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教培老师“揭秘”最真实的教培行业
一定程度上,培训教育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生态,弥补了现存教育体制的不足。但另一方面,机构的商业属性与教育的社会价值,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
干教育近40年的史老师,经历了从1982年在公立校,到1998年南下做教育培训;从全日制公立体系到民办体系,从老师到教学管理;从校区运营到产品研制,师训。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作为后科班出身的第二批国家正式师范生,史老师一毕业,就进入了河南安阳的一所公立校。那个阶段,学生家庭背景相似,很多像史老师这样的公立校老师,大多抱有教育热情,经常家访或者义务给学生补课。彼时的社会对于教育培训收费,处于无意识认知当中。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有钱的家庭开始花钱请老师补课收费,或在家里,或租一间宿舍。当时的补课群体,多以公立校老师为主。慢慢地,更多像俞敏洪这样的公立校老师转移出来,创办自己的培训机构。
1995年,已经获得河南安阳后第一批全国优秀教师金奖,第一批国家级优秀教师的史老师,从公立校辞职,离开河南去了广州。
当时,广东第一家民办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招聘广告,从幼儿到高中,提供一站式教育体系,福利待遇都不错。
旁人看来“弄不清”的她,进入了自己在教育职业生涯的后半场。机构开的很顺利,后来也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现在,很多机构请她做顾问,做师训。
“我一直不愿意把民办教育定位为公立校或体制内的补充,我认为教培机构的教育是另外一种教育模式。在正向引导下,可以更为有优势。”
抛开急功近利,培训机构的确为僵化的国家教育制度注入了活力。但也面临在做“商业的教育?”还是“教育的商业?”徘徊的现状。
不谈商业,谈教育,肯定是要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但机构要生存,政策层更是风雨飘摇,天天被卡脖子。谈商业,过于功利化,会让教育变了味。
当时现场的氛围很嗨,提供培训的是很出色的一位名师。但现场培训的重点,不是侧重教学能力及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讲营销话术,以及课堂的表现力,甚至到什么时间段,讲多少分钟的段子。精细化的培训体系,看起来很容易让年轻老师快速上手,短时间创造经济效益。
老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做教育的,而培训机构的商业属性,让培训老师也不得不披上销售的外衣。
企业为了生存,利润,以多种方式提高效率。而老师也不得不穿梭在备课,磨课,讲课,续费,销售中。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
一是,严格意义,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不能叫老师,只能叫员工,因为大家不在体制内。最关键,很多人没有。即使有,培训机构老师多半从事的,一部分是教学,一半以上是销售。
一方面,老师找不到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林立,企业想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在营销投入更重,反而在老师投入,偏弱很多。而老师为了更多收入,又不得不投入到更多课时。
据智联招聘显示,2019年二季度教师核心岗位薪酬为7335元/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926/元。而销售业务职位平均薪酬为8903元/月。这也直接导致老师的高流失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很容易看到年薪百万或50W名师的广告,头部在线教育公司更是点燃了这把旺火。但,如果把目光投向到100万教培行业从业者中的大多数,会发现幻象的背后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
据智联招聘显示,近年来教培培训行业平均薪酬虽保持较高增速,但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上半年,教育平均薪酬为7926/月,全行业平均水平为8452/月。压力大,薪酬低成为大家抱怨的焦点。
在史老师和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她甚至发现有些培训机构老师的基本工资,比国家要求的基础工资还低。
前秦学教育孙老师对《教培老师参考》分享了他的经历。2015年毕业后,他入职了石家庄一家小机构。当时底薪1800,课消提成在10%-15%之间。2016年他到了杭州勤学教育,底薪达到了3000多。但在合同中出现了二选一,课时费和底薪不能同时拿。此外,当时,杭州一对一市场有一个普遍的操作,大多数老师没有底薪只有课时费。即使在今天,这种现象在多数机构普遍存在。
《教培老师参考》向苏州一家机构负责人求证,当地老师提成比在14%-25%之间。也有些小机构,为了留住人,会最高拿到30%的提成。但这种老师基本除了教学,还得负责教学,招生,家长服务等。
年薪50万,也不是普遍现象。深圳豆神教育的张老师向《教培老师参考》反应,深圳豆神内部,年薪达到50万的老师,大概只有3位,两位是管理层,只有一位是上课讲师。受疫情影响,普通老师面临学生少,收入低的情况。
据说,新东方,学而思等大机构会有课时,续报奖金。也有像豆神等机构,只有课时费,高续报的奖金极低。而五险一金,行业多为最低额缴。
在大多数家长心中,他们更多定位是花钱的消费者。对于培训机构的老师,家长和社会存在标签化认知。
老师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努力通过家长沟通,找时间提升自己。而家长带有色彩的标签化认知和老师自我认知存在错位。
有时候,遇上不讲理的家长,老师也会心累。在北京做英语老师的Cindy,想起来的还是胸闷。自从在疫情期间,转移线上后,有好几位家长不分时间点24小时微信轰炸,他们的要求有时候有些无理。
“从来不会说谢谢,就怕动不动就投诉。有些家长会拿校内作业给你,你不批,就投诉你服务不到位。有些家长,会一两个小时,聊自己和孩子闹别扭,希望我能帮忙管理,多教育孩子。有些孩子成绩一旦滑坡,就来指责我们没有教好......”
“多数家长,会觉得既然我交了钱,不管孩子学习也好,成长沟通也好,你都得承担责任。他不愿意写作业,你就得教他写。我和孩子沟通不了,你来替我沟通。”
行业发展近三十年的今天,机构的老师更趋于年轻化。多以大学生为主。有些机构老师平均年龄在25岁。还有些则更为年轻。
行业换血严重,新人进,旧人出,是行业的普遍形态。吃青春饭,累,收入不稳定,缺少安全感等,也是从业者共识。
在上海从事英语教学的吴老师最近陷入了职场困境。从2015年在一家少儿英语机构做助教算起,30岁的她已经从事教育6年多了。尽管有好的教学口碑,多年的努力已经磨出了教学功夫。但未来的职业方向,她还是处于迷茫和焦虑中。
连年周末不休的集中式上课,在一点点消耗着她的身体。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因为嗓子,腰椎等问题,去了一趟趟医院。
当然,她很享受站在讲台上课的时光,投入,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场面让时间消逝的很快,有时候会连着站6小时,8小时.....旺季的时候,也会常常来不及吃饭。为了提高教学能力,6年的时间,她调整了三次职业方向,先后教过少儿英语,英语和K12。每次转型,都需要她在备课,学习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加班熬夜更是常态。
第二条路,继续干,成为名师。但这条路,又让她陷入到年龄和不自由的两难境地。做教学久了的人,大多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想法,天生不喜欢被管理。
三条路当中,这条是她最倾向选择着。但她没有做好冒险的准备。做教育这么多年,她身边也有选择这条路的人,但也有人因此血本无归,最后回到了培训机构。
另一个是,没有机构愿意长期为低效率工种买单。当老师步入一定阶段,不能为机构带来价值提升,即使是颇有资质的老师,也有机构会“痛辞爱师”。培训机构说到底也是适者生存的大环境。
无论怎么样,做教育给人的带来的价值认同是很高的。而行业的机会,也是很大的。这一点,坚持做教育40年的史老师深有体会。
课堂是一个创造性极大的地方,老师既可当做半个导演,也是演员。如果能够在既定的时间,照着剧本,和学生一起演绎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那比得了奥斯卡还要开心!
“打开系统,看到学生评价特别喜欢Cindy老师的授课风格,很惊喜。我之前以为她不喜欢我呢。”
“带的孩子,在竞争激烈的升学中,能够考上最好的高中。那是我觉得最骄傲,最幸福的时刻。是升职加薪比不了的。”
在深圳一家上市教育公司分校担任校长的黄老师,是一位95后。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做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小机构。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教育培训圈,其中前五年,以一线年,他成为分校校长,除了管理,偶尔也会带带课。
“我学历不是很高,但很幸运,在培训机构收获了机遇。只要你真心喜欢这个行业,你愿意去付出的话,你的收获也会成正比。”
深圳本土的教培市场,尤其是刚需类K12课程,尤为火热。一些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能教出成绩的老师,基本不用招生。名师效应一直都在。
在她的直观体验中。老师们是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如果机构给予老师足够的薪酬,如果社会给予老师足够的理解。培训机构老师将会在民办教育中散发更多的热量,也会成为推动教育和人才发展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果老师们,有足够的爱心,热爱这个行业,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社会偏见也会被慢慢消灭。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