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好好做父亲》连载
先是“我爸是李刚”,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那个叫李刚的父亲,他是省市某副局长。2010年10月16日晚9点40分,他的儿子李启铭酒后驾车送完女友后在大学校园内高速驾车撞倒两个女生,被撞的两个女生一死一伤。肇事逃逸者被堵在校门口时,说出了那句让亿万网友不已的话:“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了网络流行语,网络上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事后,在接受采访时,电视荧屏上的李刚,对儿子的行为向人及家属声泪俱下地表示诚恳道歉,不能自已;儿子也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的,。
接着是李双江,这次人们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雄浑的军旅歌声,而是他的儿子。2011年9月6日晚9时许,李双江的儿子15岁的李某驾驶着无牌照改装宝马在一家小区门口持续一对夫妇,边打边高声“谁敢打110”,最后在周围群众围堵下被抓获。
事后,李双江到医院探望被儿子打伤的夫妇,他表示:“我没有教育好儿子,我对不起你们夫妇,我宁愿你们用把我打一顿。”他向受伤夫妇深深鞠躬致歉。
在网络上,这两位父亲甚至与其他两位被戏称为“四大名爹”
2011年10月,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谢谢沃尔特艾萨克森,通过他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我们了解了乔布斯丰富而有些复杂曲折的人生。我们的角度可能有些独特父教的角度。
乔布斯的生父留给他的是遗弃的阴影,这给他造成了上的创伤,使他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和不同寻常的“行为方式”。他的生父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父亲,而养父和养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适应他的独特个性,不离不弃地支持着他。如果没有养父母那样的包容与支持,这个世界可能就没有乔布斯这样一个伟大人物了。
历史不会重复,却会惊人地相似。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遗弃的乔布斯,第一次当父亲时,也选择“遗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一个极具意味的巧合是:乔布斯的亲生父母遗弃他时是23岁,乔布斯遗弃自己的亲生女儿时也是23岁。尽管后来乔布斯想做一个好父亲,但早年的冷漠、不管不顾所造成的创伤,使女儿丽萨跟他的关系非常紧张,连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时都没有邀请他,最后直到乔布斯病重离开前不久,父女俩才终告和解。命运给了乔布斯弥补的机会,在第二次成为父亲以后,他的父性开始了,尽力的付出使乔布斯在儿子和另外两个女儿身上体验到了做父亲的感觉,感受到了做一个父亲的幸福。
乔布斯的生父名叫阿卜杜勒法塔赫钱德里一个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在乔布斯的眼里,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糟糕父亲,他痛恨父亲遗弃了自己和妹妹,至死都不愿意与父亲相认。
乔布斯是一个私生子。他的亲生母亲名叫乔安妮席贝尔。当乔布斯的生母乔安妮在威斯康星大学读研究生时,爱上了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助教钱德里。当他们谈婚论嫁时,却遭到了乔安妮的父亲的强烈反对,甚至以断绝父女关系为:因为钱德里不是天主。
在23岁时,乔安妮未婚先孕,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父亲的极力反对,她最后只好把这个男孩送给乔布斯夫妇,并要求乔布斯夫妇在一份书上签字承诺设立专款,让这个孩子上大学。这个男孩,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是被收养的,但小时候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被收养”的真实含义。直到乔布斯六七岁的时候,邻街的女孩问他之所以被收养“是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不要他了”时,已略微懂事的他“好像被闪电击中一样”,大声哭喊着跑回了家。他的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认为,乔布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事实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在解释乔布斯“为什么有时候会失控般变得并别人”的原因时,这个亲密朋友认为“那还要追溯到他一出生便被遗弃这件事上。真正的潜在问题是,在乔布斯的生活中,永远有被遗弃这样一个主题”。
对于生父,乔布斯认为他只扮演了“精子库”的作用。乔布斯非常生父狠心地遗弃了自己,这一点从他对生父生母的不同态度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20世纪80年代时,乔布斯就开始寻找生母的下落,他最初聘请了一位侦探,但是最后什么线索都没找到。后来乔布斯通过他的出生证上医生的名字找到了给他接生的医生。通过这个医生,乔布斯最终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乔安妮席贝尔,并了解到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还是结婚了,并生下了一个名叫莫娜的女孩(乔布斯同父同母的亲妹妹),但是几年后他们又离婚了。他的养父母完全支持乔布斯与其生母联系。在养母病重期间,养母又告诉了他一些领养他的细节。
在养母去世后,乔布斯设法找到了生母乔安妮。乔布斯这样解释他的动机:“我想见我的生母,主要是为了看看她过得好不好,我还是要感谢她,因为我很高兴我没有被堕胎。她当时23岁,为了把我生下来她承受了很多。”
见到生母后,生母激动不已,反反复复地道歉。乔布斯一直安慰生母,说自己能够理解她当时送养自己的行为,并告诉她自己小时候在养父母那里生活得很好。自此以后,乔布斯与生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年过圣诞节时,乔布斯都把生母接到家里一起过圣诞。
对于亲生父亲,乔布斯的态度截然不同。乔布斯对生父丝毫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他没有我”。当他的亲妹妹莫娜希望与他一起去见生父时,乔布斯选择不见,妹妹莫娜只好独自一个人去见了生父。妹妹看望生父回来时,告诉乔布斯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父亲作为一家餐馆老板时曾招待过他。乔布斯也回想起那家餐厅,并回忆起那个叙利亚裔老板(其实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曾跟他握过手,但他仍然不愿意与其相见。
2010年以后,当乔布斯身染重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以后,仍然不愿意与生父见面。即使乔布斯的儿子里德翻看祖父的照片时,乔布斯也装作没有看见,对此。
最终,直至乔布斯去世,他也没有去见自己的亲生父亲。他的亲生父亲知道乔布斯不愿见自己以后,也很识趣,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父子俩终生再未见面。
生父对乔布斯的成长一丁点贡献都没有,他留给乔布斯的只是因遗弃所导致的心理阴影。养父保罗乔布斯(以下称父亲)在乔布斯的生活中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渐渐地抚平了他的心理创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真正父亲的作用。
很小的时候,父亲保罗就把自己对机械和汽车的热爱传递给了儿子乔布斯,还特地在车库的桌子上给乔布斯划出了一块“工作台”。父子俩经常一起干手工活,保罗在做手工活时很注重细节,对于家具背面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也都很用心地作了设计,给幼时的乔布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领养的孩子时,他还是越来越喜欢跟爸爸黏在一起”。
通过汽车,父亲让乔布斯第一次接触到电子设备并迷上了它们。许多周末,父亲会带着乔布斯去废品堆里寻找仍可使用的旧零部件,卖掉赚钱。父亲还曾改装二手汽车赚钱。父亲之所以这么努力地工作攒钱,是因为他曾对乔布斯的生母做出承诺,让乔布斯读大学,这些钱都是将来乔布斯的大学学费的一部分。
从性格上来讲,乔布斯从小就非常任性。幸运的是,他的养父母发现了这一点,并愿意竭尽全力去适应儿子,给予儿子良好的。用乔布斯的话说:“父母都很了解我,他们意识到我的不同寻常之后就有了很强的责任感,想尽办法让我学到更多东西,送我去上好的学校。他们愿意满足我的需求。”父母的特别对待,让乔布斯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同于的感觉,这在他的个性形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时期的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好学生”,经常用恶作剧来打发自己的无聊,惹各种各样的麻烦。有一次,他和同学在一位女老师的椅子下面点燃了爆竹,把老师吓得都抽搐了。在读完三年级之前,乔布斯就被送回家两三次,但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他在学校的而惩罚过他。
上四年级时,由于乔布斯出色的测试成绩,学校允许他连跳两级,但父母比较明智,决定让他只跳一级。即使只跳一级,这种突然的过渡还是给乔布斯造成了许多困扰,难以适应新的中学,经常被大孩子。
七年级上到一半的时候,无法的他向父母传达了最后决定:转学去别的学校。开始时父母反对,因为“这在经济上对他的父母来说是个的挑战,当时他们家勉强能够收支平衡”。乔布斯后来使出杀手锏,告诉父母:如果不转学,他就再也不上学了。父母改变了主意,调查了一下附近最好的学校在哪里,然后倾其所有,在一个更好的小区买下了一座房子。通过转学,乔布斯终于又回到学校,开始对数学、科学和电子学产生兴趣
乔布斯在读高二的时候送过,下雨时父亲会开车送他。在周末和暑假时他在一家电子器材商店做仓库管理员。15岁那年,在父亲的帮助下,乔布斯拥有了第一辆汽车。再后来,乔布斯开始迷恋上电子还有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的电子计算机,并结识了苹果公司另外一个创始人沃兹这最终帮助他了创建苹果电脑公司的道。
高中毕业时,父母已经攒下了一笔费用以供乔布斯读大学,但任性的乔布斯开始根本就不想去读大学。在父母的下,他提出了条件:既不去学费低廉的州立大学,也不去能提供学金、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因为这些学校“一点儿艺术性都没有”,他唯一的选项是里德学院一所私立大学,也是全美最贵的大学之一。父亲劝说乔布斯不要去那里,因为里德学院的学费太贵了,根本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但乔布斯最后:如果不去里德学院,那么他就哪个大学都不去。最后,他的父母了。
在里德学院,乔布斯很快就厌倦了大学生活,退了学,并要回了学费。以后,他继续待在大学校园里,完全按兴趣只听那些自己感觉有意思的课程。
成年之后的乔布斯对自己的养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每当有人称呼或暗示他的父母为“养父母”时,他就会异常,认为“他们百分之一千是我的父母”。
作为一个父亲,保罗对乔布斯的成长起到了两个关键性作用:一是通过关爱、支持、接纳与宽容使乔布斯形成了鲜明个性,这是他创造力的重要基础;二是通过父子俩的许多共同活动,尤其是手工、实验等动手操作的活动发展了乔布斯对设计、艺术的完美追求。没有这两点,可能就很难有日后伟大的乔布斯了。
23岁那年,乔布斯的同居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怀孕了。开始,乔布斯对此毫不关心,对女友怀孕的事情不管不顾,冷漠得让人感到害怕。接着,他不承认孩子是他的,并希望布伦南去堕胎,他也不打算结婚。布伦南最后决定将孩子生下来,结果是一个女儿。可能是由于自己被遗弃的事实,乔布斯强烈布伦南把女儿送人抚养。在给女儿起名丽萨以后,乔布斯便立刻回苹果公司上班去了,而且再也不愿意和这个孩子扯上任何关系。
这时的布伦南一个人带着女儿丽萨,生活非常,可以说是贫困潦倒。她们住在一间又小又破的房子里,靠救济金生活。最后迫于无奈,布伦南起诉了乔布斯,试图通过证明乔布斯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来让他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乔布斯下定决心把这场官司打到底,他的律师让人称:没有人能证明布伦南和乔布斯上过床,同时还搜集来证明布伦南当时跟别的男性发生过性关系。乔布斯所做的这一切,用布伦南的话说,就是想证明:“我是个,任何人都可能是孩子的父亲。”
女儿丽萨1岁的时候,乔布斯最终同意进行亲子鉴定,据推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苹果公司即将上市,乔布斯不希望自己的官司影响到公司的上市。
亲子鉴定测试报告显示:乔布斯和丽萨的亲子关系可能性为94.41%。法院据此判决乔布斯每月支付385美元的抚养费,签署承认亲子关系的协议,并5 856美元的救济金。
法院判决以后,乔布斯仍旧事实,坚称自己不是孩子父亲的概率非常大,甚至告诉《时代周刊》的记者说:“全美国28%的男性都可能是孩子的爸爸。”言外之意,孩子的妈妈可能是个“”。法院判定乔布斯享有权,但很长时间内他并没有行使这项。
多年以后,乔布斯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感到十分懊悔:“我真希望当时自己能以另一种方式处理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父亲,所以没能勇敢地面对但如果让我重来一次的话,我肯定会做得很好。”
在女儿丽萨小的时候,乔布斯几乎从不来看她。乔布斯后来解释说:“我不希望做父亲,所以我就干脆不做。”每年见女儿一两次,主要是讨论学校或其他事情。直到女儿丽萨8岁时,他们才接触较为频繁。后来关系一直不怎么好,顶多算时好时坏。用乔布斯传记作者的话说:“丽萨与父亲乔布斯的关系是建立在层层叠叠的怨恨之上的,在她人生的前10年,乔布斯基本上弃之不顾。”
丽萨14岁时,她的老师打电话给乔布斯,说她的问题很严重,她最好从她妈妈家搬出来。最后,丽萨搬过来与乔布斯夫妇住在一起,并度过了她的四年高中生活。这时的乔布斯试图做个好父亲,但有时候又表现得冷漠和疏远,丽萨的大多数学校活动都是由她的继母出席的。 高中毕业的时候,她申请去读哈佛大学,她在申请表上模仿了乔布斯的签名并被哈佛录取。
大学时代,她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回家时,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父亲发生争吵。她与乔布斯会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跟对方说话,有时争吵得太激烈了,乔布斯会停止她的经济来源,她就向乔布斯的朋友们借钱,而乔布斯得知后往往会大发雷霆,但最后还不得不帮她还钱。乔布斯没有出席2000年丽萨在哈佛的毕业典礼,他说因为他没有被邀请。
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中,乔布斯与女儿的关系仍然很僵。有一次,因为乔布斯拒付他前女友(丽萨的亲生母亲)的一笔医疗费用而跟女儿好几年没有说话。这种情况不断重演。
乔布斯后来曾试图取得女儿的原谅:“我跟她说过很多次,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在她5岁的时候我能是个更好的爸爸,但是现在她应该放下过去,而不是一辈子记恨在心。”直到2011年,在乔布斯生命垂危之际,一年多都没有联系的丽萨回来看父亲,父女矛盾才算和解。
乔布斯临去世前,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问他为什么要写传记。乔布斯回答:“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我不经常在他们身边,我希望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并理解我做的事情。”
根据乔布斯的成长经历,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生父的遗弃差点毁了乔布斯,养父他心目中的真正的父亲用关爱、接纳和宽容了他。我们相信许多读者朋友也会做出类似的判断。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回家途中撞上同向骑电动车的张某。因为“怕撞到农村人,特别难缠”,他对伤者张某连捅数刀,致其当场死亡。
事件发生以后,随着在微博上的,药家鑫一时被贴上“军二代”、“富二代”的标签,的矛头迅速指向了药家鑫的父亲,许多人认为药家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强硬后台父亲。
随着的深入了解,人们认识到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转业军人而已,网络及某些极其夸大了药庆卫的背景。通过等对药庆卫的及药家鑫在法庭上的陈述,还原了,也帮助我们理解了药家鑫的行为与其长期经历的家教(特别是父教)之间的联系。
在药家鑫的眼中,作为军人的父亲对他的常严厉的,他在法庭上多次表示:
从4岁开始到中学阶段,因为弹琴和学习的问题,我经常遭受父母的,有时还被。
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认为我没有努力学习,就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
父亲药庆卫不但对儿子很严厉,而且很少表现出对儿子的关爱,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他曾这样解释:
我反思以后(感觉)对他鼓励还是少了一些,其实我心里是很喜欢他的,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但是因为我害怕他骄傲,还是会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他。
药庆卫:我感觉他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对他说,世界之大,外面比你强的人多得很,不要取得了一点儿成绩就以为了不起了。
过于严厉、缺少关爱,这些都使药家鑫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慈爱与温暖,他对父亲充满了感。用药家鑫母亲的话说:“可能有意无意地对他爸有一种生疏感,而且他对男的有一种感。”案发之后,药家鑫母亲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当母亲告诉他,父亲严厉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很爱他的心,甚至非常为他自豪时,他才答应去自首。
父亲的过分苛求导致了药家鑫的极度自卑。从青春期开始,药家鑫几乎再也没有拍过照片。为了能自信一点儿,他中学时曾在4个月里减掉了60多斤的体重。为了减肥,有的时候他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再吐出来,因而得了胃痉挛。药家鑫的一位朋友认为:“尽善尽美是他父亲一直以来的要求,到后来也就成了家鑫生活的习惯。”2007年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时,他外公励他1万元钱,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其中的5 000元钱到医院做了整形手术:割双眼皮、拉细嘴角。
父亲的过分严厉导致药家鑫害怕犯错误,更害怕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心理可能就是酿成其驾车肇事后的原因。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说:“我平时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错。”
直到药家鑫生命的最后一刻被执行死刑前的最后一次父子见面,父子俩才说出了藏在心底里许久的爱。
药庆卫:我一走进去他就说“爸,我爱你”,我说“你不说,我也知道,我也爱你”,然后他就说“你们好好活着,我先走先,你们晚点走当我的孩子,我来照顾你们”。我说“你有什么事儿没办就给爸托个梦”,他说“我一定给你托好梦,噩梦不算”,那句话他是喊着说的。我儿子平常说话声音很细,但是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声音很大很大,他说“我托的都是好梦,噩梦不算,那不是我托的”。
在儿子被判死刑以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父亲药庆卫痛苦地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与:
我十分爱我的家,爱我的爱人和孩子,可我从不善于表达我的情感。以致在孩子犯罪以后,在离别的最后时刻,我才喊出藏在心里很久的话:
说实在的,这些话来得太晚了,在药家鑫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父爱的时候他可能根本没有体验到,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才说出了深藏在心里对儿子的爱。他给儿子留下的是恐惧、自卑和逃避责任,给自己留下的是、与无尽的痛苦。
当然,有些父亲做得还不错,他们给了孩子足够多的温情与鼓励,他们收获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父亲也有不少,比如易思玲的父亲。
2012年7月28日,易思玲为中国夺得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在结束记者采访后的第一时刻她面对镜头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爸爸,我爱你!”
因为,在关键时刻,是父亲让易思玲的人生发生了逆转。是父亲的独到眼光,让她做出放弃舞蹈的决定,并引领她了射击之。父亲开了个小饭馆,赚钱供易思玲和妹妹学射击,父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还有静脉曲张。
在最的时候,易思玲甚至做出了放弃射击去做一个“打工妹”的决定。是父亲的,让她下来,峰回转在强手如林的奥运选拔赛上,父亲的安慰让她沉静下来,她过关斩将,赢得了伦敦奥运会入场券。爸爸一直都是她的坚强后盾。易思玲说:“我有个这样的好爸爸真是荣幸。”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父亲的巨大影响里,这种影响往往超越,超越时间与空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自传《无畏的希望》中曾这样写道:“人不是完其父愿,就是缮其父过。”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的石;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亲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亲是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
父亲好像生命中每时每刻都无法缺失的氧气,在正常条件下,我们好像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但在缺失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组数据来自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美国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犯的动机源自生长于无父家庭滋生的。
第二组数据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时引用的一组统计数据: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将来弃学的可能性高出9倍,将来被的可能性高出20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更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时就当上父母。
第三组数据来自国内,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近几年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是父爱缺失,占87%。
如果数据有些枯燥,那么我们下面就通过一些具体而鲜活的案例来理解这些数据所带来的真正含义。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虽然体形庞大,却极少主动其他动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年幼的雄象变得越来越富有性,即使在没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它们也会地附近的白犀牛,把白犀牛击倒在地,地用脚踩踏致其死亡。
这种行为让公园的管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大象的这种行为极其少见,违反大象温顺的秉性。
最终,公园管理人员找到了答案。原来,为了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雄象的措施,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相当多的幼象都沦为“孤儿”。而成年雄象的存在对幼象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成年雄象会这些幼象,并为它们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处树立榜样。 在失去这种榜样和以后,年幼雄象本能的性就毫无地出来,并在象群中逐渐蔓延滋长。
这个现象给予我们一个重要:早期监督和纪律管束的缺乏往往会导致行为的出现,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对成长中的幼象还是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如此。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美国著名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乔希麦克道尔才如此断言:“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为男人。”
当然,大象虽然智商很高,但毕竟不同于人类,用大象的行为来简单地推测人类的行为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用一些近些年来发生的真实社会案例,帮助读者朋友了解父教缺失与孩子违法犯罪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
2002年2月23日下午1点10分,在动物园的熊山,两只黑熊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来回翻滚,口中发出“嗷嗷”的。同时,水泥地上冒起一股股白烟。围观的人群一阵骚动,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工作人员和在场群众的围追堵截下,这名男青年被抓获,并被带回了。
肇事者的身份很快就被弄清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是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名叫刘海洋。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被问到为什么用硫酸泼熊时,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灵敏,分辨东西的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熊到底笨不笨。”
据刘海洋交代,2002年1月29日,他就曾用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在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以后,他侥幸逃脱。但这次并没有让刘海洋感到满足,他用硫酸进行了又一次的“实验”。
刘海洋两次“实验”的是,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火碱或硫酸的:有的嘴被烧坏,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据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只动物园里最好的公种黑熊伤势最重,已被硫酸烧得双目失明,舌面整个被灼伤,黏膜脱落,口腔及上腭被烧坏,而且喉部和气管也都有可能被
案发后,刘海洋被大学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2003年,西城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财物罪对刘海洋提起公诉。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和社会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们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刘海洋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由妈妈一手养大,父亲在他的生活中完全地缺失了。
在所里,刘海洋说,在他出生不久之后父母就离婚了,他除了知道父亲姓刘,其他一概不知。刘海洋的妈妈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刘海洋出生56天后,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刘海洋3岁时才办了离婚手续。20年来,虽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们没有一分钱、一句话的来往。”
这么多年,刘海洋从来没花过父亲一分钱,他妈不要,她说:“既然他不爱孩子,我就不要他的钱。孩子我自己养。”妈妈还跟他说:“你没有爸爸,不要和别人打架。”刘海洋很听话,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和别人打过架。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少父亲的,刘海洋几乎从不和别人发生争吵,更别说打架了,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处世准则。
在接受采访时,李女士也若有所悟,几次提到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自己在教育上力不从心,致使刘海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所缺失。“这孩子在胆量、勇气上都不够,可能与没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关系。”
在我们的眼里,正是由于父亲的缺席,刘海洋缺乏父亲这个外部世界的媒介,缺乏与的交流,导致他一直没有脱离妈妈的怀抱,事实上他是一个远没有长大成熟的孩子。
初中时,刘海洋是班里唯一不骑车的,据说是妈妈怕他骑车出事。就连刘海洋每天上学的行走线都是妈妈设计的。
妈妈希望刘海洋能一直待在自己跟前,初中毕业时,老师推荐他去新加坡读高中乃至大学,全校只有3个名额。但妈妈反对,此事后来不了了之。高考时,他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是只能考的,天津的大学都不行。
妈妈他的所有作息时间,包括几点回家、学习到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早修等等。刘海洋一直晚睡,从初中起就十一二点才睡觉。据中学同学讲:“他妈妈从小就对他非常严厉。”“据说原则上是要求他每次都必须考第一,而刘海洋算不上是天才型的,他只好以难以想象的勤奋学习,从不他妈妈的意志,怕她伤心。”
即使上了大学,刘海洋在生活上对妈妈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直到大四,他依旧把衣服带回家洗。甚至走哪条骑车上学安全也要向妈妈请教。刘海洋一直到上了大学后才学会骑自行车,此后的每个周五和周日的傍晚,李女士都会骑着自行车陪儿子一同回家和返校。
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刘海洋:“他很少外出,一点儿社会经验都没有,阅历太少了。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恋爱的需要,我们从未发现他对某位女生表现出格外的兴趣。”
刘海洋的妈妈也承认这些,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不去做的,他就不知道怎么做;我不去引导的,他就不去做。”这是妈妈对刘海洋21年成长历程的家庭教育信条。
妈妈在身边的时候,时刻约束他,告诉他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长期处于这种家庭教育之下,使刘海洋严重缺乏判断能力,使得他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边界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 当他好奇地想知道熊是否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嗅觉灵敏时,他的判断能力像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更没有清晰的行为边界感,所以就像小孩子恶作剧一般用烧碱和硫酸来尝试。
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春山主任在针对此事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父爱对于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亲的严厉实际上培养了孩子对权威、对法律的认可,而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失了这部分教育内容,长大之后就会在行动中缺乏对法律和权威的认同,更不愿意接受相应的约束。
2002年6月16日凌晨2点40分左右,海淀区学院20号院内一家名为“蓝极速”的网吧燃起熊熊大火。
25条鲜活的生命在大火中丧生,多人受伤,重伤者数人,这些死者和伤者中,许多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刚刚掀开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页,如夏花般灿烂,便戛然而止
2002年6月14日,宋某某(男,14岁)和张某某(男,13岁)在网吧里与网管发生了纠纷。由于两人曾被发现在网吧里抢劫过他人钱财,网管以“未成年人不得入内”为由,这两个孩子进入网吧。这两个孩子,又遇上另外一个同样被网吧赶出来的刘某某(男,14岁)。在“姐姐”张某某(女,17岁,初中毕业,无业)家里,四人商量着如何报复这个网吧,刘某某想出了一个主意用汽油把网吧一把火烧了。
2002年6月15日晚,在张某某(女)家里,四人再次谋划报复行动,决定了行动方案以后,女孩张某某提出先到另外一家网吧上网玩一会儿,等到凌晨两点钟再去烧。
15日晚23点,4人在张某某(女)家拿了一个用来装汽油的雪碧饮料瓶,在去网吧的上,刘某某提供了用于买汽油的5元钱。宋某某和张某某(男)谎称给熄火的摩托车加油,在附近加油站购买了1.8升汽油。然后,四人一起来到另外一家网吧上网。
16日凌晨2时许,宋某某、张某某(男)经刘某某同意后,携带汽油、打火机等作案工具,来到蓝极速网吧楼梯中间平台至一楼入口处。
几分钟前,他们在OICQ上对张某某(女)说:“姐,我们去烧网吧了,等我们吧。”网名“候补生”的张某某(女)回了句:“小心点。”
在蓝极速网吧门口,张某某(男)将汽油浇到楼梯口的红色化纤地毯上,这时,有人下楼,他们就跑开躲起来。等没人以后,两人又回到网吧门口,宋某某点燃打火机,引燃一团废纸,扔向泼满汽油的地毯。两个人还等了一小会儿,看看火是否能着起来,要是着不起来,还得再点。看到汽油燃烧起来以后,两人满意地离开了,他们走进刚才那家网吧玩起了反恐精英游戏。
在网吧里,4个孩子有点害怕了,怕被发现,不敢离开,但又不相信事情有那么严重,总觉得像玩游戏似的,那些死者一会儿就会活过来,跟游戏似的。
全国的“蓝极速网吧”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这是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场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因一场大火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案件之一。
很快就了两名纵火犯宋某某和张某某(男)。据报道,带他们回的上,这两个孩子还嬉皮笑脸地告诉:“叔叔,那事是我们干的。”的时候,张某某满不在乎地交代了作案动机:“是我把网吧点了,就是烧了。因为他不让我们玩儿,别人都可以去玩儿,他偏不让我们去玩儿。”宋某某更是理直气壮:“我就是要杀了他们,就因为网吧不让我们去玩儿。”在的讯问下,两名纵火犯也满不在乎地交代了另外两名同伙:“姐姐”张某某(女)和刘某某。
被告人刘某某,虽未亲自参与纵火,但刘某某提议放火,并出资购买汽油,在共同犯罪中起指挥、策划、决定作用,判处无期徒刑,终身。
被告人张某某(女),参与谋划放火罪,并在作案后订立攻守同盟,在放火罪中起一定作用,判处有期徒刑12年。
被告人张某某(男),因其不满14周岁,未追究刑事责任,已被市教养。
在开庭审理此案时,火场逃生的大学生马越(化名)当庭要求纵火犯刘某某等人向者及其家属赔礼道歉,却被刘某某地。
一审判决后,刘某某等三名被告人及其代理人均不服,提出上诉。市高级经不开庭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这4个孩子之所以做出如此举动,绝非朝夕之“功”,其背后一定潜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作为青少年研究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我们非常关心这些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已经找到了主要根源,可能并非全部,但这些发现足以让我们了。 我们详细分析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报道,最终发现:这4个孩子都是父教严重缺失的孩子,他们其实也是“者”,是父教缺失的“者”。
1988年,宋某某的母亲因为丈夫(以下简称宋父)脾气暴躁、经常在外面打架斗殴而提出离婚。宋某某不满周岁,就面临着自己人生的一个重择:跟父亲还是跟母亲。大人们用了一个现在看起来有些可笑的选择方式:孩子在中间,父亲、母亲在两边,看孩子跟谁,谁就带孩子。母亲是个温柔的母亲;父亲是个寻求刺激的父亲,抱过孩子后举得高高的,往上一扔又接住,孩子喜欢刺激,就跑到父亲这边来了,孩子就跟着父亲了。然而,厄运就此开始了。
据宋父回忆,刚离婚的时候,他开了一家公司。业务忙的时候,他就把儿子安置在车里,与客户谈生意、吃饭都带着他,甚至去酒吧、洗桑拿都带着儿子。“我总觉得孩子小,他什么都不懂。”宋父后来这样解释道。孩子的爷爷奶奶希望孙子能上幼儿园,但孩子一去幼儿园就哭,虽然每月都按时交钱,但几乎没在幼儿园待过。在宋父印象中,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他3岁那年,我喝醉了躺在沙发上,儿子从卧室抱了床被子,因为被子很沉,他一直拖到我面前,然后才给我盖上”。
后来,因为涉嫌故意,宋父被警方追得无处藏身,在外面躲了3年,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3年逃亡生涯结束以后,宋父承包了一辆小公共,赚了一些钱,可是接着就染上吸食的。宋父回忆说,当犯的时候,鼻涕、眼泪一块儿流,一切都顾不上了,甚至孩子在身边也吸,后来连孩子都知道毒品搁在哪个抽屉里。
离婚后的宋父先后与3个女人同居,这3个“继母”不但不管孩子,还经常孩子。尤其是第二任继母,有一次用擀面杖抽孩子的手,孩子的手肿得跟猪蹄似的,还有一天清晨,用高跟鞋砸孩子的脑袋,10岁大的宋某某当场晕倒。
宋某某上初中后,宋父的更大了,他很少跟儿子沟通。如果父子俩聊天,宋某某也是报喜不报忧。这时的宋某某开始说瞎话、逃学、去网吧,孩子的种种变化很久都没有被宋父等人发现。宋某某的爷爷说,一次,他让邻居去学校询问,这时候才得知孙子已有一个学期没上课了。
2002年初,宋父因再次吸毒被判一年半。宋某某从此再没上过学。2002年3月份,宋某某对他爷爷说,有一个姓张的同学那儿有一间房,让他陪住,此后就不跟他爷爷生活了,自此就跟比他小一岁的张某某(男)一块儿住了。宋某某还把家里的床垫、电视、冰箱、微波炉、洗衣机都拿走了,告诉爷爷说拿到人家里用,而实际上都给卖掉了,用作上网的费用。自此,宋某某成天过着撒谎、逃学、抢钱、上网的“快乐生活”。
张某某(女)小时候,曾经度过了一段特别幸福的时光。那时候的爸爸在张某某(女)心目中“特别伟大”、“什么都会”。她曾用“饱读诗书”4个字来形容爸爸。爸爸知道她喜欢,曾买了十几本与埃及有关的书留给她以后旅行时看。
20世纪90年代初,张父去泰国和越南旅游,结果染上,从此了不归。10年间主动十五六次,强制两次,始终无济于事,没有彻底摆脱。张某某(女)上初二时,她的爸爸因吸毒过量被送进了急救中心。一个知情的女生在背后议论此事而惹怒了张某某(女),她就找了4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推倒在地,把玻璃碴子和石子装进她的衣服,让她在地上爬,“这样脸上没伤”。老师知道后要求张某某(女)带家长到学校,张某某(女)逃脱了两天,第三天被班主任拦在门口并被告知:“家长不来不许进教室。”张某某(女)就晃悠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花100块钱雇了一个阿姨冒充她妈妈。她事后解释说:“我不想让我妈知道我为什么打架。”但最后班主任还是设法找到了在家做晚饭的张某某(女)的妈妈。 张某某(女)说,那是妈妈罚她最重的一次,她一直跪在地毯上,妈妈哭着说:“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
此后,张某某(女)开始远离校园,整天整天地逃课。她说泡网吧的日子黑白,什么烦心事都忘了。她总是先打开OICQ,看看有没有班里同学的留言;人多的时候大家一起打CS,她爱当,她解释说“人都有感”;晚上她玩《魔力宝贝》,养《哈利波特》里才能见到的各种奇形怪状的龙、狗和蜜蜂;跟老师吵了架就给妖怪起上老师的名字,再把它打败,“特高兴”;半夜里,她去163、263的聊天室,跟小男孩、小女孩讲故事,有爱情故事、有科幻故事、有鬼故事。张某某(女)最爱上旅游网站,她看过全过程的图片,的神秘让她着迷。张某某(女)说:“网络是我寻找欣慰的一个地方,最烦看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到了放学时间,张某某(女)经常跟一帮黄头发、肥裤子、三五成群的街头少年站着校园门口,过筛子似的盯着回家的学生。他们通常五六个人一起围住一个不会的同学,一个人上去要钱。张某某(女)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许多中学都有这样的小团伙,张某某(女)在其中混得不错,她在社会上认识人多,在学校里可以呼风唤雨,考试时只要一声咳嗽,就有人把答案乖乖送上来。
2001年,姥爷家的3万块钱不翼而飞,而张父又是那天唯一去过的人。在争执过程中,张父。2001年底,张父被一审判处死刑。一审判决后,妈妈不让张某某(女)去见张父最后一面。母女二人就此,张某某搬出家里独自居住,直到蓝极速网吧惨案发生。
张某某(男),纵火犯罪时,这个男孩年仅13岁,身高却1.78米,一头黄板寸,后脑勺剃出一个“Z”,那是他自己姓氏“张”的开头字母。
张某某(男)同样有着不幸的家庭经历,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曾因故意伤人被判,他被判给了母亲。
张某某(男)是一个十足的叛逆少年。他的一个同班同学说,他曾多次抢人家的钱,每次也不多,少则5块,多则10块,还打人。在张某某(男)的居住地,一位保安讲,张某某经常搂着女孩在院中闲逛。
大概从2001年起,张某某开始于上网,经常把早餐费用都用于上网了,有的时候一天24小时都泡在网吧里。
刘某某,男,14岁,关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只从新闻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挺好的,但是父母离异了,其他情况则不知其详。
2004年,在所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解释当时为什么当庭道歉:“得知被判无期徒刑时,我根本就没想到别人,现在想想那时太了”他还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对者家属说声对不起”,“如果他们愿意,我愿意做他们的儿子,给他们补偿”。
用这么大的篇幅讲这4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是想让读者朋友从中发现什么。看完以后,您有何感想?我们可是感慨万千,既又遗憾,也地从中分析出父教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2007年,宋父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他深深的,下面是记者颜斐所作采访的一些片断: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的很多不良性格都是我给养成的,不管是吃饭还是谈生意,我都是当着孩子的面,说话和做事根本不想,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他,其实那时候孩子在默默学着。”
“儿子4岁那年跟我去酒吧玩儿。有几个人喝多了,就和另一伙人打了起来。我也参与进去,大家都流血了。儿子根本不害怕,看见我跟一个人打架,上去就抱着人家的大腿咬。”对儿子的“勇敢”,宋父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觉得挺好玩的。还有一次,儿子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玩,两个小孩玩急了就闹了起来。对方小孩子的爸爸上来就给儿子一个大耳光,这一幕恰好被站在口的宋父看见了。当时,宋父的朋友们也走了出来。随着一声“给我打”,大伙儿一起冲了上去,对着那个小孩的爸爸就是一顿。直到对方跪在地上叫儿子“爷爷”,宋某才让大家住手。父亲的这些举动,让幼年的孩子知道了拳头的力量,也让他的性格起了变化。
“有一天,我很偶然地看见儿子跟几个小伙伴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玩,结果,儿子脾气特别不好还骂人,根本和其他小孩玩不到一起。但是,他一转身看到我,又马上很腼腆地笑了。”儿子的变化虽然让宋父有些惊讶,但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后来宋父从孩子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儿子上小学后很调皮,还经常帮别人打架。儿子经常炫耀自己的爸爸是某某,同学们也因此没人敢他。
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的宋父花钱雇所住小区的保安,天天按时接送儿子。谁知道,小宋和保安混熟以后,就支走保安,放学后跑到别处瞎玩。后来,宋父不得不给儿子配上呼机和手机,好及时联系到他。
宋父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再清楚不过了。开始时不是缺席,而是给孩子留下坏榜样,自己打群架时,儿子上前帮助咬别人,宋父却觉得挺好玩。有人打了儿子一耳光,做父亲带领一帮人打得人家跪地求饶,叫儿子“爷爷”才。
有这样的父亲,才有这样的儿子:帮人打架,不以自己的父亲为耻,反以为荣,经常炫耀自己的爸爸是谁。父亲的行为只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畸形的报复心理,这是一颗未爆弹。网管只是因为他有网吧劫钱的前科而不让他进网吧,他就用汽油纵火来报复。何等强烈的、畸形的报复心!它来源于哪儿?它源于他的父亲,由他父亲一手造成的。
除了留下坏榜样,宋父更多的是缺席。因逃避追捕,宋父在外躲了3年,父教缺席了3年。即使后来回家,又染上,还有时间管孩子吗?他仍然缺席。当第二任继母打孩子时,用擀面杖、高跟鞋把孩子打晕的时候,宋父在哪里?花钱雇保安接送孩子时,父亲在哪里?孩子一个学期没上课,毫不知情的父亲在哪里?孩子大罪的时候,父亲又在哪里?
染上后,宋父不是在吸毒,就是在,哪有工夫教育儿子?宋父哪怕对孩子有一星半点儿的积极影响,孩子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样的父亲,如果影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倒是奇事一桩了。
在小时候,父亲是让女儿感到幸福的来源,因为父亲很爱她,很关心她,周末带她去公园、吃西餐。父亲有一份很好的工作,1991年家里就买得起皇冠车,绝对算得上小康之家。6岁时张某某古筝考过了一级,父亲搬了一台苹果电脑回家作为励。因为女儿喜欢,他就给她买了十几本有关埃及的书。这时的她,有父亲的宠爱,是无比幸福的。我们能想象出,这一段时光,父亲给她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但是,父亲染上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吸毒后的父亲,已经没有资格来承担父亲的责任了,他已经放弃了为父的教养责任,他留给孩子的只能是无尽的痛苦。最后,父亲因,被执行死刑,父亲从她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但他的消极影响却并未因此消失。张某某(女)才会因为一个女生背后议论爸爸吸毒,就找朋友地那个女生;老师让找家长时,她才会到街上花100块钱找人冒充家长;她才会沉溺于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她才会最烦看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她才会爱心,生命,满不在乎地出谋划策,最终酿成了蓝极速网吧的悲剧。
对于纵火的张某某(男)呢?他的父亲在哪里?因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曾因故意伤人被判,他被判给了母亲,父亲也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对于刘某某,只知其父母离异,不知道他的具体成长情况,但我们推想,在他的生活中,父亲十有是个若有若无的角色,没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什么积极的影响。
因被以后,是他的父亲马建夫代替他挨个儿向者父母,到者的坟前;药家鑫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后,人们立马人肉搜索的是他的父亲药庆卫;李某因无照驾驶及他人而被刑拘时,跑到医院里向者鞠躬致歉的是父亲李双江;李启铭驾车肇事致人死亡以后,老泪纵横在向全国人民道歉的是父亲李刚。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犯罪以后,首先遭到社会的往往是孩子的父亲,而不是孩子的母亲。社会更多地把孩子的归结于父亲对孩子缺乏或失败。
不但社会大众如此认为,孩子也往往这样认为。犯罪以后,孩子往往会把自己的犯为归因于父亲,而不是母亲,他们往往认为正是父亲没有尽到教养责任才导致自己的犯罪。这一点,从母亲和父亲受到极其不同的对待上可以看得格外分明。
有一年,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美国有一家贺卡公司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在一所里摆放了一张桌子,在服刑的囚犯只要愿意,就可以免费获得一张母亲节贺卡。结果远远超过预期,桌子前排起了长队,母亲节贺卡远远不够,贺卡公司不得不派人回去取贺卡。受此鼓励,父亲节到来时,贺卡公司决定再搞一次同样的活动免费提供父亲节贺卡,结果,这一次却没有一个人来领贺卡。
弗洛伊德曾说:“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于一身的超人。”父亲在孩子眼里往往是社会秩序和纪律的象征,孩子对父亲是既敬又怕的心理,并且在此心理上模仿父亲,认识社会规范。父亲是孩子由家庭通向世界的桥梁,是规则之源。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曾有一句名言:“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邪。”
青春期是孩子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叛逆激荡的时期,也是一个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教育好,问题往往延迟至青春期爆发。没有一个好的负责任的父亲陪伴在身边,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他们如何应对外面的世界,青少年就容易感到迷茫、混乱,人生就会有可能偏转向错误的轨道,违法犯罪就是其中最为极端的表现。
一位痛苦不堪的父亲曾这样诉说他的不幸:“我的前半生被父亲毁了,后半生被儿子毁了。”
儿子不是生活在父亲的阳光中,就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是儿子的力量之源、规则之源、自制力之源。
2010年,我们在出版《男孩》一书时,了一个非常令人忧虑的现象:“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现象较为严重。
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儿娘娘腔,还很贪吃,吃得跟个小肥猪似的。也有些男生像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他们说起话来怪气、走摇摇摆摆、头上摩丝油亮,让人一看就难受。更让人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其实反映的都是现在男孩阳刚气质的衰落与,原因何在?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使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个健康的男性榜样,从而使得一些不健康的男性榜样乘虚而入。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认为: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孩子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父亲也是儿子最重要的榜样形象。父亲提供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过观察与模仿父亲学习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问题。
无论是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还是研究都,父亲在男孩性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研究: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指出: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他们更具有进取,也更愿意去冒险。还有研究,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失去雄心和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欢那些非对抗性、非竞赛性的女性化活动。
男性研究专家戴维斯杜和斯坦芬阿特伯恩在《的男人》中写道:“经验告诉我们,今天最快乐、对自己性别角色最满意的男性,是有父亲在他们生命中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男人。”
为什么现在的许多男孩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遇事,甚至被女孩得满校园跑?这些现象的发生跟父亲没有正常发挥作用紧密相关,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过:“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父亲的更让一个孩子渴求得强烈。”
在青春期以前,缺少父亲的男孩往往会胆小怕事。这种联系在用硫酸泼熊的刘海洋身上就有很鲜明的体现,我(孙云晓)曾把这种关系用“父教缺失的男孩一辈子都会缺钙”这样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一点在刘海洋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缺少父亲使他外表文弱,内心也软弱,从小就经常受。时时处处,已经慢慢成为他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处世准则。刘海洋用硫酸泼熊被抓之后,他妈妈也承认:“这孩子在胆量、勇气上都不够,可能与没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关系。”
从来看,李双江的儿子之所以如此目无法纪,可能就是因为有个名声显赫的父亲。有些孩子之以,胆小怕事,抗挫折能力差,这往往也跟父教的不足有关,因为父亲往往代表着外在的世界、冒险的世界,缺少父亲的指导,男孩往往没有胆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家肖复兴这样比喻父亲:“一个父亲就是一条船,载孩子驶入广阔的世界。”父教健全的男孩往往敢闯敢干,遇到挫折勇往直前,父亲已经为他前行的巨大动力。
小学以前,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往往近乎英雄或神的形象,父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到了青春期,父亲的英雄形象往往会逐渐坍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写道:“14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父亲如此,以至于我很难和他相处。可是,等我长到21岁,我吃惊地发现,老爸居然知道那么多东西。”
在青春期到真正成熟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男孩处于一个四肢发达、头脑冲动的阶段,他们人高马大,他的身高可能已经超过父亲,肌肉块正日渐隆起,体内澎湃着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头脑中有太多的想法以及强烈的自主的冲动,希望“我的地盘听我的”,把叛逆当成口头禅。这段时期是男孩一生当中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也是父亲作用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所以,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对于12岁至18岁的孩子,父亲的教育最重要。这个时期的男孩,特别需要一位态度坚定、要求严格的父亲的与激励。他需要一位教练,帮他强壮浑身的肌肉,并引导他如何控制自己的肌肉力量,而这位最好的教练就是他的父亲。这段时期男孩的头脑中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选择,他会暂时性地分不清东南西北,找不到自己,迷失自己,他可能经常犯错甚至行为出轨,他需要一位顾问的,而这位最好的顾问正是他的父亲。
这是一个父子相互叫劲的时期,儿子会有意无意地挑战父亲的权威,跟父亲叫劲。在这段时期,明智的父亲会选择不离不弃地站在儿子身边,耐心地指导,他等待他的成熟。在与父亲较劲的过程中,儿子的力量会稳定地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父亲的信息反馈,他慢慢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导向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方向,而不是与犯罪。
下面这对父子就是极好的证明,一个从小就和爸爸作对、较劲,一个不想成为父亲那种人的儿子长大后说:“我突然有一天发现,我变得越来越像我爸爸。”
从小到大,儿子很怕父亲。父亲对儿子要求很严格:要求儿子用冷水洗脸,要求他《论语》、《诗经》,这让年幼的儿子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他时不时会“密谋”,又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偃旗息鼓。
儿子就这样熬到高中毕业,以为这下可以翱翔了。他自小有个理想:当导演,拍电影。于是,他打算报考电影学院。当时报考北影需要专业文艺团体的推荐,儿子便向在工作的父亲求助,没想到却被父亲了:“你没有一点儿阅历,就算考上了导演系,又能怎么样啊?”父亲认为高中毕业就考导演系,只不过学些电影ABC之类的东西,没有一点儿生活感受,不但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学出一身自高自大的毛病。父亲还找来单位新分配来的年轻女导演来考儿子,结果儿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红耳赤,夺而逃。最后,父亲“独断专行”,以“年轻人要多吃苦”为理由,自作主张地在他的志愿表上填了军校。这个儿子真是恨死父亲了。为此,他跟父亲大吵了一架。
本科毕业两年后,觉得自己羽翼渐丰的儿子便想挑战父亲的“权威”,他下定决心报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并破釜沉舟似的准备了起来。父亲知道后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更没有关系为儿子“铺搭桥”。当父亲的老友、北影导演系主任主动打电话问他怎么不给他打个电话时,父亲竟说:“我儿子如果不行,你能照顾吗?我儿子如果行,还用你照顾吗?”“”父亲拒不援手,儿子只得更用功了,他憋着一口气,一定要证明给父亲看,最终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录取。
毕业以后,儿子成为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演一部戏。那时候的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而当时的父亲,已经写出了《在上》、《大雪无痕》等颇具影响力的剧本。儿子很希望父亲也能为他写一部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他寻找投资方。儿子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儿子,“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总是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父亲却对自己的事业不闻不问,儿子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儿子的事业终于迎来转机,他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儿子满心以为父亲会表扬他几句,谁知,父亲只是淡淡地说“还行”。儿子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儿子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儿子拍了《可可西里》,父亲看完以后对儿子说:“别管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小子,你肯定行了。”
2004年,父子俩因一位挚爱亲人的去世而感到悲痛,看到父亲为失去亲人而痛苦不堪时,儿子打来热水为头发凌乱的父亲洗头发。这一举动让苍老的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与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
2006年,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对韩寒与白烨关于80后之争的看法,并把这篇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料想不到的是,此后几天,有五六百人在他的博客里对他进行与人身。父亲禁不住老泪纵横,茶饭不思。看到父亲如此痛苦,儿子坐不住了。儿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文章《关于那场争论》,文章中写道:“我的父亲,他用一生为这个国家做出了贡献。对于这样的老人,我很想问一句那些满嘴喷粪的人,你们没有父母吗?”
2009年,儿子呕心沥血的四年之作《南京!南京!》举行首映式,记者连线远在异地养病的父亲。在屏幕上,父亲嘴唇哆嗦,老泪纵横,几度哽咽难语,“孩子,四年来你受的苦,我和你妈都看在眼里。”儿子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诉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眼里噙着泪花。
相信读者们已经猜出来了。儿子的名字叫陆川,是当代著名的青年新锐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寻枪》、《可可西里》还有《南京!南京!》。这个老爸也大名鼎鼎,名字叫陆天明,他的代表作《大雪无痕》、《省委》、《在上》等反腐题材作品,几乎家喻户晓。
这让我们想起了大仲马和小仲马父子俩,儿子小仲马的《茶花女》初演引起轰动,他发电报给父亲:“爸爸,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爸爸大仲马风趣地回答:“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亲爱的孩子!”
在撰写《男孩》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网络成瘾。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同样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指出,在小学阶段,男孩上网成瘾的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
在网络成瘾的众多原因之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教缺失。统计表明:网络成瘾患者中,95%是缺少父爱的男性青少年。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网络成瘾的关系,著名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因为男孩在5岁以后就会对父亲产生依赖和,父亲代表了权威、规则和动力,但一旦此时的父亲忙于工作,疏于与儿子进行思想沟通,那么孩子转而就会迷恋上网络世界。这种解释合情合理:如果父亲没有帮助儿子真实的外部世界,他就有可能走进虚幻的外部世界网络世界。
不管网瘾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成瘾行为,它们其实都跟孩子自制力缺乏有关。自制力,即控制的能力,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同义词,即“延迟满足”,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暂时克制自己的,放弃眼前的的一种人格特质。美国研究者所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父教缺失的男孩不大可能会延迟满足。当研究人员询问一些男孩,有两种选择,一是现在吃,可以立即得到一小块糖,二是如果等几天后再吃,可以等到一大块糖。结果发现,父教缺失的男孩更可能要一小块糖,以求得立即的满足。
延迟满足是人生当中的一项重要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一颗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们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励。如果他们忍不住想吃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后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些诱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心理学家米歇尔对这些儿童进行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教师发去调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结果发现,当年那些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学业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追踪这批孩子到35岁时,研究人员发现:当年不能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中国孩子的延迟满足怎么样呢?一项中澳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对比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04年,在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报告了他的一个研究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
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持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近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了几分钟就按铃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父亲对男孩很重要,其实对女孩也同样不可或缺,父教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既独特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家刘醒龙把女儿比作父亲前世种下的玫瑰。妻子是丈夫今世的情人,女儿则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再好的妈妈也难以替代爸爸,这种理解,我(孙云晓)在写作报告文学《孙佳星的故事》和《在妈妈的新婚之夜里》时就已经产生了。透过一个叫孙佳星的小女孩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爸爸的渴望。
那是1987年春节,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举行“童星闪闪立志成才”联欢会。身穿白色纱裙的孙佳星,被一片真诚的掌声送上了台。她身材细长,像个体操运动员。眼睛大而亮,脸蛋微红,却没有笑的神采。
整个大厅里,刹那间,弥漫起风雪交加般的悲凉气氛。她像站在白茫茫的旷野里,凄然地呼喊着:“爸爸”
我不是很懂音乐,但我相信,孙佳星的演唱绝不仅仅靠技巧,更重要的是靠了挚切的情感。爸爸!爸爸!爸爸!!任何一位父亲听到这样的呼喊,心都会碎的。刚刚10岁的小歌手,哪来如此深刻的体验和表现呢?一种不祥的直觉浮上我的心头,莫非她我不敢想下去了。
人的直觉是个神秘的世界。有时候,它的准确度是相当惊人的。我相信直觉。现在,这个不祥的直觉像一把重锤,猛击在我的心上,使我浑身震颤起来。果然,有位可靠人士向我了这个悲剧:孙佳星3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
一天(父母刚离婚后几天)晚饭后,妈妈带女儿上街散步。女儿问:“爸爸呢?”“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妈妈回答。
4岁半的时候,妈妈送她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她才拉上一支曲子,主考老师就满意地笑了,问她名字,她骄傲地回答:
她怔了怔,很快低下了头。这一切,都被妈妈从外面通过房门的钥匙孔里看到了。妈妈的脑子轰的一声,因为她从未正面对孩子解释过这件事,又忘了事先向老师说明,现在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怎么当众开口呢?
主考老师望着孙佳星含泪的眼睛,立即地点了点头,告诉她已被录取,并热情地把她送出考场。
妈妈急不可待地迎上去抱住女儿,一边吻她,一边夸她:“好女儿,回答得真对!”但她不敢问,女儿为什么这样回答。佳星的爸爸早已结了婚,并且又有了孩子,这是事实。可这些事,女儿是怎么知道的呢?
孙佳星在街上挨了打,她忍住泪,掸去身上的土,若无其事地回家。她不想让妈妈再为她伤心。
穿着妈妈早给她准备好的花裙子,背着双肩书包,走进欢乐的校园。她喜欢唱歌,一有机会,总是大大方方地为同学们唱歌。老师夸她是“小百灵”呢。可是,忧伤的事儿也像影子一样跟着她。那天,老师不在教室里,一些同学挤眉弄眼地互相传话。孙佳星本是个爱凑热闹的孩子,也想加进去传话,可大家神秘地不理她。一会儿,干脆一块儿大声喊道:
那么多天真可爱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无情,这一切只不过出于或好奇(双亲俱全的孩子,永远无解失去爸爸或妈妈的痛苦滋味)。然而,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孙佳星来说,这好比一把捅心窝的刀子!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接着就泪流满面地往家跑。
一进,她就扑进妈妈怀里,哭着闹着“要爸爸”。妈妈听了心酸极了,母女俩抱头痛哭。
10岁时,太平洋影音公司特邀孙佳星速赴广州,为52集动画片《星仔走天涯》演唱主题歌,并磁带。
这部被广东人称为“星仔走天涯”的动画片,也叫“咪咪流浪记”,它的主题歌是《找爸爸》。一听这歌名,孙佳星妈妈的心也被刺痛了。事先,母女俩对这部动画片都不了解,因此,毫无思想准备。
“整整7年了,就因为没有爸爸,我遭受了多少啊!没有爸爸,难道是我的?哪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双全?我恨我的爸爸,他不是我的爸爸!现在,让我唱《找爸爸》,哼!”孙佳星愤愤不平地想着。
“他的确是妈妈和我的好朋友。下雨天,屋子漏了,他来帮着补;天冷了,他帮着安装炉子。我想,有这么个爸爸多好啊!有一天,妈妈过生日,来了很多朋友吃饭。我指着那位叔叔对妈妈说:妈妈,让他当我爸爸吧。妈妈听了脸色都变了,赶忙把我拉到一边,样子很地对我说:这种事儿可不能到处乱说啊!可后来,妈妈还是听了我的主意。”
就孙佳星的内心世界而言,在多年失去父爱之后,她渴求父爱的情感复活了,并且日渐强烈起来。她对我说:
“爸爸对我一直很好。那时,他还不是我爸爸呢,听说有些男孩子我,就骑着车子来接我回家。他又高又壮,穿黑色的皮衣皮裤,戴着墨镜,问谁过孙佳星。那些男孩子吓得一个个全变成了缩头乌龟。”
“下午,我上课的时候,他们纷纷问我:你怎么找来个黑衣侠客?妈呀,真吓人!”
自从佳星宣布叫爸爸那一天起,她真的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其中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虽小像大人,如今虽大像小孩。在那些孤独的岁月里,她自己像大人一样生活,处理各种难题,甚至还设法替妈妈分忧,给妈妈鼓劲。登泰山的时候,她教妈妈横着脚上台阶,以免踩空摔倒。而现在,她有爸爸了,有人护着她了,她便逐渐恢复了孩子的本性,找回了童年。这当中难免常有些耍赖犯浑的事儿,但看到她终于像个孩子了,爸爸妈妈都感到欣慰。
“以前我想要爸爸,心里也有些怕。人家都说后妈厉害,这后爸爸不更厉害吗?可是,我找这个爸爸跟亲爸爸似的。除了关心我生活,他还帮我学数学,因为他的数学比妈妈好,妈妈帮我学语文。爸爸讲题一点儿不烦。他爱看,关心,但为我功课常常耽误,我烦了他都不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不能着急。不过,他管我很严,我有时也生气,当然也不是真生气,是跟他耍赖。”
如今,孙佳星已经长大,我(孙云晓)曾有幸应邀看过她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演出。后来,她在做导演工作。
孙佳星的妈妈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妈妈,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为女儿的成长付出很多很多,但即使这样,她也感到爸爸的是她替代不了的。其实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父亲的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妈妈再怎么能干,也难以替代,因为父教和母教是不一样的。
1990年,一部来自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中国引起轰动。人们排队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时哭得稀里哗啦,那首电影主题曲《只有妈妈好》更是传遍,每个孩子都会唱上一两句“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这部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母爱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父爱呢?
如果没有爸爸呢?如果父爱缺失了呢?许多爸爸妈妈可能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们眼里,父爱跟母爱一样重要。
她是私生子,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佣,父亲是一名军人。她出生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只有十几岁,她的监护权属于母亲。她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外出打工,把她留给了严厉的外祖母。外祖母对她十分严厉,做错一丁点儿事情都要惩罚,受骂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外祖母喜欢用她。
她小时候,经常穿着用装马铃薯的麻袋制成的衣服,因此得到了“麻袋女孩”的绰号。她小时候的玩具也非常简陋,养蟑螂当宠物,用风干的玉米做成洋娃娃玩。
6岁时,她被送去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是一个爱发火的女人,一个对她没有几丝爱意的女人。因为房间被占满了,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在门廊里。她的母亲不喜欢她,甚至觉得她是一个负担,她从没有从母亲那里感觉到温情,她成了一名弃儿。
她甚至成了的对象。第一次是在叔叔家,她被一个表哥了,才9岁的她根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的5年里,她又受到过许多男人的,其中有她的亲戚,还有母亲的男朋友。她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种的事情而深深,并且保持沉默,她觉得自己是个坏女孩。她变成了一名问题少女,还被送进过少管所。自暴自弃的她继续和伙伴们鬼混,抽烟、吸毒、酗酒,越陷越深
现在的她,在社会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改变了世界的黑人妇女”中最有名的一位。
1998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在女性当中,排名仅次于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
是谁使她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让人不敢相信这些事情竟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在14岁时,握有监护权的母亲已对她不再抱有希望,又无计可施,只好让她的父亲把她接过去。父亲把她接去与自己一起生活,她的命运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他女儿每周要读完一本书,而且还要写一篇读书报告。在父亲的严格下,问题少女逐渐成长为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她的父亲还是一位很有智慧、善于的父亲。他尽力让她忘记过去的糟糕经历,抚平她的伤痛,帮助她建立人生目标和行为规则,并告诉她一定要珍惜自己的价值。
她的父亲曾这样引导她:“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她决心做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她的内心被父亲的爱和鼓励,决定改变从前的生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她渐入佳境,她成为全优生。在校园里,她越来越活跃,后来又成为高中学生委员会,参加戏剧俱乐部。她的口才和辩才也在学校里有了用武之地,16岁时她获得艾尔克斯俱乐部竞赛的冠军,并由此得到了到立大学深造的学金。她还作为那什维尔青年协会代表和东部高中美国杰出少年代表,赴白宫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1972年,她考上了大学,进入立大学主修和戏剧。大一那年,她参加了黑人小姐的角逐,凭着出色的口才和独特魅力,荣获桂冠。第二年,她被哥伦比亚公司聘为业余新闻播音员。大三时,她便已赚得15 000美元的薪水,成为小有名气的新闻播报员。1976年毕业后,她又成为巴尔的摩最年轻的新闻播报员。
乍一看,她的现在和过去,很难让人联系在一起,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同一个人。这里面,有她的天分和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力量逆转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她的天分和努力才有了发挥的机会。
她就是奥普拉温弗瑞,享誉世界的“脱口秀”女王,曾8次获电视艾美,仅仅是在美国,每周就有4 900万名观众收看她的脱口秀节目。
她的父亲名叫弗农温弗瑞,一个勤快又正直的人,在家乡经营着一家理发馆和一家食品杂货店,后来他还成了市议会的议员。
大多数女孩的父母的最大愿望是女孩生活得幸福美满。恋爱结婚之前,女孩的生活幸福度主要依靠父母,结婚之后,她的生活幸福度主要是由她所选择的婚恋决定的,而她对婚恋的选择,往往受到父亲的影响。
2009年第6期的《婚姻与家庭》分析了4个婚姻问题的案例,结果发现这4个妻子在婚姻过程中问题,都源于她们与父亲的恶劣关系。下面是其中一个案例。
小时候,幼儿园阿姨给我服时总会说:“这孩子又了。”我也曾经悄悄问妈妈:“能给我换个爸爸吗?”我妈只是无奈地看着我说:“你要是乖就不会了。”
于是,我努力做个乖孩子。爸爸要我晚上8点睡觉,我就乖乖地准时爬;爸爸希望我成绩领先,我就拼命学习;爸爸希望我按时回家,我就从不参加小伙伴的游戏
但我毕竟是个孩子,我怕黑,怕一个人睡觉。有几回,我想让妈妈陪我睡,于是大声喊妈妈过来。“吼什么,自己睡!”客厅传来的阴沉男声打断了我的叫嚷。“我害怕,我一个人睡不着。”我分辩道。“啪!”我听见钢笔被摔在了桌上,急促的脚步声随之临近。
我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爸爸走进来打开了灯吼道:“有什么好怕的?怕就开灯,不许吵!”灯光打在墙上,映出爸爸的剪影,就像一个怪兽。他伸出手指说:“我数三声,你再不给我睡觉,小心我把你拉出去喂老虎!一、二”我闭上双眼,抽动双肩大哭,想向妈妈求救。
“嘿!叫你不要吵,你还给我哭起来了,是不是找打?”话音未落,爸爸已经掀开被子把我往门外拽,巴掌随之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妈妈躲在厨房里哭,我则抖动身体抽泣着。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只要爸爸咳嗽一声,我和妈妈就吓得不敢说话。更多的时候,他不咳嗽,而是直接动手。要是赶上他喝了几口酒,我就更惨了,因为他随时可能抬起巴掌,甚至都不用找一个打我的理由。
这种的生话让小小的我十分恐惧。那时,我只想快快长大,早点儿脱离父亲的。
她十分恨她的父亲,父亲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但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到最后她却找了一个像父亲一样喜欢的丈夫。
我20岁就结婚了,丈夫孔杰长得高大威猛。当年我会嫁给他,只因为在那个很冷的晚上,他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那一刻,我觉得很温暖、很,不由自主地就想依靠他。我们恋爱不到半年就结婚了。结婚后,孔杰渐渐表现出他的另一面。他不爱做家务,大男子主义,也不像结婚前那样喜欢我黏着他。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会骂骂咧咧的。我要是说他几句,他会对我翻白眼,说得多了,他甚至动手打我。我真悔,当初为什么这么草率就和他结婚了。我更觉得悲哀的是,自己刚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就又落入了丈夫的。
的父亲会造就一个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女儿,她会急切地寻求。因此,这类女孩往往会早恋或早婚,寻求自己生命中的另一个伞。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在现实中她会找一位看上去比较强悍的男性
美国心理学家诺曼莱特在分析著名童话人物睡美人与灰姑娘的故事时,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
现在的很多女性,特别是那些在家里没能充分享受父爱的女性,总是会对第一个向她求婚的“王子”充满情意绵绵的幻想,期望能从他身上寻找到在父亲那里未能得到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一项全美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少女怀孕的比例是双亲家庭少女的3倍。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学者赫瑟林顿比较了两组女孩,一组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另外一组是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结果发现: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联系,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父亲的榜样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父亲是女孩的第一个“男朋友”。女孩对男性的认识往往是从父亲开始的。早期的父女关系往往是女孩以后处理异性关系的样板,心理学家罗斯派克认为:父亲对女儿的影响并不在童年时期就宣告结束,甚至到了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女儿与男性的关系也较多地受到她与父亲早期关系的影响。父亲为女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寻找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未来丈夫的模型。研究婚姻与爱情的专家认为,女孩在寻找恋爱对象时,她们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寻找那些与父亲相像的异性。
其二,是父教的存在提高了女孩认识了解男性的水平,提升了女孩与男性打交道的能力。心理学的角色互动理论指出:父亲在帮助女孩学习与男性打交道方面较为重要,学者赫瑟林顿的研究发现,在与男性打交道方面,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男性时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感。
21世纪是女性崛起的世纪,早在新千年来临之际的2000年,美国方言学会就把“she”(她)推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单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方式将不再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体力,而更多地表现为策划、推广、沟通、联络、互动、服务、协调而女性特有的、细腻、灵活、韧性、关爱、注意力以及第六感觉等优势,将在21世纪大显身手。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预言: 知识性的工作将跨越性别的界线,工作性质将由重视体力向重视智力转变,女性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
女孩可能的优势如何正的优势,父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教专家威廉姆罗纳德认为:“爸爸是一种媒介,通过他,女儿能够理解自己的价值。他所给予女儿的那种毫无条件的认可和赞美,是他的妻子、儿子、母亲、父亲、爱人或者情人,都无法做到的。”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世界著名家,三次蝉联首相,以“铁娘子”而闻名于世。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居功甚伟。
她的父亲罗伯茨是英兰文森小城一家杂货店的店主,在经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和活动,在小城的中颇有声望与号召力。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结婚前的名字)5岁生日时,父亲送给她一段话作为礼物:“孩子,你要记住,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千万不要啊。这是爸爸送给你的人生箴言,是爸爸给你的最重要的生日礼物!”父亲还曾谆谆她:“玛格丽特,决不要去做或想那些平常的事情,因为人们早已经做过了。打定主意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并设法人们遵循你的方式。”
父亲一直向她的思想是:“永远坐第一排。”哪怕是坐公交车、听,父亲都要求女儿坐在第一排,以此来培养她的气质。
正是父亲罗伯茨不断的激励和,使玛格丽格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家“撒切尔夫人”。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作为英国女首相搬进唐宁街10号时说:“我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自传中也把自己的许多成功和价值观念归功于她的父亲:“他教我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对女性来说,既致力于纯粹的善又致力于纯粹的智力活动是无可厚非的这些都是父亲教给我的。”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成为全国的大公司总裁或分公司总裁的女性们,她们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她们的父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传统上,作为男性的父亲对职业有着更为深厚的了解,因此在女孩的学业和事业发展上,父亲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当孩子面临重大问题,比如升学、选择职业时,往往能看出父母视角、眼界的不同。1995年,我女儿小帆临近小学毕业,老师通知学生父母去学校开会,内容是毕业考前动员。
坐在狭小的椅子上,我发现这个会简直像是大战动员会。现实明摆着,想让孩子将来上大学吗?那似乎就意味着要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可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前三名才有希望。 一个班50多个学生,考前三名谈何容易?那就准备钱吧,当时的行情好像是区重点中学5万元,市重点中学8万元。不过考分太低了,5万、8万也不行!可是,花了高额学费,进了重点中学的门,孩子又会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呢?会不会如坐针毡、四面楚歌?
果然,女儿表示不愿去重点中学活,提出要报考一所非重点的中学。这是一所面向全招生的日语特色学校,提前招生和录取。妻子立即表示反对,她是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的,一直与日语打交道。她认为学日语天地太窄,将来发展空间受,还是主张女儿力争进入重点中学,学习英语。妻子的担心不无道理,学任何小语种都会受到某些。
于是,女儿选择什么中学成了我家的争论焦点。我的观点:第一,将有关信息告诉女儿,然后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第二,发挥优势,先后发展。女儿学日语固然面儿窄一些,但可与母亲用日语对话,加上那所日语中学对外交流多,会比学英语进步更快、机会更多、能力更强。
争论的结果是女儿轻松地考入了那所日语特色中学,免去了升初中的大考之苦,也免去了升高中的考试压力。女儿在中学6年,总的说来是轻松愉快的,成绩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所以,我认为当时的是对的。
最难以忘怀的是,女儿接待了3批日本女中学生在我们家住宿,她也到日本中学生的家里住过两个暑假。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生活的锻炼,女儿不但日语水平提高迅速,性与合作能力也显著增强。
女儿没有进过名牌小学和重点中学,课外时间也很少参加各种补习班或特长班。我比较重视让女儿养成读书与写作的习惯,鼓励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小记者活动。在我看来,当记者接触人多,要学会分析复杂的现象,有助于提高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我当过多年记者,这对女儿的影响也比较大。结果,女儿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并且梦想成为专业记者。
为了实现自己的记者梦,女儿特别勤奋地学习,考入了她理想中的复旦大学。她说,她喜欢读复旦,也喜欢上海这座城市。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女儿如愿以偿,成为《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由于业绩较为突出,5年后她被评为资深记者。2010年,她受中国新闻社的委派,担任长驻日本记者。显然,懂日语是她的特别优势。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与核辐射的巨大灾难面前,女儿一直坚守在最前线,发出一系列独家报道,因此荣获了中国新闻社社长特别。
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父亲之所以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与父爱的独特性密不可分。母爱往往是无条件的,而父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父爱经常是作为一种对女孩良好行为举止的励而出现的。为了赢得这种励,女儿必须努力,这推动了女儿学业和事业的进步。
道格拉斯杜内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比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获得更高的分数。约翰斯纳里的研究表明,具有上进心的女性,往往可以从她们在青少年时期与父亲的密切关系中觅得根源。他认为,正是父亲积极地参与到女儿生活当中,才促使她们有能力实现与母亲的分离,并建立起通向外部世界的道。
在心理学上,父亲经常被看作孩子对母亲过度依恋的关键力量。父亲是孩子外部世界的桥梁,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性发展的基础。著名女性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认为,男女两性与他人的联系方式截然不同,女性往往侧重于联系,男性往往侧重于分离。父亲往往鼓励孩子的探索,而母亲往往倾向于过度。作为男性,父亲更倾向于鼓励孩子的自主与。
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但儿女是直接受益者,而且妻子也会从孩子的好父亲那里收获良多。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之中,有3种基本的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关系,就像三角形的3条边一样。一个健全的家庭,是3种关系健康互动、和谐共处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父教和母教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好的母教也难以代替父教,再好的父教也难以代替母教。父教的存在,既可以弥补母教的不足,如避免母亲可能的溺爱,又能和谐夫妻关系,让家庭氛围更温馨、更美好。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女性占有50%的线%的美。”母教对孩子的发展确实非常重要,但毋庸讳言,母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母亲具有天然的生、养、育一体的特点,在孕育和生产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比父亲更多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还有母爱的无条件性,母亲往往更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即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这不是真正的爱,它以爱为名义,孩子的,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记得1991年6月,当我(孙云晓)采访冰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92岁老人说道:“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的出现,就是因为母爱不健康。”我问:“您是指溺爱孩子吗?”老人点点头,回答道:“对!小是独生子,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任他享受,这就会害了他。”
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郭宝云就是一个极度溺爱儿子的母亲,与老公离婚后,她把自己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儿子。在母亲的一味下,儿子依赖成性,不断逾越法律的边界,最后俩双双锒铛。
郭宝云曾经是个女强人,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正厅级领导岗位,成为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作为女人,在事业上,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妻子,她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夫妻二人越来越没有感情,最终办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失去丈夫以后,儿子杨某成为郭宝云最亲近的人,也成为她所认为的依靠,郭宝云认为守住儿子就是守住幸福。
儿子因3门功课不及格被高校后,她利用关系将儿子安排到一家大银行信贷部工作。当儿子很随意地放弃了无数人羡慕不已的银行工作后,她又替儿子找到发财的门帮儿子开公司,自己利用职权为儿子,数年之间违法牟利近3 000万。郭宝云贪污的钱越多,儿子却越来越不争气,儿子身陷赌渊,不仅赌光了数个公司的所有资金,借了数百万元的外债,而且还欠下赌场数百万元的高利贷,被追得四处逃命。郭宝云又设法帮助儿子摆脱了困境,替儿子还清赌债。儿子违法事实败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万元非法所得兑换成美元寄到国外,并委托他人替儿子办理赴的护照,让儿子逃往,告诉儿子千万不要回国。儿子偏偏不听,2002年7月,杨某瞒着母亲偷偷回国时,被警方抓获。在交代犯罪问题时,他很快就将母亲以权谋私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作了交代。最终,郭宝云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18年。
对于儿子杨某,郭宝云说:“我把心肝都掏给他吃了,他还把所有责任推到我头上,我白养了这个儿子。”
在向执法机关提供母亲犯罪时,杨某说:“我对妈妈。”他还曾对办案人员说:“老太婆不是称职的母亲,她处处管着我,事事我,我只有花钱的,结果既毁了她,也害了我。”
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一个失职的父亲的存在。母亲容易溺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在许多家庭里面,正是由于父亲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自己的教养责任,父教不足或父教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母教过于强大,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而纠缠不清。父教正好可以弥补母教的这种不足。
一项对以色列12~16岁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父亲会比母亲提供更多的自主性支持,父亲的角色可以促进青少年性的发展,原生家庭的。父亲被看作孩子对母亲过度依恋的关键力量,父亲的存在与鼓励是孩子性发展的基础,对男孩女孩都是如此。
父教与母教同时并存,作为一种有效的平衡与纠偏机制,可以互补,防止家庭教育极端。父教的优点可能是母教的缺点,母教的优点可能是父教的缺点。母教可以弥补父教的不足,父教也同样可以弥补母教的不足,二者的存在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如果父教或母教缺失,另外一方就容易极端。由于父教的缺失,母教失去了这种平衡与纠偏机制而极端,往往会导致教子悲剧的发生。
另外一个案例是徐力弑母的悲剧一个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用榔头了生他养他的母亲。对此悲剧,不管是专家,还是社会大众,认为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徐力有一个“教育狂”的妈妈。许多人认为,徐力是个“好学生”,徐力才是真正的“者”。
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个两居室,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是我没有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把不愿讲的事情写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徐力: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人家,“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是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候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徐力: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 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一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用、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
徐力: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对外。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声喊几声,排除内心的。
妈妈平时最多的活就是关心学习。考不好,她就骂我:“你这么笨,为什么学不过别人?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不如人?”妈妈一个朋友的儿子,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名或第二名,她便总是把我跟人家比。在学习方面,父母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高,让我考大学、大学,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学。根据我的能力,我根本考不上。但只要我尽力,不管上什么大学,本科是能够考上的。
徐力:上高中以后。初中升高中时,我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第一学期,我的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二名,到了第二学期,我的成绩跃到了第10名。母亲十分高兴,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感到母亲管得太严了,怨恨就在慢慢生长。我感到,长这么大,她还以对小学生的方式管我,我心里非常难受、非常压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妈妈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每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徐力: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到母亲开着电视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见鞋柜上有一把榔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下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用那把榔头了妈妈,然后逃走了,最后被抓住。
把的原因归结于“教育狂”妈妈,这当然没有多少问题,但是最近几年我们研究父教以后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父教的缺失。在解读这个案例时,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徐力的父亲呢?如果有一份强大的、健康的、负责任的父教存在,徐力还会感觉到暗无天力,没有一丝的希望吗?
我们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徐力的父亲在外地的铁系统工作,每周只回家一次,星期五回来,在家里待两天。徐力主要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徐力说:“我的父母生活得很不幸福,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很少。母亲看不起父亲,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说,不要像你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母亲看不起父亲,因为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用,嫁给父亲太委屈自己了
我们猜想,徐力的妈妈看不起丈夫,所以也不愿意让丈夫承担什么教养责任,而徐力的爸爸可能也因为自己的学历低而感到惭愧,自觉无力与大学生妻子相比,拱手把教育孩子的和义务让给妻子,坐视妻子的教育极端,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李文道)的父亲是个挺沉默寡言的人,总是默默地做着农活,不苟言笑。从很小的时候起,父亲经常带我们3个孩子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在小事上父亲我们并不多,我的更多是妈妈负责。
在读小学时,妈妈还管得了我,上了中学以后,尤其是自己的成绩跟不上以后,我便逐渐自暴自弃了,整天在学校里混日子,成绩差得出奇。一次期中考试,英语考了4分,我读高中的哥哥对此极其困惑,因为前面有30多分的选择题,他说闭着眼睛瞎选,按照四分之一的猜对概率,也不至于得4分。到今天为止,我也解释不清楚,但确实只考了4分。
成绩差,人缘也不怎么样,我不愿受那些留级的年龄大一些的同学的,干过几次架,负多胜少,曾被班主任回家。最后,姐姐去学校找班主任求情,我重新回到学校,但那时我的心已不在学校。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放秋假帮家里干农活,自己玩野了,农活虽然累,但累的是身体,心情还常舒畅的。秋天的天气也特别好,秋高气爽,不冷不热。农村的原野很广阔,不像教室里,密密麻麻的学生让人透不过气来,农闲之余还能有一些娱乐活动虽然简单粗朴,但我仍然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到秋假快结束时,我已经乐不思蜀了,对回到学校读书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简直就是视学校为畏途、视教室为仇敌。在秋假开学的前几天,我向妈妈摊牌了不再回学校读书了。妈妈的反应异常强烈,先是,不成再小时候妈妈打我比较管用,但这时已经不管用了,她以前的教育手段统统失灵,我不服她的了。
妈妈没有办法了,无计可施了,她还指望我向哥哥学习(我的哥哥是当时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读好书后上大学,她的希望看起来要破灭了,她很失望、很伤心。不管妈妈怎么样翻来覆去地教育、引导我,我就是不听。秋假开学的那天早上,妈妈仍在做我的工作,希望我背起书包去上学,而我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再也不愿回到学校那个鬼地方。
父亲早上起得早,先去地里干了两个多小时的农活,这时回家吃饭了。他没多说什么,只记得问我:“去还是不去?”我的答案显然是不去上学。从来没有过我的父亲这时爆发了,随手脱下自己的一只凉鞋,一只大手抓住我的左胳膊,另一只手用凉鞋狠狠地打我的,一下、两下以前一直被母亲打,但从来没有被父亲打过,没想到父亲的力气这么大,打得我嗷嗷直叫,发出杀猪似的干号声,拼命想逃也逃不掉,因为父亲的大手死死地抓住我的胳膊,像老鹰抓着小鸡似的,我只能围绕着父亲的身体打转。
不知打了多少下,父亲可能也打累了,放下凉鞋,问我:“去不去(上学)?”从来没有挨过父亲打的我这时心里已经了,但嘴还有些硬,口气不是那么坚定地回答:“不去。”父亲又抡起了手中的凉鞋我彻底了,为了给自己台阶下,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继续上学可以,但要留级。
最后,父母答应了我的留级要求,我又重新回到学校,然后是复读,此后的求学之比较顺畅:从重点高中到山东师范大学,再到师范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人生的很长,但关键可能就那么几步。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如果当初母亲无计可施,父亲也我辍学,今天的我可能是另外一番境地,极有可能像我的大多数小学、中学同学那样,在地里干着农活,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或者在外地打工,居无定所,也赚不了几个钱。今天想来,是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重新回到求学的正轨上来。
作为一个研究家庭教育的学者,现在我当然反对用孩子,我很庆幸自己当初被打以后做出回学校读书的决定,而不是以暴制暴、与父亲正面冲突,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特别想告诉父亲们的是: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反叛的阶段,面对青春少年的反叛,母亲往往会力不从心,这时候她特别需要父亲的加入来共同教养躁动不安的孩子。
我父亲是一名者,很多时候都不在家,我的母亲则和我一起待在家里。在青春期那段时间里,我开始对母亲发脾气。我从来没有做出过全面的,但是我确确实实有过那种倾向。
使我惊奇的是,父亲立即取消了4年的,把我们住的房子卖了,搬到南方700英里远的一个地方去当,这样他就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一直到我中学毕业。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他在事业上从此一直没有更大的发展,但是他和母亲都觉得,我的健康成长比他们眼前的工作更为重要。在那几个年头里,我本来有可能遇到更严重的麻烦,但因为父亲就在我身边,我获得了帮助。今天,我如我经常做的一样,又一次满怀地谈到我的父母,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我崩溃的边缘时,他们给了我最大的关心。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青春期时也出现过反叛行为,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对母亲大为。在这个关键时刻,父亲及时出手,让盖茨重新正轨。
11岁时,盖茨开始向父母抛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为难他们。步入青春期的盖茨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对保持房间整洁、准时吃饭、别咬铅笔头等要求产生抵触情绪,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11岁后的盖茨成了让母亲头疼的孩子。矛盾在盖茨12岁的一天达到。盖茨在餐桌上对着母亲地大喊大叫,言辞充满讥讽和孩子气的自以为是。一向总代表着矛盾调停者的老盖茨终于怒了,端起一杯凉水,泼到儿子脸上,并大声呵斥他。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老盖茨与妻子一同找专家咨询小盖茨的教育问题,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男人在自己的父亲那里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父爱,那么在孩子身上他将有机会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如果一位父亲在小时候没有享受过父爱,或者父爱有缺陷,那么孩子是赐给这位父亲体验父爱的另一次机会。
父爱,让一个男人有机会体验什么是真正的之爱,让你有机会认识到:一个人的未来跟你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爱的基础。父爱不同于夫妻之爱。 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父爱,是让一个人体验人生温暖的绝好机会。
往往需要等到做了父亲以后,一个男人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父亲,体会父爱的深沉。做父亲,其实是一次让自己重新理解自己父亲的机会。
作家麦家以《解密》、《暗算》等军事小说扬名,2008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他的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高中时的麦家,曾经因为非常喜欢篮球和贪玩而成绩每况愈下。当父亲得知消息后,对麦家不求上进的表现痛恨至极。
寒假时,麦家刚一进,多日的父亲便一把将他按在地上,拳头如雨点般砸下来。父亲一边打,一边嘴里还不停地道:“我让你不争气,让你以后再贪玩,看你以后长不长记性!”
麦家委屈极了,他边哭边为自己辩解着。看到儿子顶撞自己,父亲索性捡起地上的绳子往麦家身上一套,将他吊在横梁上,挥起大拇指粗的鱼竿“啪”的一声打下去,鱼竿折成了两截,他又拿起折断了的鱼竿狠劲向麦家身上猛打。“啪啪”的声引来了很多邻居,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去劝阻,包括麦家的母亲。任凭父亲怎样打,倔强的麦家就是不吭一声,他只是感到自己的眼皮越来越沉。
后经母亲和邻居阻拦,父亲才停手。生平第一次被父亲如此暴打,麦家的心在滴血,一个难解的从此在他心里画上了重重一笔。剧痛之下,他暗自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理父亲了!这次让麦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学生学习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没有好的前途。过来的麦家开始发奋读书,他的成绩一点点上升,但他对父亲的怨恨却一点儿也没减少。每次从学校回到家后,麦家从不主动和父亲说话,而对父亲的嘘寒问暖,他采取了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敷衍。
1981年,麦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面对父亲的激动,麦家却没有多少回应,转身就走,只留下父亲的叹息声。在读军校时,思念亲人给家里写信时,他特意将称呼写成:“亲爱的妈妈、爸爸”父亲发现儿子的疏远后很,特意请人,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儿子,也许我错了,自从那次打了你后,我们的交流少了,我知道你对我怀有恨意。其实爱有不同的方式,你长大后会明白的”收到信后,麦家有一丝丝,但这种转瞬即逝。
读军校时,春节回家,麦家买了很多礼物,给母亲从头到脚买了一套新衣服,却一件也没给父亲买。父亲扭过头,什么也没说,拖着沉重的步伐独自朝自己的房间走去。一旁的母亲忍不住哭了麦家和父亲间的那道隔阂仍难以在短期内逾越。
一年夏天,淘气的儿子刚入学就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打了同学。老师把麦家叫到学校,对他说:“你儿子很调皮,成绩也不好,得了,不然将来会没出息的!”
回家后,麦家非常生气,一把将儿子拉到跟前,甩手就一巴掌。这巴掌很重,儿子的鼻血顿时流了出来。看着殷红的鲜血流在儿子稚嫩的脸上,麦家呆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究竟怎么了?为何对儿子出手这么狠?儿子没哭,而是狠狠瞪了麦家一眼!接下来的几天,儿子都不理麦家,情形犹如当年麦家不理父亲。儿子越不理麦家,麦家越受,越觉得对不起父亲。这才几天,自己就难以了,这些年,父亲是怎么过来的?他所受的谁能体会?
麦家彻底理解了当年父亲的“巴掌之爱”。他觉得自己应该当面向父亲道歉。那年春天,麦家回家探亲,在饭桌上,麦家哽咽地向父亲说:“爸,都是儿子不好,不该跟你怄十几年的气,儿子不孝啊!”父子俩终于冰释前嫌。
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成名后的麦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生活和工作了十几年的成都调回家乡杭州,他希望趁父亲健在,多陪陪父亲,尽尽孝心。
如果把父爱看作一种“投资”,那么这是一种回报周期较为漫长的“投资”。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亲尽心尽力付出,那么当父亲踏上人生的后半程时,他将收到特别丰厚的“回报”,他将获得孩子尽心尽力的关爱与照顾,而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如果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缺席,孩子则可能在父亲年老时缺席。
这一点在乔布斯对生父和养父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特别淋漓尽致。在本书的最开始,我们曾经谈过有关乔布斯成长的经历。生父在乔布斯出生的时候遗弃了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即使他知道生父是谁,而且还曾见过生父,也不愿意与其相见、相认,一直到死都没有原谅他的生父。在他的心目中,生父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精子库”而已。生父在他生命中缺席,乔布斯也选择在他的生命中缺席。他的养父他心目中的唯一父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无条件的接纳,接纳了他的独特,宽容了他的叛逆,减缓了他因被遗弃所产生的创伤,让他有机会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父亲在乔布斯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心力,乔布斯也尽心尽力地让父亲安度晚年。
乔布斯本人为父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女儿丽萨出生时,年仅23岁的乔布斯选择遗弃了她,当时不愿和孩子扯上任何关系。幼时的丽萨与母亲布伦南住在一起,靠救济金生活,穷困潦倒。当布伦南母女俩把乔布斯告上法庭,要求其尽抚养义务时,乔布斯承认父女关系。当亲子鉴定判定女儿丽萨与乔布斯有血缘关系,法庭据此判定乔布斯支付抚养费并归还救济款时,他仍然耍赖,事实,不愿负责。即使最后承认了父女关系,在丽萨小的时候,乔布斯仍然不愿见她,在她生命的前10年,乔布斯基本上对她弃之不顾。
俗话说:“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即使后来乔布斯改变了对女儿丽萨的态度,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父女关系,因为已经太晚了。
女儿丽萨与乔布斯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尤其是丽萨上了大学之后,两人经常在家里争吵。有时候,争吵得太厉害了,乔布斯会使用经济手段停掉丽萨的经济资助,女儿却毫不示弱,没钱花时就向乔布斯的朋友们借。事后乔布斯知道后对此非常,但还是无可奈何,乖乖地替她还钱。女儿在哈佛毕业时,压根儿都没请乔布斯去参加毕业典礼。大学毕业之后,女儿曾经有好几年没有跟乔布斯说线年,在乔布斯生命垂危之际,一年多都没有联系的丽萨才去看他,父女关系才算缓和。
当乔布斯第二次当父亲时,他成为了3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很幸运!他的父性终于了,他地付出了,也获得了丰富的回报。他成为了一名好父亲,也享受到了为人父亲的幸福。
乔布斯与儿子里德的关系很亲密。对于儿子的学校活动,工作再忙的乔布斯都会想方设法出席。儿子里德高中毕业典礼时,乔布斯非常兴奋,简直是高兴得找不着北了,在给朋友的邮件中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里德就要高中毕业了,就是现在。我把一切杂务都抛开了,就在现场。”
对于女儿埃琳和伊芙,乔布斯好像显得冷淡一些。但他与女儿们的关系还不错。大女儿埃琳理解他的忙碌:“他既要做父亲又要做苹果公司的CEO,已经尽了全力,而且还兼顾得不错。”“有时候我也希望能得到他更多的关注,但是我知道他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我觉得那很酷,所以我没问题,我也不太需要更多的关心。”
乔布斯曾答应过每个孩子:13岁以后都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心仪的地方让老爸陪着旅行一次。13岁时,大女儿埃琳选择了日本京都,但由于乔布斯已身染重病,旅行时间一再向后推移。最后,乔布斯还是硬挤出时间,忍着病痛,兑现了自己对女儿的承诺。
小女儿伊芙很会跟乔布斯搞好关系,经常直接给乔布斯的助理打电话,确保她的事情放在父亲的日程表中。乔布斯认为小女儿有点像自己,“她是个炮筒子,比我见过的任何孩子都要倔强”。
分析乔布斯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当初乔布斯的生父没有尽到为父的责任,因此乔布斯至死都不愿意见自己的生父。养父尽心尽力地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乔布斯仍然把他看作自己真正的父亲。在女儿丽萨小的时候,乔布斯几乎没有尽到为父的责任,导致后来他与女儿丽萨之间关系紧张、冷漠。在第二次当父亲时,乔布斯的付出使他成为子女心目中的好父亲。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老年时的父子、父女关系取决于幼时的关系状况。父亲情感投入,孩子将来赡养老人时往往也不会投入太多感情。你希望将来孩子如何对待你,那么现在你就如何对待孩子。你现在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怎么对待你。如果你跟孩子的心灵进行情感沟通,将来孩子也不会跟你心贴心。这绝不是报复,而是子女一种本能的反应,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与父亲进行情感沟通,长大以后对此他们也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