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文化  教育

深度贫困区迎难上 齐心协力打胜仗

  深度贫困地区是影响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最大短板,至6月26日,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整整两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四川凉山州、山西临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四川凉山州,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让世世代代被大山包围的居民走出大凉山,去拥抱世界。而山西临县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既增收又增绿的双赢模式。

  走出大凉山 去拥抱世界

  四川凉山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到2018年年底,全州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1%。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向贵瑜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精准脱贫以来,凉山州发生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人与路。随着一条条山路的打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贸易方兴未艾。大凉山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通村率已达99.99%。今天的彝区群众正顺着一条条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路”,走出了大山,拥抱了世界,真正实现了“人修了路、路改变了人”。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凉山彝区作为最大的直过区,千百年来,被重重大山围困的人们和牛马混居在一起,他们住在低矮、破旧、阴暗的土坯房里。精准扶贫以来,老百姓突然发现居住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意味着生活,于是彝区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对美好家居的向往。脱贫攻坚以来,陆续在凉山州投入了271亿,建起了10.82万套新房,48.54万贫困人口在这些新房中开始了新生活。

  向贵瑜说,彝族同胞有一句话,为人多学习,成就超常人。教育和文明才是最为雄健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以来,州委州政府把教育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投入122亿元,建成了各级各类学校1572所,小学教学点1011个,投入22.58亿元,建成3117个“一村一幼”的幼教点,让朗朗的书声成了凉山最动听的乐章。坚定实施的双语教学,确保适龄儿童在学前就能学会普通话。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区强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融入现代文明。

  打铁还需自身硬,脱贫尤需内生动力。为此,凉山州把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摆在突出位置,并为此投入约3.8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全州12.73万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实行全员轮训。治标当治本,产业发展才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此,投入38.1亿元,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对接起来,合作社抱团发展特色产业蔚然兴起,贫困群众的口袋鼓了,眼界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愈发坚定。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安排部署后,四川省委选派5700多名精兵强将奔赴主战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万多名扶贫干部会师凉山。这两万多名“战士”组成的精锐部队在这里淬火历练,他们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敢死队”,更是未来乡村振兴优秀、可靠的中坚力量。

  临县实现增收、增绿双赢

  山西省临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以坡耕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是黄河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59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7%,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是临县致贫致困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临县的实际和贫困特征,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坚持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

  山西省委、省政府实施超常规举措,在临县组建了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成为参与主体、受益主体。2016年以来,全县组建合作社31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参与造林,其中贫困劳力9000多人。2016年至2018年,临县三年累计造林99万亩,是“十二五”期间全县造林面积的2.6倍,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1%提升为2018年的24.5%。在实现增绿的同时,带动贫困人口增加了收入。

  山西省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介绍说:2017、2018两年,临县实施退耕还林78.6万亩,涉及贫困户4.2万户,户均每年领取退耕还林补助1800多元;造林护林拿薪金。2018年,313家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全年完成造林56.5万亩,涉及贫困劳力0.9万人,人均造林务工收入13000多元。同时,这两年,全县已聘用贫困护林员2280人,人均年管护工资6000元;生产经营得现金。累计实施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63万亩。同时,推广“林药套种、林豆间种”模式,配套发展林下经济10万亩,提升林产业综合效益,增加经营性收入;流转入股挣租金,制定出台林地流转奖补政策,推动林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生态产业成为临县脱贫的新业态和增收的新渠道。

  如今,吕梁的生态扶贫模式正在走向全国。两年间,临县不仅山增绿了,老百姓收入也增加了,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初步实现了增收和增绿、生态和生计的有机统一、互促双赢。(记者 王希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