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教育

重庆特产传说(453) |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万盛道竹芦笙吹起来

分类

近日有关于分类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分类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分类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分类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分类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自古以来就有“苗不离笙”一说,可谓是“芦笙一响,脚板发痒”。

对于苗族人而言,唱歌跳舞吹芦笙,是他们从蚩尤时代就延续及至今的生活。对于万盛的苗家儿女,亦是如此。每逢七夕节、大苗年、小苗年,他们吹芦笙跳苗舞,好不快乐!

芦笙悠扬,响彻夜空。芦笙表演热闹异常。

由于芦笙制作无文字记载,都是师傅口口相传,因此鲜少有人习得芦笙制作这项技艺。而在万盛这个小乡村,芦笙制作还在一直流传。

这里就是万盛青年镇道竹村,芦笙制作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

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

苗族芦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簧管乐器的制作技术,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种类较多,音质有别,形体大小各异,全部依靠手工制作完成。

2011年4月,道竹芦笙制作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道竹芦笙市级传承人熊昌贵是芦笙制作的一把好手。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和邻居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芦笙,并远销贵州等地。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利用风箱、锤子、斧子、凿子、锯子、钻子、黄铜、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等工具和原料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芦笙制作已经成为熊昌贵生活的全部,他没有出过远门,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重庆主城。他每天都是在家里的小木凳上忙碌,一坐就是一整天。

从十几岁开始至今,熊昌贵做了30来年的芦笙。数不清的芦笙从他手里出来,在那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笙管悠扬。而他依旧日夜轮回,在简陋的房屋中,终日里制作芦笙。回头看看,这就是他的一辈子。

现如今,村子里的年轻人,天南地北去打工,已经没人会做芦笙了,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做。熊昌贵只好把儿子孙子都调动起来学习这项技艺,现如今,他们也逐渐成为芦笙制作的好手。

来源:万盛微发布微信公众号、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