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把握好抗击疫情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思想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三千多万大学生在家学习生活,如何加强抗击疫情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实践证明,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各高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抗击疫情作为大学生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课堂。

  抗击疫情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不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抗疫精神”,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应有作用。在抗击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内容、方法、载体不尽相同,必须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寒假阶段。这一时期正值疫情开始爆发,95后、00后的大学生群体没有经历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随着确诊病例数字的迅速增加,新媒体上各种信息的交错和叠加,以及身边可能有亲朋好友患病,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群体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和疑惑心理。这期间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防疫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生命教育。各高校通过致学生一封信、开展防疫知识网上问答、及时发布学生聚集和返校引发的负面影响等方式,及时准确地传递防疫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离家不返校”的纪律要求,加强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水平。通过辅导员一对一关心学生、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方式,加强对广大学生特别是湖北省和其他疫情重点地区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在家合理生活学习,度过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一时期,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的“中国速度”,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等“最美逆行者”形成的“中国力量”,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高校利用新媒体载体,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线上活动,发出“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加油”的呐喊,将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融入学生的朴素感情,凝聚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阶段是延期开学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各高校在延迟开学的基础上,安排大学生群体在家开展在线学习。这期间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习总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强化制度认同,促使学生将对抗击疫情一线的感性认同逐步提升为理性认同。利用好学生开课的契机,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思想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中,适当增加抗击疫情的案例教学内容。通过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生动案例,使学生深刻思考我国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蔓延,为什么我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进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面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不回避不敷衍,科学理性地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第三阶段是正式复学阶段。这一时期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各地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将陆续组织大学生复学返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进入正轨。这期间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通过深入系统地总结和学习抗击疫情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将抗击疫情期间彰显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深深植根于内心,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系统性全局性回顾和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过程,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深刻认识到中国制度优势的根本在于中国党的领导。通过认识科技创新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追求科学和求知向上的学习动力,深刻认识到当下刻苦学习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学习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反思暴露出的极个别人员渎职案例,进一步步激发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学生返校后,学校可开展抗疫先进事迹报告会、抗击疫情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还可结合毕业季在应届大学生中开展择业观教育,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既有“键对键”又有“面对面”,将抗击疫情精神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长期资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