是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因为文化只有被大众日用而不知,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从过去直到将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