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不文明小事缘何频成社会热点?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
“停车时间有限,请抓紧时间上车。”
非但名人,很多普通人也会选择把自己在地铁里遇到的不文明现象上传到网上,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60来岁的李阿姨,声音慷锵有力,富于韵律。在她看来,越过黄线、不排队和不先下后上,是早晚高峰时最需要提醒乘客注意的。“你自己觉得是小事,但是被夹了,轻则受伤,重则有生命。再说,万一影响地铁运行,那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了。”李阿姨边说边督促一位年轻乘客站到正确的排队上。
尽管地铁不文明行为屡屡被、讨论、,却又不断发生、热议、升级,甚至引发不同群体间的撕裂。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关注它,报道它,以期待文明小事不再成为困扰大众的话题纷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认为,“如果吃东西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集中,反而很难处罚,因为法不责众;如果吃东西的人少,工作人员执法的话,又会打乱现场”。
清晨7点35分。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
又是一个早高峰。
著名主持人韩乔生过地铁不文明,并发在微博上。一次,他在地铁里遇到一位乘客在车座上一连横躺了9站。当他询问“您是买了卧铺?”后,却遭到该乘客的。
而从已被的新闻来看,在密闭的空间和拥挤的人潮中,地铁里的任何一点摩擦,都可能引发一次不大不小的冲突;任何一个不文明的举动,都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后果。
尽管引导员人数众多,但仍不时有乘客“冒险”把自己往已密密麻麻的车厢里塞。“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立刻大声呵斥”,李阿姨正色道,“这是为他,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
近来,地铁不文明事件频出,8月11日,地铁1号线四惠站里,发生工作人员与乘客对骂事件,引发外地人与人之间的骂战;8月6日,上海地铁里,因一上海本地女孩对在车厢内给孩子把尿的做法小声抱怨了一句,即遭到孩子父亲的和,女孩将事件发上微博,再次引发外地人与上海人素质高下的评价……
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中,引导员、保安和巡查人员,身着衣裳,胳膊上绑着“治安巡逻”出现在各个车厢口前。
9月1日,,地铁10号线十里河站内,一名孕妇因为无人为其让座,列车停靠站台后,该女子坐在上下行屏蔽门处阻拦列车开动,情绪激动地说:“我不下,列车耽误了就耽误了……”最终,孕妇在劝说下离开,列车晚点几分钟。
这一事件的视频发上网后,被多家微博转发,引发众多网友激烈评论。有关地铁乘坐文明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点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索?
在地铁迅猛发展的同时,地铁不文明现象也始终如影随形。地铁既是最拥挤最嘈杂的场所,又是一个城市的缩影,还是最能代表现代文明,最能集中百态的地方。
“乘客原地不动,本次列车不上人。”
在这个常住人口达2170万的超级大都市内,每一天,地铁都能运送一个莫斯科人口总量——地铁工作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峰值达1269.43万人次。
从他的视野出发,地铁文明更应该是利己行为对公共权益的让渡,而非将问题无限拔高到身份、族群等社会议题之上。作为国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场所”,地铁有时会承载很多自身之外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地铁不文明现象背后的“蝴蝶效应”,协调各方利益,平衡各方立场,始终从社会文明的高度去处理这些纷争,或许是解决症结、处理问题的一个起点。
2014年,市人民法制办公室制定了《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但具体的实行却一临挑战。
从1971年1月15日地铁1号线开始运营,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地铁已经运作了45个年头,覆盖了神州大地30个左右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铁的运营总里程大约为2200~2500公里。未来,城市地铁还将继续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成几何式增长。
城市化建设矛盾的缩影?
据报道,地铁四惠站平均每天就有3起纠纷,时而也有执法人员被乘客打伤的情况发生。
面对诸如此类事件,是引导还是管理?服务还是处罚?
一项关于地铁不文明行为调查显示,网友最讨厌的三大地铁不文明现象为:候车不排队、上下车不按次序先下后上;在车厢里饮食;坐姿不雅、躺卧或将随身物品放置于座位上。
不文明引发冲突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等内地一线城市以外,越来越多铺设了地下轨道的城市也相继发生地铁不文明现象。除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冲突,在“凤爪女事件”中,名校毕业的小提琴教师面对不文明态度,更让人思考“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8月30日,记者致电地铁公司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我们是服务机构,对乘客不能有什么要求,对于不文明的行为只能寄希望于乘客之间互相督促”。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铁作为一种特殊的封闭空间,既是城市文明的代表,也是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因此,地铁里发生的一些矛盾往往不单是个体乘客之间的矛盾,还常常伴随着网络和新的而引发连锁反应,震荡出素质、城乡对立和地域歧视等社会问题。
文明是一件小事?
不论是上海的“凤爪女事件”还是四惠站工作人员与乘客对骂事件,这些发生在大城市地铁里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点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索。
浙江工业大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认为,“在现代社会,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的基础就是每个人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
地铁不文明是一件小事,诸如插队、吃东西、大声喧哗;但地铁不文明也是一件大事,它是一扇观察素养、城市形象乃至社会文明的窗口。
原本是拥挤地铁里很日常化的冲突,却在网络持续发酵,众多介入报道,形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小的热潮。
“先上后下,注意安全。”
在一定程度上,这位负责人的观点也代表了管理者思维模式的转变。市民李女士对记者表示:“有些安检员、引导员过于强势,动辄乘客的行为,让里很不舒服”。而地铁作为都市文明秩序的象征,也反映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某些社会矛盾。
近日在地铁10号线发生的“地铁逃票”事件,反映出地铁工作人员在处理不文明行为时的尴尬境地。地铁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只能或劝阻逃票行为,一旦情况不可控制,需要叫交通执法人员或。而有执法权的轨道执法大队则由于人员过少,很难保障每一站在任何时间都有执法人员。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以“地铁不文明”为关键词搜索,即出现172万多条相关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随着地铁的迅猛发展,不文明现象也始终相伴而生。从上海地铁“凤爪女”到地铁“逃票男”,从地铁哺乳事件到工作人员对乘客对骂事件,地铁不文明现象屡屡于眼前。
列车进站了。
记者采访发现,对城市居民来说,在地铁里的通勤时间关系到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地铁上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吃东西、乱扔垃圾等行为,很容易干扰乘客一天的心情和正常的生活安排。而当线下的矛盾汇集到线上,地铁里的小事也随之发酵,甚至到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层面。
地铁引导员们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地铁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