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舍镇镇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至60年代,徐舍经济建设发展缓慢,交通不畅,人民生活贫困,村镇建设变化极小。70年代,农村经济逐渐好转,人口不断增加,住房改造和建设亦随之加快,但也出现了乱搭乱建现象。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向镇区及公路边易地建造楼房。1982年5月,徐舍境内各公社先后成立农房建设办公室。1983年,完成10年建设规划和农房建设规划管理规定。1983-2010年,徐舍镇人民政府先后几次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徐舍镇建设规划。历届政府按照规划逐年投资和建设改造。特别是2007年后,镇政府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承担了2007年至2020年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高起点定位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业、物流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至2010年,徐舍镇全面形成通往各村和外地的交通、通讯网络,商业金融区、文教卫生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居民住宅区等先后建成,全镇23个行政村的主要村道,全部浇注水泥、沥青路面,镇区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0.2平方千米扩大到3平方千米,一个宜兴西部的现代化中心镇区正在崛起。
第一节 建设规划
1982年5月,徐舍公社、徐舍镇同时成立建房办公室。开始对集镇建设进行规划。确立由落泥场向北,裱画巷两侧,小阳桥向东沿老国道104两侧逐步开发建设。随着老国道104改线,镇区框架逐步拉开。规划虹新路两侧由西向东推进,云溪路两侧由北向南推进的“十字形”街道框架。2000年,抓住宜丰、潘家坝乡撤并于徐舍镇后带来的集镇发展机遇,徐舍镇进一步拓展发展规划。2002年7月,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2002—2007年近期建设规划。规划的基本设想是:镇区总体布局结构为一个中心、南北城区、一工四居、四纵四横。“一个中心”指由云溪路和虹新东路(两段)构成的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和金融中心,包括镇政府、银行和集贸市场等;“南北城区”指以南溪河为界的北城区和南城区;“一工四居”中的“一工”为工业区,指镇区东北部的工业园区;“四居”为四个居住区,指以云溪路南溪河为界划分的四个居住区;“四纵四横”指南北向主干道和东西向主干道组成的道路网络,四纵四横道路分别由工业大道、新官张公路、云溪路、民北民南路和虹新路、文东路、南溪路、南环路组成。
2007年,随着鲸塘镇、芳庄镇并于徐舍镇,徐舍镇镇域面积再一次扩大。镇政府再次调整集镇建设规划。2007年5月,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承担徐舍镇2007—2020年新一轮的总体规划的设计工作。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徐舍中心镇区,优化鲸塘办事处,形成“徐舍、鲸塘南拓北联,相向发展”的单中心城镇空间组织结构,镇区由徐舍片区和鲸塘片区组成,城镇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0公顷以内。城镇性质:宜兴市域西部以工业、物流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下同)6万人,其中,徐舍片区4.9万人,鲸塘片区1.1万人;远期(2020年,下同)10万人,其中,徐舍片区8.5万人,鲸塘片区1.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731.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2平方米;远期1200.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道路网布局规划: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125.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5%,人均12.6平方米。道路网络采用方格网形态,形成“四纵四横”主干路网。“四纵”即为联合大道、站前路—鲸礼路、云溪路、徐张路,“四横”即为徐丰路、通盛路、鲸皇路、鲸南路。主干路红线宽30~40米,干路红线宽20~36米,支路红线宽度为10~16米。绿地指标:规划绿地面积98.3公顷。其中,规划公共绿地面积52.5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4.4%。公园:规划公园三处。六田河公园位于学府路、人民路交叉口西北,占地3.35公顷,结合六田河水面统一规划设计,为综合公园,提供游乐、休闲的场所;中心公园位于通盛路以南,滨河路以东,占地1.15公顷,结合新区商业中心设置;鲸溪公园位于鲸塘片区,鲸皇路以南,鲸溪河两岸,建设成综合公园,占地1.8公顷。街头绿地:道路绿化,沿民北路、虹新路、人民路、立业路布置沿路的环状绿带,宽度设置布小于10米,部分地段适当放宽;滨河绿地,沿田圩河,佘圩河、孙家河、庙头河、立业河、六田河和鲸溪河等镇区主要河道两侧布置沿河绿带,宽度设置小于10米,部分地段适当放宽。景观轴线:滨水景观轴线—孙家河和南溪河(镇区段),强化各滨水居住地块与滨水廊道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设充满活力的镇区开放空间,构建具有特色的滨水环境。滨水廊道局部放大成公共活动空间,形成整体和谐的、具有现代风貌特征和强烈识别性的镇区滨水意象。道路景观轴线—府前路和徐张公路(镇区段),规划设置“一横一纵”十字型的景观道路。“一横”为通盛路,道路眼线综合安排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功能,做好景观风貌控制,合理布置建筑群,体现现代化建筑风貌。“一纵”为徐张公路,以沿路绿化景观为特色,结合道路两侧的水体和绿地形成绿色开放空间带。根据总体规划提出远景规划。展望目标: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市。发展方向:徐舍片区以规划期内道路网络为基础,向南跨越新国道104线发展。规划结构:城镇空间形成“一心一轴两廊三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其中,“一心”为徐舍公共设施中心,“一轴”为徐张公路发展轴,“两廊”为新国道104线、宁杭高速铁路两条生态廊道,“三片区”为相对独立的北、中、南三个城镇发展片区。规划布局: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同步向南发展,依托宁杭高速铁路站点扩大新居住区规模;加强旧镇区内部居住用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公共设施用地:充实、完善镇区行政、商业中心以及各个居住组群中心,发展新国道104线以南依托高速铁路站点发展的新商业区。工业用地:集中发展新国道104线与宁杭高速公路之间的工业集中区。仓储用地:钟张运河以东、新国道1 04线以北、宜归公路以西作为仓储远景发展用地。道路交通:镇区道路网络进一步向南延伸,规划预留国道104线远景改线线型,站前路向南延伸跨越宁杭高速公路与宁杭高速铁路站点相连。
第二节 集镇建设
徐舍境内除徐舍集镇外,还有鲸塘、堰头、潘家坝、芳庄、邮堂、宜丰6个自然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都曾作为所在乡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邮堂并入芳庄。2000年,潘家坝、宜丰并入徐舍,堰头并入鲸塘。2007年,鲸塘、芳庄又并入徐舍镇。
一、徐舍集镇
(一).镇区建设
1.街道建设
徐舍集镇位于宜兴市西部。清康熙年间建文定桥,沟通南北交通,形成街市。清嘉庆年间集市繁荣,商贾云集。民国18年(1929年),改徐舍市为徐舍镇。民国时期,徐舍街道宽不过1丈,麻砂条石(花岗岩)铺路,街道较平整。两旁店面房全是砖木结构,有清代建筑脊高1丈的平房、脊高1丈3尺6寸的二层阁楼,脊高1丈5尺6寸—1丈9尺6寸的二层楼房。街道集中在晓虹河西岸(南北向)、南溪河(今芜申运河)北岸东西向,文定桥正对“三官堂”庙宇,地段最繁荣。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徐舍地处公路、水路交通要道,遭日军轰炸、焚烧多次,破坏成一片废墟。抗日战争后期陆续有人建房开店做生意。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街面拓宽至2丈。乱石铺路坑坑洼洼不平整,店面房有砖木结构的楼房、平房,也有稻草盍顶的茅草房,高低参差极不整齐。民国36年冬,镇上绅商审时度势拆迁“三官堂”,在原址兴建一条南北向新街,街道铺砖块人字形条纹路面,店面为连幢统一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极整齐,俗称“新街”。同时,徐舍富商建起三幢三层楼房:一幢在新街南口,是德新、大新两家布店;一幢在万春轩茶馆北面,洋房式样,业主舒姓;一幢在河西街北段,业主王姓。徐舍周边粮产丰富、街上粮行有数十家,沿河都设有码头、河埠,供旅客上下,农民售粮、运粮。新中国成立初期,徐舍镇区以文定桥沟通南北,晓虹桥沟通东西,繁荣地段主要集中在文定桥北堍东西一条街,集镇只有0.2平方千米。80年代,镇区以落泥场、裱画巷为主要街道。此后,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逐步规划和建设新镇区。以东西方向的虹新路和南北方向的云溪路两条路组成十字街道,成为新区的基本构架。90年代初,云溪商厦、农业银行、邮电局、工商所、中国银行、医院、新华书店、镇政府、电力管理所、人民法院、地税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国税所等大楼相继建成,开发商品房近3万平方米,新建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综合性集贸市场。1997年,徐舍镇被评为“无锡市新型小城镇”。2000年,潘家坝乡、宜丰乡并入徐舍镇,进一步加快镇区建设步伐,镇区逐步向东延伸。2001年,投资600万元浇注集镇人民路、云溪路、虹新西路等2万平方米的水泥路面,完成徐舍文化体育广场的建设。2002年,徐舍中学易地搬迁,使虹新路继续向东扩展,广电大楼、徐丰饭店相继建成。2003年,徐舍文化广场建成,该广场位于文东新村南侧,徐舍小学北侧,徐舍幼儿园东侧,占地1.0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活动场地35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广场内设有各种健身活动器具、演出舞台、篮球场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场所。2007年,鲸塘镇、芳庄镇并入徐舍镇,给镇区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规划镇区跨过南溪河向南推进。以虹溪大道南侧至新国道104线之间,西至孙家河,建设集居住、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同年拆迁重心圩、周家自然村,建工业小区。文东花园(第一期)交付使用,成全镇第一个拆迁安置住宅小区。2008年,徐舍镇新增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镇区虹新路改造绿化工程;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箱4556个,启动二级垃圾转运站16个。2009年,徐舍镇投入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3亿元,新开通道路3条,拓宽改造道路4条,完成镇区2条主干道(虹新路、云溪路)及次干道2.5万平方米黑色化改造,新建住宅小区10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20盏,修复人行板道1200平方米,铺设水管线2800米、排水管线6500米;镇区新增绿化面积2.2公顷,修复绿化面积2.8公顷,累计绿化面积达21公顷。2010年,徐舍镇按照老镇区树形象、建亮点,新镇区搭框架聚人气的原则,总投资超2亿元的聚和苑住宅小区,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商场型农贸市场建成交付使用。同年,汪家圩自然村被拆迁。
2.集镇设施
自来水 1986年前,徐舍镇居民普遍饮用河水、井水。1986年10月,徐舍镇投资20多万元,以晓虹河、淡村荡为水源,创建占地22亩的自来水厂,法人代表王新明。后因水源污染,水厂上移约300米,水源净化方式为加矾、加氯净化。水厂供水能力为每日8000吨,实际供水量平均为每日3000吨,最大为每日4300吨。供水范围达全镇域范围,供水管网布置形为树枝网与环状网相结合的供水系统。主次干管口径分别为300毫米、200毫米、150毫米、100毫米,其中300毫米管径水管总长870米,200毫米管径水管总长约2770米,150毫米管径水管总长约11040米,100毫米管径水管总长约17360米。镇区管道沿街道埋设,通往农村管网部分埋设于农田之下。供水出厂水压为每平方厘米4千克,管网末端水压每平方厘米2.5千克,加压泵扬程39米,自由水头保持在15米以上。据统计徐舍镇自来水年用水量1997年115万吨、1998年108万吨、1999年110万吨、2000年115万吨、2001年130万吨。其中生活用水约占30%,工业用水约占70%。2000年9月,徐舍自来水厂改制为私有企业,法人代表杨新民。此后,供水范围扩大至原潘家坝乡部分村企。
鲸塘自来水厂建于1994年,以鲸塘河为水源,占地面积10亩,法人代表吴瑞彬,日供水3000吨,供水范围为镇区企业及各村。1997年改制为私有企业,法人代表李志方。1999年,鲸塘街住户100%使用自来水。2004年,鲸塘自来水厂被宜兴宏源供水有限公司收购,法人代表张文金。2005年5月28日开始,鲸塘、堰头街住户使用以横山水库为水源的自来水。
1994年,堰头自来水厂由个人投资创办,堰头街50%住户用上自来水,至2000年,堰头街住户100%使用自来水。2004年1月,由于受矿山开采影响,堰头自来水厂水源枯竭,无法正常供水,同年9月,堰头自来水厂与鲸塘自来水厂合并,堰头街住户用水由鲸塘自来水厂供给。
芳庄自来水厂建于1998年4月,占地3.7亩,法人代表胡立才。2004年改制为私有企业,法人代表范益能。
2010年1月,原徐舍 自来水厂、鲸塘自来水厂、芳庄自来水厂、宜丰自来水厂合并,成立宜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徐舍分公司,法人代表闵岳军。供水范围覆盖全镇各村企,全镇30382户、10.8万人都吃上了横山水库的优质水,通水率为95%以上,年总供水量380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75万吨,工业用水205万吨。
排水 乡镇合并前,徐舍镇区排水设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在镇东部新建成的镇区内,大部分已埋设排水管网,其平均管渠埋深为1.5m,从管渠始端口到出水口平均坡度为5%。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原镇区内排水管渠分为三级:一级为横截面积1m2的砖拱下水道,沿晓虹河东岸的虹新路埋设,总长约970m,出水口两处,均在曹圩河。二级为直径600mm的混凝土管。分布在裱画街、新兴街、临津街以及虹新路以北的云溪路等路段,总长约1940m。出水口6处,南到南溪河1处,东到兔毛厂东侧水体一处,北到云溪路与宁杭公路交汇之东侧的曹庄圩河四处。三级为直径400mm的混凝土管,主要铺设于老镇区的文东路、落泥场街等。
环境卫生 1960年,徐舍清管所成立,有工人8名,管辖范围老镇区、落泥场、文定路、新街、裱画巷、河西街及镇上的10个公共厕所。1984年,清管所改称为徐舍镇环境卫生管理所,职工增至11名,其中保洁人员5名、清运工2名、公厕管理人员2名,有清运拖拉机1台、板车5辆,经费来源于自收和财政补贴。1998年,徐舍环卫所实行体制改革,由个人承包。1999年,环卫所由徐舍城监中队兼并管理。并镇后,原鲸塘、芳庄、潘家坝、埝头、邮堂、宜丰等镇区的环卫管理都归徐舍环卫所。随着对农村环卫的重视,先后建造了二级中级转运站17只。为了强化环境管理,镇政府每年投入环卫经费几百万元。至2010年底,徐舍镇环卫所有管理人员7人,环卫工人72人,其中清扫保洁人员58人、清运人员11人、公厕保洁人员3人,垃圾收集车3辆、拖拉机2台、板车21辆,公厕17座、垃圾桶密封房60只、果壳箱60只、垃圾桶650只。为了促进全民动手搞卫生,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镇政府与各门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与环卫所签订承包管理责任书。历任环卫所所长:周洪章、吕福初、蹇益平、陆三平。
绿化 新中国成立前,徐舍镇上只有学校及私人院子里有种植花草树木。70年代初期,境内各乡镇重视绿化工作,镇有关部门在裱画巷街两旁种植60棵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1993年,在云溪路两旁建起了绿化隔离带。1994年,在虹新路两旁栽种了200棵香樟树。2000年后,在镇区各条街道两侧规划绿化带。镇政府还规定各居民小区在开发建设时,按35%的占地面积进行绿化,并有物业管理部门维护。公共场所的绿化有部门单位认养。至2010年,全镇各条街道绿化栽种香樟树998棵、法国梧桐16棵,晓虹河、新河河耕种垂柳250棵,花木达28个品种。镇区绿化面积达10.81万平方米,其中,文化广场5500平方米,云湖公园8000平方米,民主社区、黄舍小区1500平方米,聚缘名居3万平方米,文东小区1.5万平方米,聚和苑1.2万平方米,临津花园650平方米,新城公寓200平方米,教工小区1200平方米,镇政府院内4500平方米。
路灯 民国时期,在镇区街头巷尾、桥堍码头的墙角壁上凿个壁洞,里面安放小油灯,作为过路行人照明的路灯。60年代中期,在镇区街口、桥堍、码头、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的电线杆上安装简易路灯,通夜照明,方便群众。80年代后期,陆续拆除老街居民区的简易路灯,立杆安装150瓦单叉路灯60余盏。2000年起作为亮化工程,镇政府投资近百万元,在镇区各街道安装功率250瓦的双叉及单叉路灯250多盏。至2010年,全镇共有路灯1700盏,每盏路灯功率250瓦,双叉或单叉路灯灯杆高度11米。电费分别有市路灯公司,镇政府负担。
供电 民国26年,有个名叫徐香年的上海人在徐舍集镇河南街开办徐舍耀徐电灯厂,集镇上有钱的商家用上了电灯照明,创办第2年被日军烧毁停办。民国34年,富商徐德培在河西街创办了小发电厂,使周边大部分居民用上电灯照明。1956年,立项建徐舍变电所。1958年,徐舍变电所向周边乡镇架起10千伏的高压电线,拉开了徐舍片区农业排灌、居民照明、乡镇工业等社会用电的序幕。进入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供电设施先后竣工。到1983年,集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原徐舍变电所的容量不能满足工业用电的需要。35千伏徐舍变电所在原有的10千伏供电线路上又新增丰工线、丰农线、毛纺线、翔圩线、邮堂线、徐舍线。1988年,投资500万元在徐舍河西新建35千伏变电所1座,基本满足了徐舍境内企业生产用电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3.镇区桥梁
徐舍老街环水而建,与外界的往来,南北是通过文定桥,东西是通过晓虹桥连接。新中国成立初,通往外界的桥梁有文定桥、晓虹桥、晓洋桥。1969年,因河面拓宽,拆除束水桥梁(文定桥)。古老的文定桥拆除后东移100米重建。1988年,晓虹桥向北移50米重建。随着镇区向东推进又新建1座大桥——徐舍大桥,与官张公路连接。至2010年,徐舍镇区有桥梁7座。
文定桥 文定桥始建于康熙年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位于南溪河上,连接南北街道,是一座3孔石拱大桥。建筑雄伟,宽一丈五尺,南北两堍各55级,每级宽一尺三寸,修建时选材精良,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1969年因拓宽徐舍镇河段,拆除束水桥梁,为此,文定桥东移100米改建为75米跨度的双曲拱桥。2003年,又因芜申运河拓宽,文定桥又一次改建(2008年),抬高桥身,扩大桥洞。可使500吨船舶通过。
晓虹桥 晓虹桥位于徐舍镇中,横跨晓虹河,连接河东、河西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长16米,宽4米,单孔石拱桥。1969年拆毁。同年向北移50米,重建成单孔水泥桥。
晓洋桥 小阳桥位于徐舍老镇区北,横跨晓虹河。民国18年(1929年)建。早期用原木桩建筑桥墩,用洋松方木横跨河面,形成桥面,成为京杭国道公路桥梁。60年代改建成混凝土平桥,后因镇区道路改造,于2010年重新修建,桥面加宽成9米的混凝土平板桥。两侧装饰花岗岩石材扶栏,美观大方。
镇河桥 镇河桥位于徐舍镇北,跨晓虹河,跨度42米,东西走向。1987年8月建造,桥面是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临津桥 临津桥位于徐舍镇西,因国道104改线及芜申运河拓宽,拆除原国道104线上的大桥,向东移100米,于2007年11月新建这座桥。该桥南北走向,便利湾埂一带村民上集镇,大桥长366.8米,宽9.5米,横跨芜申运河。
徐舍东大桥 徐舍东大桥位于徐舍镇东汪家圩,横跨芜申运河,连接官张公路,长386米,宽11.5米,建于2007年10月。
新桥 新桥原名新河桥,是一座老国道104线上连接南北交通的老桥。后因镇区向东推进,于2009年重新改建成镇区中心的一座混凝土平板桥,桥面宽9米,长21米,花岗岩石材扶栏。
二、鲸塘集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跨越鲸溪河上的鲸塘桥移址重建落成,宜兴、溧阳两地之间的陆路交通称便。桥建成后10年(1902年),为方便过往行人、客商歇脚、餐宿,富绅李诚甫出资,在鲸塘桥东芦滩里建6小间低矮平房出租。各地商贩、手艺人都争相前来开店设坊。至清光绪末年,已成20多家店铺的新兴小街市。清末民初,鲸塘街市处于自然松散经营状况,无人管理,发展更快。至民国9年(1920年),店面近百间,店铺70多家。“丁”字形街成型。清末所建南北向街道(今茶水巷)称北街,宽约3米;民国初年所建东西向街道称大街(今称老街),宽约5米。店面房屋全都是砖木结构。民国13年,军阀混战,爆发“江浙战争”,苏军白宝山部攻浙途径鲸塘,店铺遭动。事后,街上商民自发组织商会,公推“复成恒”南货店老板章炳华为会长,以应付时局变化,并承担收缴捐税。民国16年,商会主持筹款铺筑石板街道、开阴沟、通下水道、筑河埠等公益事业。民国23年,鲸塘设乡,鲸塘街编制为第五保。商会负责税捐、商事、公益事业,行政公务均由保、甲长办理。抗日战争初期,宜兴县城沦陷,县政府避居鲸塘清白村办公。沦陷区难民相继前来,鲸塘一时成为县治中心,人口激增,市面空前繁荣。“高泰丰”绸布店老板高坤林投资开设戏院“鲸溪乐园”。“鸿福楼”茶馆扩建浴室、客栈,街边搭建草屋开店,商铺增至上百家。民国32年10月,鲸塘沦陷,抗日游击队活动仍频,驻张渚、徐舍的日军经常来鲸塘扫荡,伪军乘机抢掠勒索,街市冷落。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钞票贬值,加之鲸塘桥顶筑碉堡,驻军盘查往来行人,商旅畏途,鲸塘街道上长青草。新中国成立之初,鲸塘曾设区政府,粮站、供销合作社、银行等相继建立,市面一度兴旺。自1957—2007年,鲸塘集镇一直是乡、公社、镇政府机关驻地。经过历届政府多年的建设,镇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0.03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0.62平方米。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设施一应俱全。1999年,政府投入500万元,开辟步行街65米,新建商住楼5000平方米、联建房1200平方米,铺设彩色水泥地砖4100平方米,新建花台1010平方米,改建绿化带1110平方米,改建下水道550米,合理安排垃圾填埋场两处。同年9月,通过无锡市新型小集镇达标验收。90年代末,鲸塘集镇向东延伸,新建两条新街道,长分别为500米、400米,宽24米,均设有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人行道。街道两侧下水道铺设直径80厘米的水泥管。新街两侧建筑整齐漂亮,小集镇初具规模。2000年,鲸塘镇政府投入40多万元,实施镇区亮化工程;投入15万元搞绿化,使镇区绿化率达30%,人均绿地面积4.8平方米。2007年,鲸塘并入徐舍镇,学校、医院、邮政、电信、金融等机构全部保留。
三、芳庄集镇
芳庄集镇位于徐舍镇西部边界,与溧阳县接界,距徐舍镇约7千米。历史悠久,晋代芳西李氏有御赐“荆溪世家”匾额一块,素有“宜兴第一村”之称。全村分为芳庄、芳西、芳中、芳南四个自然村,4355人。村庄占地43.3公顷。是芳庄乡域传统的行政、文化与商贸中心。明朝为芳庄历史鼎盛时期,街市繁荣,至今仍保留古码头、古街道、古石桥等明代遗迹。1949年,芳庄集镇面积达0.2平方千米。此后,邮电所、供销合作社、粮管所、医院相继建成。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集镇建设不断加快。70年代,芳庄老街从中部向南扩展,并建南北向新街,开凿芳庄新河,建沿河商业街。80年代,在新街西端新建乡政府,同时全面规划集镇建设,信用社、邮电局易址新建。1987年11月,开通宜兴至芳庄的公共汽车,交管所、影剧院、农贸市场相继建成。90年代,撤乡建镇,建设新镇政府,规划开发区,集镇面积扩大7倍以上,达1.4平方千米,供电、供水、广电、通讯、交通设施一应俱全。2007年,芳庄镇并入徐舍镇。同年,芳庄中学并入徐舍中学。小学、医院、邮政、电信、金融等机构仍然保留。
四、宜丰桥集镇
宜丰桥集镇位于徐舍镇东3.5千米,在西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