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总在十九届中央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再次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是探析历史规律的关键之钥。“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研究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等具体考古材料,找出其背后反映的人的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现了对中华文明史的起源、形成、发展等内在规律的探析。比如通过对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遗址的考古研究和深度总结,我们对于“什么是文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等人类社会发展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坚持唯物史观的文明定义,突破了一直以来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华文明是推进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带回的真理火种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光大、在理论创新上与时俱进,既在于这一思想理论本身的客观真理性,也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提供了丰沃土壤。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比如,我们从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中汲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其时代内涵、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中华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充盈底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见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工作发现的重大成就,展现着我国历史上农耕、畜牧、医疗、天文、地理、科技发明等领域灿若星河的成就,诠释着中华民族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领域的厚重积淀,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无比充盈的信心底气。

  中华文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头活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纵观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创新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推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早已植根于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根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持久旺盛、永葆活力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在文明的交融交流和形象塑造上,依然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为此,习总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华文明故事,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文明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从卧薪尝胆到啮雪吞毡……中华文明中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构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支撑,更加需要全党全社会从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我们要不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