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教育强省
我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全局、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与“势”,引导高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四川看教育、站在全局看教育”,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标国内优秀高校,查找差距和短板,明确努力方向,持续用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出,四川高等教育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建立了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系统完备、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促进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贡献力量。
十年来,四川普通高校从99所增加到134所,普通高校数量全国排位从第11位升至第5位。高等教育在校生从185.69万人增加至289.25万人,专任教师从7.31万人增加至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8.4%提高至54.18%,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教育投入持续增加,2021年四川高等教育总经费达703.71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18592.76元。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的高校及学科数从3所高校、18个学科增加至17所高校、73个学科。省级财政单列安排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2亿元/年,已引进培养顶尖、领军、拔尖、储备4类人才1100人,在川高校两院院士达到19人。
我省高等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高校领导班子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实现52所民办高校党组织选派全覆盖,创建10个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20个优秀支部工作法,党建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川音乐学院探索创新“艺术+”党建工作模式,组建由54个基层党组织、2600余名师生党员组成的“川小音”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医院、学校、部队、企业、乡镇、社区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评选设立六大类100个“党员先锋示范岗”,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坚定信仰和理想信念,一大批活跃在舞台的艺术家、博士人才,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
我省深入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着力构建“十大育系”,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育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0所,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108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43所、院(系)66个。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入选全国文明校园3所、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3个。推进113所高校共建“易班”,实名用户200余万个,活跃度、访问量居全国前列。
“校园好声音”“彩虹跑”“悦读者”……近年来,西华大学借助“易班”网络平台举办网络文化活动,实现一月一主题、一年200场,构建起一堂堂活生生的“大思政课”,成为学校思政课堂的有力补充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穿越到战场,在情境中沉浸、故事里共鸣”,西南财经大学依托“3D+5G+VR”技术,推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让同学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与先烈肩并肩的豪迈壮举。目前,该系列课程已惠及校内师生4500余人次,同时吸引了四川旅游学院、吉林学院、凉山州宁南中学等校外师生1.2万余人次体验学习。
我省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重点难点,不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经济社会需求相匹配,着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紧密对接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为目标,增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紧缺专业2300余个,撤销专业近1000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94个、一流本科课程240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78个、一流本科课程1585门。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在学科国际可比领域,17所高校73个学科进入全球一流学科行列,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1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03个。8所高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2所高校、50个专业群立项省级“双高计划”。
四川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小课堂”撬动“大改革”,全面实施全课程思政、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坚持以“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探索高阶学习,实现智慧教学环境全覆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领域特等奖。
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构建贯通四年本科、惠及全体学生、特色鲜明的新工科教育体系,年均开设挑战性、研究型、项目式课程2800门次,覆盖学生14万人次。实施高水平“科研育人”新工科教育计划,在全国首创“新工科+新商科”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实施“英才计划”“互联网+”“新工科+管理”“新工科+新艺术”等跨界复合培养新模式,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生态。
我省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改革,着力破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成一批能够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校。24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改革试点,44所高校建成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实现校企实质性合作全覆盖。
作为应用型转型高校,宜宾学院立足地方、服务区域、适应产业,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整合多学科成立“川茶学院”“竹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围绕产业链重构专业链,推进政产学协同发展,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达到92%以上。
我省高校立足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要,加大校地、校企合作,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四个面向”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发挥资源和高校学科优势,构建“厅(局)+市(州)+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成立高校玄武岩纤维、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建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52个,占全省70%以上,其中国家级平台85个,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科研经费保持高位稳定增长,2020年达到116.3亿元,较2012年增长93.3%。高校牵头搭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352个,占全省总量的82.4%,在医疗健康、轨道交通、智能科技、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四川大学“创新药物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从基因发现、药物研发、中试生产、药效和毒理评价一直到临床治疗的完整创新链。平台共转让一类生物与靶向新药120余项,成果转让和技术入股经费超过30亿元,带动相关企业200亿元的投入,6个生物治疗、组织工程产品获得生产批文并上市,15个创新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文。
四川农业大学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选育作物新品种121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50个,形成主推技术10项。学校培育的“超级稻宜香优2115”等粮油品种占四川粮油产业“半边天”;培育的四川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府肉猪配套系,产业化推广年销售额达16亿元以上。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10余项、二等奖6项,共预警上百起地质灾害,参与300余项我国重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保证了50余座城镇、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和10余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土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教育、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联动发力,共同推动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省级财政投入18亿元,打造50个产教融合品牌项目;首批面向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立项15个,投入5亿元财政资金,已吸引带动各类资金投入23亿元。建设27个现代产业学院和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重构专业链、人才链,着力打造一批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组建多主体、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95个,集团内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104亿元,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4200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以攻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产业发展的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为背景需求,深化科教与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国内龙头企业中车时代电气公司,打造“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国家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五链条、四要素、双循环”的教育产业双向联动机制,以半导体产业发展逻辑重构电子信息类、电气类、物理学类、材料类等跨学科专业链逻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功率半导体行业紧缺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四川轻化工大学探索出“政府主建、校企共管、行业协会助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宜宾市人民政府、五粮液集团、中国酒业协会共建共管中国白酒产业学院,成立7个产教融合研发平台,培养、培训近2万名高素质白酒人才,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中国酒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中国白酒科技研发与创新中心、中国白酒文化国际传播中心,被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高校,西昌学院扎根凉山州,服务地方,以电子商务、农学等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为抓手,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历届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一扎根凉山州工作。2022年,汇聚学校扎根民族地区办大学的教学成果《大凉山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省深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抓好学生签约工作,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3年—2022年,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29万余人,留川就业人数占当年参加工作人数的比例均超过75%,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服务“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在国家急需的交叉前沿、薄弱空白学科领域,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2021年,全省高校共有留学生10337人,较2012年增加91.4%。“留学四川”计划实施10年来,共有近5万名留学生来川学习,培养了大批知华、爱华、亲华的国际友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打造一流中医药留学目的地,“十三五”期间留学生规模增长超300%,新建海外分校(分院)5个,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牵头组建CGCM中药全球化联盟西南区域联盟,建成“中国—黑山中医药中心”,20余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的副主编,荣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国际科技进步奖。学校与泰国卫生部共同制定泰国第一部国家中医药标准《泰国中药质量标准》,主导的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载入《德国药品法典》,这是我国首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标准成功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药典。(记者沈教宣)
四川全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建引领、服...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教育强省
我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全局、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与“势”,引导高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四川看教育、站在全局看教育”,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标国内优秀高校,查找差距和短板,明确努力方向,持续用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出,四川高等教育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建立了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系统完备、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促进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积极贡献力量。
十年来,四川普通高校从99所增加到134所,普通高校数量全国排位从第11位升至第5位。高等教育在校生从185.69万人增加至289.25万人,专任教师从7.31万人增加至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8.4%提高至54.18%,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教育投入持续增加,2021年四川高等教育总经费达703.71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18592.76元。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的高校及学科数从3所高校、18个学科增加至17所高校、73个学科。省级财政单列安排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2亿元/年,已引进培养顶尖、领军、拔尖、储备4类人才1100人,在川高校两院院士达到19人。
我省高等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高校领导班子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实现52所民办高校党组织选派全覆盖,创建10个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20个优秀支部工作法,党建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川音乐学院探索创新“艺术+”党建工作模式,组建由54个基层党组织、2600余名师生党员组成的“川小音”党员志愿服务队,走进医院、学校、部队、企业、乡镇、社区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评选设立六大类100个“党员先锋示范岗”,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坚定信仰和理想信念,一大批活跃在舞台的艺术家、博士人才,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
我省深入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着力构建“十大育系”,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育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0所,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108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43所、院(系)66个。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入选全国文明校园3所、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3个。推进113所高校共建“易班”,实名用户200余万个,活跃度、访问量居全国前列。
“校园好声音”“彩虹跑”“悦读者”……近年来,西华大学借助“易班”网络平台举办网络文化活动,实现一月一主题、一年200场,构建起一堂堂活生生的“大思政课”,成为学校思政课堂的有力补充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穿越到战场,在情境中沉浸、故事里共鸣”,西南财经大学依托“3D+5G+VR”技术,推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让同学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与先烈肩并肩的豪迈壮举。目前,该系列课程已惠及校内师生4500余人次,同时吸引了四川旅游学院、吉林学院、凉山州宁南中学等校外师生1.2万余人次体验学习。
我省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重点难点,不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经济社会需求相匹配,着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紧密对接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为目标,增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紧缺专业2300余个,撤销专业近1000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94个、一流本科课程240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78个、一流本科课程1585门。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在学科国际可比领域,17所高校73个学科进入全球一流学科行列,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1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03个。8所高职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2所高校、50个专业群立项省级“双高计划”。
四川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小课堂”撬动“大改革”,全面实施全课程思政、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坚持以“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探索高阶学习,实现智慧教学环境全覆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领域特等奖。
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构建贯通四年本科、惠及全体学生、特色鲜明的新工科教育体系,年均开设挑战性、研究型、项目式课程2800门次,覆盖学生14万人次。实施高水平“科研育人”新工科教育计划,在全国首创“新工科+新商科”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实施“英才计划”“互联网+”“新工科+管理”“新工科+新艺术”等跨界复合培养新模式,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生态。
我省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改革,着力破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成一批能够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高校。24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改革试点,44所高校建成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实现校企实质性合作全覆盖。
作为应用型转型高校,宜宾学院立足地方、服务区域、适应产业,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整合多学科成立“川茶学院”“竹学院”等新型二级学院,围绕产业链重构专业链,推进政产学协同发展,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达到92%以上。
我省高校立足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要,加大校地、校企合作,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四个面向”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发挥资源和高校学科优势,构建“厅(局)+市(州)+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成立高校玄武岩纤维、钒钛材料协同科创平台。建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52个,占全省70%以上,其中国家级平台85个,初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科研经费保持高位稳定增长,2020年达到116.3亿元,较2012年增长93.3%。高校牵头搭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352个,占全省总量的82.4%,在医疗健康、轨道交通、智能科技、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四川大学“创新药物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从基因发现、药物研发、中试生产、药效和毒理评价一直到临床治疗的完整创新链。平台共转让一类生物与靶向新药120余项,成果转让和技术入股经费超过30亿元,带动相关企业200亿元的投入,6个生物治疗、组织工程产品获得生产批文并上市,15个创新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文。
四川农业大学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选育作物新品种121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50个,形成主推技术10项。学校培育的“超级稻宜香优2115”等粮油品种占四川粮油产业“半边天”;培育的四川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府肉猪配套系,产业化推广年销售额达16亿元以上。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10余项、二等奖6项,共预警上百起地质灾害,参与300余项我国重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保证了50余座城镇、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和10余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土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教育、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联动发力,共同推动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省级财政投入18亿元,打造50个产教融合品牌项目;首批面向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立项15个,投入5亿元财政资金,已吸引带动各类资金投入23亿元。建设27个现代产业学院和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重构专业链、人才链,着力打造一批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组建多主体、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95个,集团内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104亿元,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4200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以攻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产业发展的国家“卡脖子”关键技术为背景需求,深化科教与产教深度融合,联合国内龙头企业中车时代电气公司,打造“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国家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五链条、四要素、双循环”的教育产业双向联动机制,以半导体产业发展逻辑重构电子信息类、电气类、物理学类、材料类等跨学科专业链逻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功率半导体行业紧缺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四川轻化工大学探索出“政府主建、校企共管、行业协会助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宜宾市人民政府、五粮液集团、中国酒业协会共建共管中国白酒产业学院,成立7个产教融合研发平台,培养、培训近2万名高素质白酒人才,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已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中国酒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中国白酒科技研发与创新中心、中国白酒文化国际传播中心,被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高校,西昌学院扎根凉山州,服务地方,以电子商务、农学等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为抓手,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历届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一扎根凉山州工作。2022年,汇聚学校扎根民族地区办大学的教学成果《大凉山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省深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抓好学生签约工作,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3年—2022年,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29万余人,留川就业人数占当年参加工作人数的比例均超过75%,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服务“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在国家急需的交叉前沿、薄弱空白学科领域,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2021年,全省高校共有留学生10337人,较2012年增加91.4%。“留学四川”计划实施10年来,共有近5万名留学生来川学习,培养了大批知华、爱华、亲华的国际友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打造一流中医药留学目的地,“十三五”期间留学生规模增长超300%,新建海外分校(分院)5个,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牵头组建CGCM中药全球化联盟西南区域联盟,建成“中国—黑山中医药中心”,20余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的副主编,荣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国际科技进步奖。学校与泰国卫生部共同制定泰国第一部国家中医药标准《泰国中药质量标准》,主导的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载入《德国药品法典》,这是我国首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标准成功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药典。(记者沈教宣)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教育强省
我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 中国教育强省排行榜:京沪苏鄂位居前四位
-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五大亮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 中国“大学教育”最强省市排名山东未能上榜湖北陕西引来争议
- 谈教育:教师节说说你眼中教育的意义
- 送给语文老师的56句教学格言
- 古代骂人不带“脏”字的6句话没点文化猛一听还以为是在夸你
- 教育界里面永恒不变的至理名言老师必看必懂!
- 周远清教育格言(100条)(之一)
- 兵团一四四团开展节前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 教师节手抄报资料:赞美教师名言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