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不能让教育类App偏离了教育本质

  据《中国消费者报》日前报道,有消费者购买的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能在应用商店中搜索下载许多含有血腥、暴力、犯罪的游戏及广告。而这些游戏几乎全部使用外文,不限制游戏时长,无需注册就能玩,且多款游戏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游戏审批系统中查询不到。对此,小天才就上述情况以及电话手表中第三方应用软件诱导消费,在其官网回复称将进行整改。整改包括:针对反馈的问题应用立即进行下架处理,含有不良内容的应用软件永不上架;排查应用商店的全线产品,加强App上架前的审核机制;优化家长端对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管控功能等等。

  小天才官网显示,小天才平板电脑价格为2998元/台,宣称“精选出0~12岁孩子所需优质内容,每个内容上架前均进行安全检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所谓的安全检查,远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除了平板电脑外,小天才品牌还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电话手表、耳机等产品。据小天才官网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小天才全系列销量已超2000万只。市场有多大,能力就应有多大,责任也应有多大,市场、能力、责任,三者应该“平行”。作为儿童智能产品品牌本该更为专业,更让人放心。而此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又一次让人看到儿童智能产品的深层隐患。

  从近期媒体报道的多条相关新闻不难发现,小天才存在的问题还不过是儿童智能产品乱象的冰山一角。如教育类App中含有、暴力、的内容;超出教育服务经营范围,开展游戏服务,介绍里写着“猜成语、涨知识”,打开却是网络游戏,无需实名即可登录、充值,游戏失败后通过观看广告恢复继续玩;App中含有诱导消费内容;甚至还有同城交友广告等等,都给学生们的暑期“线上生活”带来极大隐患。

  笔者注意到,其实目前有多部法律、规定都提出明确要求,但在实际落实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禁止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物品和网络信息;《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也提出,网络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公德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2019年,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不得借教育移动应用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等等。

  对于儿童智能产品存在的“多宗罪”,需要涉事企业能够自我“救赎”,但也不能限于当事企业的自查自纠,不能仅只是“下架”了事,还要依法依规查处,追究相关责任方的责任,要坚持责罚一致原则,让相关责任方承担相应代价。

  学习App却变成了游戏App,这是在进行非法游戏经营,跳出了监管之外,更具有隐蔽性,对孩子也更具有性,更容易让孩子沉陷其中,对孩子进行“精准伤害”,比其他的网游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

  近年来,教育类App受到广大家长和学校的欢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教育类App更是成为广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各类教育类App数量也呈井喷之势。教育类App受欢迎,并得到快速发展、广泛应用,本是一种好现象,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效率与管理水平,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快速发展的教育类App也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乱象,一些教育类App唯利是图,把教育当成生意,背离了教育本质,甚至由此坑害了不少未成年人。

  对于教育类App,不能因噎废食,要正视其正向作用,但对其要予以规范管理。要建立统一的内容标准,对于各教育类App的上线与运营,要由监管部门授权及监管,对于不符资质、存在各种问题的学习类App要根据问题严重程度按下“暂停键”或“退出键”等,对违法违规运营教育类App的相关责任人,要能依法依规予以惩治,通过采取纳入黑名单等措施,提高后者的违法成本、违规成本。对学习类App的监管也不能只在事前,而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要完善常态化的巡查和举报机制,要能全程“监管在线”。

  学校及家长,也要尽好教育责任或监护责任,不要放心把孩子交给教育类App,对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情况,要能及时掌握,还要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加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让孩子能够自觉远离教育类App中存在的各种“坑”,对于教育类App存在的问题,学生一旦发现也要及时告诉家长或教师。

  要把教育类App拉入正轨,就要给其装上“安全锁”,念好“紧箍咒”,让其能够回归教育本质,而不能再“挂羊头卖狗肉”,不能再成为“披着羊皮的狼”,不能再把教育当成一桩生意,不能把未成年用户当成待收割的“韭菜”,不能再昧着良心赚“孩子的钱”,吃相难看地对孩子下手。要让教育类App不再继续野蛮生长,就要标本兼治,形成各方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教育类App乱象,促进教育类App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