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具有涵养、熏陶、滋润、教化等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精神灵魂,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
笔者认为,应从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智慧在新时代的弘扬和传承、从工业文化的科学扬弃、从共有一个生态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视角,全面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饱含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老祖宗很早就认识到“生生之谓易”,“易以道阴阳”,“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主要由儒释道构成中华文化主流精神的中国哲学,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民族基因,并使中华文明在2000多年的农业文明中,整体上维护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的平衡。近现代以来,滥食滥用、暴殄天物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度盛行。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包容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学家叶尔马科夫说:“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是一根不断的红线。它将古老与现实联结起来,为子子孙孙保留着数千年历史的特征,建立起智慧的宝库,并通过历史折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此次疫情中文化的影响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生态智慧在21世纪的复兴和回归。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庸俗主义、猎奇性消费文化,在无限消费野生动物中,实质是要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反者道之动”,“毋太过”,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纵观本世纪头20年出现的各种疫情,迫使我们重新拷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人与一切地球生命系统共存共生的需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取利除害要适度,坚决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和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倡导适度消费,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崇尚简朴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将人的活动同遵循自然规律、维护整个“生”的系统联系起来,构建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相一致的生态文化,构建生命哲学。
工业以来,人类文明崇尚技术引领、效用为先,不断地异化生产、刺激消费。人们在感叹工业文明神奇力量的同时,却无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整个地球系统不堪重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个人危机,也不是一国、一政府、一社会组织的危机,自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由工业文化主导人类文化的形态可能面临转折点。这都最终会使人们的视野从工业文明“人与商品”的狭隘空间,拓展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更宏大的时空中。
随着疫苗的问世,这场疫情最终可能消亡,但只要人类依然沿用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依然坚持征服自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类似的疫情就可能会与人类永远相伴。对人类生态文化的历史性构建,也应该从这次疫情的时代背景出发,整体研判大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宪法,而且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破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系统危机的现实需要,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愿景。于全人类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存在的前提,更标志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和蔓延,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紧迫性。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和发展之间的两难,根源在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共生之路。与中国生态文明相伴而生的生态文化,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向。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云·游中国】里加中国文化中心:云游黑龙江 图览大兴安岭
- 用「另一种出行方式」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嘀嗒出行发起“嘀嗒带我去”计划
- 让廉洁文化润心化人
- 燕之屋——2022年中国企业家井冈山论坛指定燕窝产品
-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 为留学生开传统文化课让职业教育“走出去”——记山东一职业学院以“文”化人实践
- 何建明:“上海”是个动词是催人奋进的一种动力和精神
- 爷青回!2PM要完整体回归了
- 交流 | 许慎文化园获评“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