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

十个关键词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广东今年将有这些新动作

十个关键词带你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进广东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教毛入学率50%、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昨天上午新鲜出炉的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长达46页,分量十足。工作报告既总结了过去一年广东取得的显著成就,也描绘了广东2020年的工作蓝图。

2020年,广东将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羊城晚报记者从这份报告中选取了10个关键词,邀请权威专家第一时间解读,和您一起读懂广东的2020年。

本版统筹/记者 丰西西

关键词1

粤港澳大湾区

报告摘录:

深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五大战略定位,与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粤澳新通道建设、皇岗口岸重建和深圳湾口岸通关模式创新,完善港澳机动车便利入出内地政策措施。

专家解读:

知名经济学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和澳门有一定的科技创新实力,珠三角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三方各有优势。此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加强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属于“硬联通”,这是大湾区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实现高效流动的条件之一。

(莫谨榕) 

关键词2

『一核一带一区』

报告摘录:

加强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专家解读: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许德友表示,当前,大城市及其所在的城市群是吸引和承载人才、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其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释放和发挥,仍有赖于城市群内部高质量的一体化。许德友指出,如今,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正朝这个方向努力。沿海经济带的增长极,很大程度上在于汕头和湛江这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以此带动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圈。同时,沿海经济带要利用市场机制和广深带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许德友表示,粤北山区的重点是生态绿色发展,注重通过机制创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做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优质“菜篮子”供应基地和基本公共服务帮扶合作的“大文章”。

(彭启有) 

关键词3

深圳先行示范区

报告摘录:

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赋予深圳更加充分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率先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专家解读: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其中“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尤为重要,体现了深圳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内在规律要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能够有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气质,也将为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源泉提供新的舞台和契机。

(郭起) 

关键词4

老城市新活力

报告摘录:

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强化省会城市、产业发展和宜居环境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支持广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中心,增强综合城市功能。

专家解读: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是广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去年广东省委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就提到,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出新出彩。“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予以明确。

他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广州老城市新活力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方方面面都作出了细致的安排。

(罗仕) 

关键词5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报告摘录:

大力推进广东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完善高快速交通体系。

专家解读: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广东交通体系齐备多面,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也非常大,特别是高铁、机场、南沙港四期和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

胡刚认为,广东是沿海省份,应当建设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跟粤东、粤西、粤北以及长三角地区联系紧密的高铁。在公路方面,推进莲花山过江通道、狮子洋通道前期工作也将在今年推进,可见狮子洋两岸有很大开发潜力。

(王丹阳) 

关键词6

制造强省

报告摘录: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聚焦“六大工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专家解读:

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认为,广东制造业占比较大,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广东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和数据驱动能力,把握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二是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势,培养精通信息化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数字产业化。

杨森平认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大幅提高经济体的运行效率,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

(林曦) 

关键词7

社保基金

报告摘录: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各类社保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探索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

专家解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芳表示,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支柱,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在她看来,广东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保持社保基金池的充盈,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抵御风险的职能。社保基金池有“活水”补充,可以做大做强社保基金的“大蛋糕”,实现社保基金的红利和增值,能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周聪) 

关键词8

科技创新

报告摘录:

创新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专家解读: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许德友认为,广东应在科技创新环境、优势上做足做好文章。他指出,广东需要继续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入驻,培育和提升省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水平,这些学科和平台也是让各类科研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承载体。

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范小红关注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内容。“过去是在成果的收益分配上做文章,而探索权属改革是一个新突破,目的是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生产力”。(李钢 彭启有) 

关键词9

文化强省

报告摘录: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专家解读: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表示,报告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建设体育强省”四个方面勾勒出新一轮文化强省建设的宏伟蓝图。

“要达到这些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明确文化使命,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未来文化的发展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思想,按照更高水平和层次要求,开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周建平认为,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好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依托厚重的岭南文化资源优势,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广东文化的软实力,为推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黄宙辉) 

关键词10

高教毛入学率50%

报告摘录:

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和“创新强校工程”,加快新建迁建高校项目建设,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专家解读: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意味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原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悄然结束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迟云平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好事,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相对低分考生也将能有书读、有学上。但同时,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广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实现好这个目标?他认为,关键在人才。“我们要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条腿走路,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条腿’要加速。”

迟云平认为,毛入学率提高后,高校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制定面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不一定要培养通才,而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这样才能把好高校的人才“出口关”,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张璐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