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出者到接纳者TVB剧集是一种文化现象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港剧成为香港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TVB在五十余年间推出上千部题材多样、关注现实、表达深刻的电视作品,不仅在香港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同时也影响着一代代内地观众。新京报以热度、口碑、收视、影响力等维度为参考,梳理出百部TVB好剧。TVB首部金庸小说改编剧《书剑恩仇录》;时代经典《上海滩》;商战巅峰之作《大时代》;行业剧《刑事侦缉档案》《法证先锋》《冲上云霄》,到近些年的口碑佳作《跳跃生命线》《白色强人》每一部剧都代表着一段时代记忆,记录着香港的社会变迁;同时,它们也架起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内地人民探知香港的重要窗口。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新京报独家专访曾志伟、乐易玲、王祖蓝、刘家豪、潘嘉德、文伟鸿、钟澍佳、方骏钊、林志华、黎耀祥、马国明、曹永廉、陈敏之、丁子朗14位TVB人士,在TVB成立55周年之际(1967年成立),深度揭秘TVB剧集发展历程以及与内地交融过程。
中国香港,这个陆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超高的人口密度,赋予了这颗东方之珠巨大的能量。这能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散播到了内地的大江南北。莫说青山多障碍,万水千山总是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作为内地对外交流的跳板,香港既承袭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不断借鉴海外经验,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了独特的地方风貌。港风美学、港式美食、港派文学(以武侠文学最为突出)及风靡整个东南亚的香港影视,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对同根同源的内地同胞来说极易接受,同时又充满新奇,从而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在两广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当你和影视行业以外的朋友提TVB,大多数人首先不会立马明白。这大多数人又分两类,一类会在你缓慢重复这个简称之后,露出了然的神情;而另一类,对他们的解释成本也只需要五个字:香港电视剧。
先说说为什么不会立马明白。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中文全称,也被称为香港无线电视台)在内地并没有合法的电视信号。那时候就算人们可以看到TVB剧集,也都是内地电视台采购回来重新配音之后的版本。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TVB与广东省相关部门合作,将电视节目以有线信号的方式引入,可以说从那时起,内地观众才正式被统计进TVB的收视数据中。但这样合作的范围到目前为止,也仅限于广东省。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TVB的黄金时期,而那时候的互联网并不发达,更没有自媒体的概念,虽然电视剧内容在内地走红,但缺少将内容背后的品牌深度传播途径,因此TVB这一厂牌和诸如金公主、银河映像等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一样,只活跃于影视发烧友之间,并没有达到大规模的传播。当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候,又刚好赶上内地影视产业迅速崛起,各家影视制作、发行平台凭着地理、语言及政策优势,掌握了华语剧集的大部分市场,使TVB从曾经的“主流”变为了“垂类”。因此,除了粤语地区即两广范围的观众及部分剧迷之外,全国其他地区对TVB这个品牌的熟悉程度并不高。
再说说为什么解释成本只需要五个字。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TVB主宰了大半个华语剧集市场,一点都不夸张。TVB以其惊人的生产力制作了数百部内容优质的剧集,同时造就了当时华语娱乐圈80%以上的明星。这批影视工作者在整个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入场,大部分人到现在仍是行业的中流砥柱。上世纪90年代,TVB的头号竞争对手亚洲电视逐渐淡出行业之后,TVB在港剧这一门类做到了一家独大。那个时期内地电视剧市场供不应求,TVB优质内容的引入,便成了各大卫视保证收视率的法宝。以武侠剧(《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等)、警匪剧(《陀枪师姐》系列等)、职业剧(《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妙手仁心》系列等)、商战剧(《大时代》《笑看风云》《创世纪》等)为主的TVB电视剧和电话、电冰箱、自行车一样,成为了内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古装武侠剧《天龙八部》更是造就了内地6家卫视同时播放的盛况。那时候除了大街小巷都在播着好听却难唱的主题曲《难念的经》之外,还出现了早期剧集的商业化周边笔者儿时就曾经和小朋友们疯狂购买过剧集主要人物的卡片。而TVB的电视剧也以其独特的辨识度(特定的演员阵容、特色化的演绎方式、独特表达方式的配音、紧凑的剧情、粤语演唱片头片尾曲),让内地观众有了清晰的认知。内地观众可能未必都知道TVB这个名称,但当你随便给他们描述一个片段,提一个角色,或者哼一段旋律,他们都会知道:这些,来自香港。
TVB剧集是一种文化现象,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70-90年代生人对武侠的影视化理解绝离不开TVB剧集的影响;而在时装剧中,不论是商战剧、警匪剧还是职业剧,细致的TVB编剧都会以普通人的视角以及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拉近观众与剧中人的距离。虽然生活环境不同,大部分内地观众也经历着与香港同胞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同是炎黄子孙,感情是相通的。剧集对人物感情的细致捕捉可以让内地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对专业敬畏的态度、对职业进取的精神、对市井美学的理解,还有那些诸如“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一家人最重要是齐齐整整”、“有没有搞错”的口头禅,造就了特定的、在内地流行的港风文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影视产业在内地飞速发展。开放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场体量造就了新的行业焦点。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及自媒体的普及将观众从电视、电脑前解放出来,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的剧集消费模式。在地理、语言及文化上有一定距离的TVB似乎并没有急于搭上这趟快车,因为那些创造经典的过程需要沿袭。这时的TVB更像一条奢侈品的生产线,每年保持着不同门类、固定数量产品的输出。而对没有港剧情怀的内地新一代观众来说,港剧的消费门槛明显高于内地剧集,这也是TVB在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曾经的文化输出者转变为接纳者,需要的不只是内容制作思路的调整,还需要经历新老观众逐步接受的阵痛期。而今,内地影视剧市场正朝着更加规范、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这对TVB来说无疑是一个重新展示其自身优势的机会。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TVB也迈入了成立的第55个年头。一代又一代TVB人的积累与沉淀,是砥砺前行的专业精神,也是无畏无惧的开拓决心。希望他们能够在欣欣向荣的更大市场中,收获更多的成就与归属感。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港剧成为香港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TVB在五十余年间推出上千部题材多样、关注现实、表达深刻的电视作品,不仅在香港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同时也影响着一代代内地观众。新京报以热度、口碑、收视、影响力等维度为参考,梳理出百部TVB好剧。TVB首部金庸小说改编剧《书剑恩仇录》;时代经典《上海滩》;商战巅峰之作《大时代》;行业剧《刑事侦缉档案》《法证先锋》《冲上云霄》,到近些年的口碑佳作《跳跃生命线》《白色强人》每一部剧都代表着一段时代记忆,记录着香港的社会变迁;同时,它们也架起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内地人民探知香港的重要窗口。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新京报独家专访曾志伟、乐易玲、王祖蓝、刘家豪、潘嘉德、文伟鸿、钟澍佳、方骏钊、林志华、黎耀祥、马国明、曹永廉、陈敏之、丁子朗14位TVB人士,在TVB成立55周年之际(1967年成立),深度揭秘TVB剧集发展历程以及与内地交融过程。
中国香港,这个陆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超高的人口密度,赋予了这颗东方之珠巨大的能量。这能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散播到了内地的大江南北。莫说青山多障碍,万水千山总是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作为内地对外交流的跳板,香港既承袭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不断借鉴海外经验,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了独特的地方风貌。港风美学、港式美食、港派文学(以武侠文学最为突出)及风靡整个东南亚的香港影视,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对同根同源的内地同胞来说极易接受,同时又充满新奇,从而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
在两广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当你和影视行业以外的朋友提TVB,大多数人首先不会立马明白。这大多数人又分两类,一类会在你缓慢重复这个简称之后,露出了然的神情;而另一类,对他们的解释成本也只需要五个字:香港电视剧。
先说说为什么不会立马明白。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中文全称,也被称为香港无线电视台)在内地并没有合法的电视信号。那时候就算人们可以看到TVB剧集,也都是内地电视台采购回来重新配音之后的版本。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TVB与广东省相关部门合作,将电视节目以有线信号的方式引入,可以说从那时起,内地观众才正式被统计进TVB的收视数据中。但这样合作的范围到目前为止,也仅限于广东省。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TVB的黄金时期,而那时候的互联网并不发达,更没有自媒体的概念,虽然电视剧内容在内地走红,但缺少将内容背后的品牌深度传播途径,因此TVB这一厂牌和诸如金公主、银河映像等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一样,只活跃于影视发烧友之间,并没有达到大规模的传播。当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候,又刚好赶上内地影视产业迅速崛起,各家影视制作、发行平台凭着地理、语言及政策优势,掌握了华语剧集的大部分市场,使TVB从曾经的“主流”变为了“垂类”。因此,除了粤语地区即两广范围的观众及部分剧迷之外,全国其他地区对TVB这个品牌的熟悉程度并不高。
再说说为什么解释成本只需要五个字。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TVB主宰了大半个华语剧集市场,一点都不夸张。TVB以其惊人的生产力制作了数百部内容优质的剧集,同时造就了当时华语娱乐圈80%以上的明星。这批影视工作者在整个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入场,大部分人到现在仍是行业的中流砥柱。上世纪90年代,TVB的头号竞争对手亚洲电视逐渐淡出行业之后,TVB在港剧这一门类做到了一家独大。那个时期内地电视剧市场供不应求,TVB优质内容的引入,便成了各大卫视保证收视率的法宝。以武侠剧(《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等)、警匪剧(《陀枪师姐》系列等)、职业剧(《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妙手仁心》系列等)、商战剧(《大时代》《笑看风云》《创世纪》等)为主的TVB电视剧和电话、电冰箱、自行车一样,成为了内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古装武侠剧《天龙八部》更是造就了内地6家卫视同时播放的盛况。那时候除了大街小巷都在播着好听却难唱的主题曲《难念的经》之外,还出现了早期剧集的商业化周边笔者儿时就曾经和小朋友们疯狂购买过剧集主要人物的卡片。而TVB的电视剧也以其独特的辨识度(特定的演员阵容、特色化的演绎方式、独特表达方式的配音、紧凑的剧情、粤语演唱片头片尾曲),让内地观众有了清晰的认知。内地观众可能未必都知道TVB这个名称,但当你随便给他们描述一个片段,提一个角色,或者哼一段旋律,他们都会知道:这些,来自香港。
TVB剧集是一种文化现象,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70-90年代生人对武侠的影视化理解绝离不开TVB剧集的影响;而在时装剧中,不论是商战剧、警匪剧还是职业剧,细致的TVB编剧都会以普通人的视角以及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拉近观众与剧中人的距离。虽然生活环境不同,大部分内地观众也经历着与香港同胞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同是炎黄子孙,感情是相通的。剧集对人物感情的细致捕捉可以让内地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对专业敬畏的态度、对职业进取的精神、对市井美学的理解,还有那些诸如“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一家人最重要是齐齐整整”、“有没有搞错”的口头禅,造就了特定的、在内地流行的港风文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影视产业在内地飞速发展。开放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场体量造就了新的行业焦点。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及自媒体的普及将观众从电视、电脑前解放出来,短视频平台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的剧集消费模式。在地理、语言及文化上有一定距离的TVB似乎并没有急于搭上这趟快车,因为那些创造经典的过程需要沿袭。这时的TVB更像一条奢侈品的生产线,每年保持着不同门类、固定数量产品的输出。而对没有港剧情怀的内地新一代观众来说,港剧的消费门槛明显高于内地剧集,这也是TVB在新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曾经的文化输出者转变为接纳者,需要的不只是内容制作思路的调整,还需要经历新老观众逐步接受的阵痛期。而今,内地影视剧市场正朝着更加规范、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这对TVB来说无疑是一个重新展示其自身优势的机会。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TVB也迈入了成立的第55个年头。一代又一代TVB人的积累与沉淀,是砥砺前行的专业精神,也是无畏无惧的开拓决心。希望他们能够在欣欣向荣的更大市场中,收获更多的成就与归属感。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从输出者到接纳者TVB剧集是一种文化现象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港剧成为香港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TVB在五十余年间推出上千部题材多样、关注现实、表达深刻的电视作品,…
- 许慎故里召陵检察写意“说文解字”
- 王一博到底演过多少剧?除了陈情令你一个也不知道,翻版张益达啊
- 盘点83版《射雕英雄传》故去的10位演员,他们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 他家里有“矿”,拍戏是兴趣,拜师赵本山,失败了就继承亿万财产
- 顶星二代光环出道10年!著名港星自曝因父母离婚暴肥,曾被指花心
- 刘能谢广坤拍戏后小聚!王小利胡子花白,唐鉴军头发稀疏眯眼瞅人
- 彭昱畅的第一次吻戏,起点太高了!江疏影和他的姐狗恋,嗑得下吗
- 刘亦菲原声暴露台词短板,《梦华录》话题不断,网友吐槽营销过度
- 黄景瑜热巴拍吻戏,镜头拉近两人唇部,才知什么叫专业演员的吻技
- 2022上半年十佳电视剧:《猎罪图鉴》排在第九,《人世间》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