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学习关键词丨从总的贺信读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7月18日,习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

  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显著的特征在于——诞生在过去,至今仍在使用,并且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

  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总引述《吕氏春秋》一书指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农业文化遗产生动阐释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田举行。

  大会举行期间,多国农业部长、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走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详细了解稻鱼共生系统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截至2022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达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要收入来源。

  从浙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从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正在“活”起来,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在贺信中,习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勇于担当、同心协力,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功能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

  7月18日,习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

  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显著的特征在于——诞生在过去,至今仍在使用,并且是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

  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总引述《吕氏春秋》一书指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农业文化遗产生动阐释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田举行。

  大会举行期间,多国农业部长、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走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详细了解稻鱼共生系统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截至2022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达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要收入来源。

  从浙田稻鱼共生系统到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从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正在“活”起来,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在贺信中,习主席指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勇于担当、同心协力,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功能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