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老兵”沈建军:双语学校很多孩子也难过英文写作关主要是缺了这种能力
学好英语,一直是很多家长选择双语学校的原因之一。然而,因英语学术写作能力薄弱,难以胜任海外大学的学生例子,并不少见。更有家长吐槽,国内现有的双语教育,难以真正培养对接海外名校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那么,中国孩子的英语学术写作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基础英语教育应该注意什么?外滩君请教了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校长、国际化教育的 开拓者 沈建军。
这几年,经常会听到一些海外名校的中国学生吐槽:国外大学对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要求太高了,熬了很多个通宵,依然交不出一篇满意的文章。
要知道,这些学生可在、SAT 考试中拿着高分,在国内读的是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双语学校,从小到大身边就不乏外教,甚至是全英文授课环境 ...... 怎么会过不了写作这一关呢?
我们有位撰稿人告诉外滩君,她的孩子曾在上海某著名双语学校就读,但孩子接受的英语训练好像是一种 花拳绣腿 ——尽管日常口语表达非常出色,但书面表达却漏洞百出,既没有写作上的谋篇布局,也缺乏思考的深度和观点的输出。
因为确定要走海外升学路线,这位妈妈索性将孩子提前送到了英国私校,接受在她看来更高质量的英语学术写作训练。
不得不说,如今在越来越多家长眼里,学英语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对话工具,而是和学中文一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这门语言,用它来进行深度思考、观点表达、学术写作等。
这也就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当下的国际化学校以及双语教育,究竟能否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
外滩君请教了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校长沈建军。英语教师出身的他,也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国际化教育的开拓者。
早在 2000 年,他担任广东碧桂园学校 IBDP 的创校校长,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多少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探索国际项目;
2005 年,沈建军出任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副校长,并用十年时间为这所学校细心打磨了一套英语文学阅读课程;
今年 9 月,沈建军再接挑战,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打造 IB 体系下的 PYP 小学项目和 MYP 中学项目。
在沈建军看来,目前国内的英语教育,除了课本选材的真实性、阅读材料的多样性有待增强外,还存在一些方法上的误区,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整体上来看,英语写作的思维训练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背后的批判性阅读、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升。
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因为深受语法教学的影响,更重视语言表达形式,却没有从意义上去下功夫。 他坚持,对待孩子的写作训练,应该鼓励有意义的表达,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正如英语教育及语言学专家张连仲教授所提倡。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开始,要激发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所谓的语法正确。否则,这个阶段的孩子即使能写出语法完美的文章,那也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表达。
不同于英语教育中 低龄段重视听说,高龄段训练读写 这一常见做法,沈建军认为,读写训练应该越早越好,完全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无法进行完整的结构性写作,哪怕尝试用一个句子来表达,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也有益处。
我们只需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要去在意语法结构、单词拼写、标点符号,比起这些形式上的内容,我们更应该鼓励孩子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孩子在英语学习之初,如果在语法和拼写上过分关注,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精力去思考要表达的内容。
等到了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学术性写作训练了,这时候就需要注意谋篇布局以及语言细节问题。沈建军表示,学术写作的训练可以从语言和格式两个方向入手。
首先是语言方面,学术写作对于语言的准确度和正式度的要求都更高。因此,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就要辨析哪些词汇是正式的,哪些是口语化的;论文中常用的从句有哪些;词汇搭配有哪些等等。
比如,学术写作在 间接引语 的使用上就非常有讲究。当你使用 suggest 或者 believe ,表明你对于你所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非常信服,语气就比较柔和;而使用 assert 或者 argue 那么你想告诉读者的就是,我非常有信心,语气就比较坚定。
因此,没有经过学术写作训练的中国学生,往往会把这些词混着乱用。这样的学术写作在母语者看来就是比较奇怪的,不地道的。
至于格式上,可以多分析一些范文,学习如何分段、如何写中心句、如何写论点等方法。因为考试中的大作文写作和学术论文的风格接近,因此从初中段开始,不妨从写作评分标准入手,了解学术写作的要求。老师也可以根据评分标准批改学生的作文,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src=沈建军相信,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培养严谨准确的学术写作表达方式。当然,还要多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英语学术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英语写作能力,除了受限于词汇量、语篇组织能力、英语材料和知识储备等方面,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那就是中英文思维的差异。
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 就会有什么样的写作模式。今天我们的孩子常常是用中文思维模式进行英文写作。沈建军认为,要理解中文写作思维和英语写作思维的不同,首先要了解汉语和英语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连淑能曾提出,中文写作思维通常是采用领悟式的归纳型、经验式的临摹型,或者螺旋式、漫谈式的思维模式,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 , 让读者去领悟其间的关系。信息安排也常按照自然语序,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
而英语写作思维则是突出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直线性、 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信息安排往往是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由近及远。
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写作思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展开,首句是抽象、笼统的概括,后面句子才是更具体的内容。在结尾段,不仅没有针对前文进行总结,反而从更抽象的层面进行概括,况且两句话之间没什么逻辑联系。
如果学生在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而不是从远处绕圈,把‘ a lot of things are mutual in the world ’(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改成‘ respect is mutual ’(尊重是相互的),这一段便是很有效的结尾段,逻辑联系也清晰自然。
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应该成为教学中的共识。老师只有认识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写作差异的根源,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src=其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该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高度,认识学生的具体错误,而不止于就事论事、机械勘误。
只有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自觉摆脱用中文思维进行写作的习惯,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在高年级沈建军建议让外教来教写作。
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英文水平的期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词汇掌握量、语法流畅,而是上升到了背后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考。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撰稿人曾分享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历。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于国内某一流双语学校,但是依然缺乏人文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以及逻辑严谨的表达训练。
这也是为什么,女儿在英文写作中,常常是空洞的,缺少观点的。比如,女儿在对一副题为 外交官 的名画看图写作时,想象两个人经过一番旅行来到这个屋子休息之后,就没话可写了,只能 灌水 说突然屋子着火了,两个人如何逃命。
在她看来,一个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和熏陶的孩子,完全可以从屋子里的陈设、人物的穿着、画家选择物品的象征意义,再到外交官可能代表谁,讨论的是战争还是和平等等进行探讨,有太多严肃性的内容可以写。
必须要承认,很多孩子的确存在表达空洞、言之无物的情况。这一点在中英文写作上都存在,在英语表达中尤甚。 沈建军认为,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想要有丰富的内容支撑和观点表达,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得靠大量的批判性阅读的积淀。
首先,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有学校会将英语教育走到人文阅读这条道路上来。教材所提供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的内容设计是从第二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缺少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背景。
沈建军强调,想要让一个孩子对某个话题,有自己的观点输出,有足够的论据支撑,那么就要让孩子的阅读视野和掌握的词汇量,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尽可能打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比如,在阅读体裁上,要提供给孩子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的阅读文本,经济、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最好都有所涉及。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引导孩子去读一些英文原版名著,以及英文报刊杂志,比如《中国日报》《21 世纪报》等,用保罗万象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宽领域认知。
src=正是因为对英语阅读的重视,担任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副校长期间,沈建军十年磨一剑,打造了针对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英语文学阅读课程。在分级阅读指导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到适合自己的书目,得到相应的阅读指导,按照自己的语言学习节奏来成长。
从初中开始,这套阅读课程会注重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经济等话题,带着孩子进行作品的深度品读。 如果一个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能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本英语读物,那么对他的影响会不容小觑。
沈建军曾有一位学生,初中毕业时已经读完了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个学生后来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面试时,和担任面试官的某英国大学教授侃侃而谈英国文学,最终被破格录取,后来这位学生被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录取。
类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外滩君也曾听到,有很多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对某部英文作品,比如《哈利波特》感兴趣,花了很大力气去啃读。看了原著,又去看相关影视作品,以及一系列的相关作品。
在这过程中,孩子的词汇量、地道英语表达、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传统的英语教育不可企及的。
沈建军提醒,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需要长期打造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不仅可以质疑文本本身,也可以质疑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勇于挑战权威。
批判性阅读不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任意想象、妄加评论,而是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保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才有深层次思考的可能,形成有建设性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具体某一本书的阅读上,沈建军建议可以参考著名教育学家 Mortimer J. Adler.在其著作HOW TO READ A OOK里提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尽管国内的英语教育还存在不足,沈建军认为,为了提升英语能力,将孩子从小送到国外,倒也大可不必。
首先是,孩子的母语水平,依然需要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夯实。他身边有很多企业家朋友,将孩子从小送到了国外求学,期待他们未来能成为更优秀的人。如今回国后,这些孩子的中文水平只能支撑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却无法支撑他们进行更严肃的书面表达,更别提还有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困境。
他强调,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一定是基于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西方教育。低龄段孩子留学海外,无疑是将孩子 连根拔起 塞到另外一种教育和文化的土壤里,最终要么出现 水土不服 的情况,要么就完全融入了另一个生态体系。
src=其次,只要是严肃的写作训练,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环境下,都是稀缺的。很多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的英文口语和听力可能很厉害,但是严肃的写作表达也不一定有多强。
因为写作训练只有一小部分是靠技巧、套路,这些是容易培养的;更难的是背后人文素养、批判性思考的提升。这些除了日积月累的阅读积累,尤其是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没有捷径可走。
回到国内的教育环境,沈建军认为,想要给到孩子更好的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训练,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因为在现有的国际课程体系里,孩子到了高中阶段,需要准备、SAT 等标化考试,所谓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从更务实的应试需求出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提供相关的英语课程。
从绘本和分级读物开始,逐渐过渡到英语原著和外文期刊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视野,学习阅读策略,但是不要用应试标准去要求孩子的阅读,也不要着急去灌输所谓的应试技巧。
有很多孩子尽管阅读量很大,但是写作表现依然乏善可陈,这种情况在沈建军看来实属正常。毕竟,写作是一种非常综合的技能,背后有认知的提升、观点的梳理、内容的整合,一个孩子如果在初中阶段写作还没有开窍,不用着急,只要他在持续阅读、持续思考就行了。
对于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给到孩子一定的闲暇时间去做一些 无用之用 。比如能否在现有的课程安排中,每天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在学校图书馆里自由阅读?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敢让孩子闲下来。
比如,写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专注地阅读,将阅读变成一种可视化的成长记录。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篇章结构和阅读内容的理解。
针对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文本,老师可以帮助设计不同的阅读笔记模板,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深度思考。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笔记模板。
对于英语刚启蒙的孩子,只需记录书名、阅读时间和主要角色等非常简单的信息;随着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通常需要用5W1H疑问词来记录故事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可以独立阅读篇章书籍的时候,阅读笔记更多倾向于用来记录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和对某些内容的思考。
沈建军提醒,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除了培养大量阅读和做好阅读笔记的习惯以外,检索信息、甄辨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无论如何,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已经成了一个孩子的英文水平、人文素养和深度思考的综合体现,也是未来能否胜任海外学业挑战的重要因素。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