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汉字的源头是什么?

  古人造字,往往参考了宇宙运行之真理,暗合四季变换之契机,是古人在世界观、知识体系上的总结,也是人生哲学与处世态度上的显现表达,凝聚在笔画上,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历经无数人的创造与整理,才形成完整的汉文字体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当我们走进汉字世界的时候,先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汉字的源头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伏羲氏,又称庖牺、羲皇,居三皇之首,是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的王。据史料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今天水)”。在洪荒时代,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是中国早期文明成就的集大成者,奠定了中华民族千载传承、繁荣昌盛的深厚根基。

  伏羲“始画八卦、肇启文明”,通过观察宇宙间万物的自然现象创造了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中众多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

  伏羲氏画八卦有多种说法。《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太平御览》有“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汉书·五行志》有“伏羲氏维天而望,爱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以上说法可知,伏羲氏时期的“八卦图”,确为伏羲氏所画。

  有的人认为“八卦”的八种符号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象形文字,反映了八种自然现象。有的人将伏羲“听八风之气”和八卦与八个方向相联系,即乾为南,坤为北,震为东北,巽为西北,坎为西、离为东、艮为西北、兑为东南。也有人认为“八卦”的八个符号代表了八个季节,据《辞源》对“八风”释义推定季节为:“广莫为冬至,条风为立春,明庶为春分,清明为立夏,景风为夏至、凉风为立秋、阊阖为秋分、不周为立冬。”以上几种说法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它是原始的象形文字;另一种认为它是表示天地万物的原始图画。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仓颉,又名苍颉,原名侯冈、名颉,又名史皇氏、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造字的左史官,沮颂为右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采,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

  史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势和手掌指纹。依照其形象创造象形文字,结束结绳记事,开创文明之花,固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之前,人们都是结绳记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相连之事打连环结。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各异,天长日久难以辨认,仓颉以绳结记录的史书出了差错,使得黄帝在与炎帝的议和中失利。如此几番,仓颉深感结绳、刻木记事已无法适应时事需要,故而决心创造出一种更好的记事方法。

  仓颉造字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但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纷繁的汉字是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就创造完成的。

  鲁迅《门外文谈》中解答得最为通俗简明;“在社会上,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

  商王朝使用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还有金文、玉石文和陶文。文字的载体刻在甲骨上是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是金文,刻在玉石上是玉石文,刻在陶器上是陶文。这些刻写或铸于不同质料上的文字,尽管内容、用途并不相同,却都是商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周是在灭商的过程中继承了商的文字。

  我们已经知道,汉字在商王朝开始使用,被周王朝继承,到了春秋时代又被传播到了各国。从商王朝到周王朝,统治集团独占了文字的使用权,所以并没有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直到春秋一直如此。

  殷商的文字有甲骨文和金文,周代的文字有金文等。到了春秋时代,金文呈现出了地方特征,再后来到了战国时代,行政用的书体形成。

  汉字的书体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其中,除了篆书和隶书外,其余的都是在汉代以后才形成的书体。

  东汉时期,许慎创作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关于书体的见解,奠定了历代书体观的基础。书中前言采用篆书,并说明篆书是秦始皇时期将以前的文字加以删减改良而形成的书体,因此《说文解字》中将秦始皇以前的书体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创作的书体则称为小篆。

  隶书以及由其发展形成的楷书,除了笔画的方正程度外,基本是相同的。而篆书的笔画则比较圆转,即便将篆书写得方方正正,也无法成为隶书。

  金文一直属于篆书体系,文字笔画都是以圆转为特征。即便在战国时代,各国文字仍然使用笔画比较圆转的篆书,只有秦国创造出了特殊的文字,这就是隶书。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在施行统一政策时,对文字也进行了统一。既然对文字进行了统一,那就说明之前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便有了下面的文字统一图。

  秦始皇统一文字并不是指用一种文字代替所有不同的文字,他主要是将隶书确立为天下通用的官方文字。

  因此,秦朝文字统一的实质是用隶书作为文书行政用的文字进行普及,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出土文物得到证明。祭祀用的文字各国差异并不很大,也没有统一。

  上古文明遗址中出现过不同的原始图腾、符号、文与字,大地湾遗址的漩涡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勾曲圆圈网线纹盆及十多种红彩符号等,这些可以当作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8000年左右,最著名的是在此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管乐器——三十余支骨笛。就在这个地方发现了贾湖刻符,在硬物上雕刻而成的龟甲契刻符号,共有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刻符结构为横、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结构基本一致,有些符号与商代甲骨文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太阳纹等。

  出土于城垣遗址的朱书文字陶器。这是一种名为扁壶的陶器,器身部分的一面是平坦的,形状较为特殊。因为大多发现于水井底部,通常认为扁壶是用来汲水的陶器。扁壶的凸面与平面上用红色各写着一个文字。

  据传夏时已有文字,且铸于鼎,铭文述有夏之历史,后被沉于泗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派人访求打捞,均无所得,未见其踪。

  传世的商龙,在龙脊上有“保铸管祖”四字,管,从东从官从间,管城即今郑州,祖乙合文是商王庙号,大意应是请神保佑在管城的祖先。玉石文大约兴起于殷代武丁时期,一直延续到殷代末年。主要出土于安阳殷墟,其次为传世品。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综合整理自:《最早的中国》《空符号论》、人民网、《光明日报》《齐鲁晚报》《甘肃日报》《内蒙古日报》《善恶论》、百度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