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文化  影视

《利刃出鞘》:经典的致敬与反经典的升华

原标题:《利刃出鞘》:经典的致敬与反经典的升华

在85岁生日的第二天,著名侦探小说家、富豪哈兰·斯隆比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的阁楼内离奇自杀,警方认定的死因是利刃割断颈动脉。然而,事情的真相似乎并不如此简单。大名鼎鼎的私人侦探布兰科接到匿名人士的重金委托介入案件。随着调查的深入,布兰科发现,死者哈兰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外孙、孙女,以及他视若挚友的护士玛塔仿佛都对真相有所隐瞒。此时,哈兰的遗嘱公布,巨额遗产的归属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和死者至亲至近的人群中,谁是那把隐藏其中的出鞘利刃?这就是最近上映的电影、被誉为“2019年最好看推理片”的《利刃出鞘》向观众讲述的故事。

从观感上讲,《利刃出鞘》有着极其显著的、向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味。虽然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当下的美国,但是构建影片的各种元素——与世隔绝的宏伟庄园、乖戾而富有的死者、貌合神离各怀鬼胎的嫌疑人、行为怪诞不按常理出牌的侦探等,以及在看似不重要的情节与台词中埋藏直刺真相的锋利线索、以巧合陡峭又令人叫绝的角度起底案件等叙事方式,都与阿婆的经典风格十分肖似。不过,《利刃出鞘》之所以会广受好评,除了有巧妙运用经典推理电影范式的原因,更关键的也许是在于其“反经典”的突破与创新。

推理电影通常具有典型的“三幕结构”——第一幕展示案件,在全景式的描述中暗藏重要细节;第二幕侦探盘问嫌疑人,在抽丝剥茧中靠近唯一的事实;第三幕真相大白。《利刃出鞘》的故事也有分隔明确的“三幕”,但其结构方式却大不相同。电影跳过了对案件本身的讲述,开篇即告诉观众死者已逝的结果,所有对案件经过的描写也都仅存在于嫌疑人主观回忆的闪回画面中。案件如何发生不再是铺叙的重点,死者与嫌疑人们之间纠葛的关系、人物复杂的动机与各自的内心秘密,被开门见山地凸显出来。如此一来,《利刃出鞘》在一幕的篇幅内完成了以往推理电影中至少两幕的故事叙述。在第三幕真相大白之前,电影相当于多出一幕,可以对第一幕的内容进行反转与丰富。这种对“三幕结构”的新奇安排,令影片的节奏速度与内容密度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利刃出鞘》的人物设定也非常有趣。在推理电影中,隐藏秘密是一种基本的“刚需”。而偏偏《利刃出鞘》里的女主角护士玛塔被设计成了一个不能说谎的人,只要说谎她就会产生生理性的呕吐反应。也正因此,当电影里玛塔回忆完案件的经过后,观众几乎要相信这就是真相了。然而《利刃出鞘》又很聪明地架构了一个“主观镜头骗局”,不同嫌疑人的闪回画面尽管是其各自需要掩饰的隐秘,但每个人的回忆却不能完全相互印证,即所有回忆中关于案件的展现并不一定为真。玛塔不能说谎,可她是否看到了全部的真相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此外,《利刃出鞘》中侦探与死者的设计也颇为特别。侦探在推理电影中的任务自然是发掘真相、找出凶手,而《利刃出鞘》中侦探布兰科还有另外一重使命——找出雇佣自己的神秘人物及其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利刃出鞘》中的死者哈兰也不是普通的死者,作为久负盛名的侦探小说家,哈兰生前深谙推理故事的所有套路,甚至整个案件都像是出自他手。由于人物身上有着太多或奇特或暧昧的因素,于是悬念得以自然而然地层层叠加。

在结构与人物之外,《利刃出鞘》的主题也颇值得思索。电影中,侦探布兰科关于“甜甜圈”有一段表述,大意是讲,真相有时就像一个甜甜圈,看似结构完整,实际上却还有一个大洞位居其中。而电影里暗含的“甜甜圈”式的隐喻也很多:哈兰本可以不死,却因自陷于侦探故事的“甜甜圈”套路而殒命;凶手在一个状似巨型“甜甜圈”的刀具架上选择凶器,却没有拿到一把真的刀;反而女主角玛塔能够最终战胜狡猾的凶手,是因为她在关键时刻没有遵循案件“甜甜圈”规则内既定的正确选择。电影《利刃出鞘》似乎不满足于将主题止步在推理电影一般的真相揭示和人性批判,而是还希望告诉观众:重要的东西往往是在“缺失的洞”内、在闭合的规则之外。或许,这也是《利刃出鞘》艺术创作成功的重中之重——跳出类型既有经典的“甜甜圈”,在固定模式以外的更广阔空间,让主旨得到全新的升华。(阿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