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素质教育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素质教育迎来了政策红利期。考试少了,作业减了,学校也有了更多时间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多样化的教育。如何做好“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的育人功能,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同时,引导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健体魄,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为了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触摸人类文明,感受人类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践行文化引领、智慧育人的办学思路,建立了西北首家校园内儿童博物馆,并加入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学校先后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8家博物馆签约,让这些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校外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开展博物馆研学活动,通过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在博物馆主题活动日,同学们围绕周秦时代的风云变幻开展激烈的讨论,他们时而竖耳倾听,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各抒己见。锋利的箭镞、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等文物变成了时空之门的“钥匙”,带领着同学们感受历史。
在半坡进校园史前小课堂上,西安半坡博物馆的讲解员们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生存的史前知识。同学们在人物“半坡姑娘”的带领下,通过观看视频、收听讲解,了解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知识。
“原始人类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家里黑不黑?”“他们会使用哪些烹饪方法烹煮美食?”“他们几个人才能捉住一头野猪?”同学们对史前生存问题的兴趣非常浓厚,原始人类的秘密让他们好奇不已,瞪大了眼睛认真地听,频频举手提问,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校长阎利娟说:“陕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开展博物馆课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陈列在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优美文字活起来。我们希望学校成为博物馆,博物馆成为学校,通过博物馆系列活动让孩子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中汲取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阎利娟表示:“‘双减’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持续探索素质教育的学校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双减”工作明确提出要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各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全省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属性,正视体育教育的改革难点,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持续加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智、以体养德、以体强身,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栋梁。
“七年级(2)班,加油!加油!”“七年级(3)班,加油!加油!”9月30日是宝鸡市第一中学第十五届田径运动会举办的第三天,各项赛事已进入决赛阶段,看台上的师生们争先恐后为班级的选手加油助威。呐喊声、欢呼声响彻赛场。
据悉,宝鸡市第一中学的第十五届田径运动会共有2908名学生报名参加,班级学生参与率达到98%,三天的比赛生个人和集体冠军66个,18人次打破了10项校运会纪录。同学们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胜不骄、败不馁,赛出了成绩和友谊,更赛出了风格。
“体育的意义在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此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的具体体现。”宝鸡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毛隽告诉记者,“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和目标是积极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质,疏导心理焦虑,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我们希望同学们保持运动热情和拼搏精神,健康快乐成长。”
毛隽说:“我们落实‘双减’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提出的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都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参与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强健体魄、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全面推进。”
陕西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处长李臻告诉记者:“‘双减’重要任务是在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为此,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 陕西行动’,全面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减负增效同时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开花结果。”
据李臻介绍,“三个课堂”中的“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传统课堂。“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如课后服务就属于“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和学习锻炼场所,包括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服务设施。
“三个课堂”定位不同,各有侧重,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等得以有效整合,共同发力。“三个课堂”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国庆假期期间,为落实“双减”政策和“课堂 陕西行动”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榆林市教育局以红色筑梦之旅推动“课堂 榆林实践”,组织1100余名学生开展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构建基于研学实践的“第三课堂”,形成实践育人新模式。同学们通过参观米脂县杨家沟纪念馆等,以听故事、观展馆、听报告等形式,体会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胜利来之不易,深情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李臻表示:“三个课堂”的提出和实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吻合,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目前,全省各中小学正在积极打造“三个课堂”,并以“课堂 陕西行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笔。
李臻认为: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