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鼍鼓:用鳄鱼皮做鼓面
许永杰:1977年考入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博物馆、大学考古学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许永杰:1977年考入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博物馆、大学考古学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晋南地区的民间鼓乐,有着多样的演绎方式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是极具特色的地方性传统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就有“锣鼓杂戏”、“翼城花鼓”、“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多项与鼓有关的民间艺术形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了大约4500年前的鼍鼓,更是将这一民俗的文化根源上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说文》解释“鼍”为“水蟲。似蜥易,长大。”《第五·中山经·中次九经》也有相关记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鼍。”郭璞注云:“似蜥易,大者长二丈,有鳞彩,皮可以冒鼓。”按照今天的生物学分类,鼍,属于鳄形目鳄科鼍亚科鼍属,又名中华鳄、扬子鳄,俗名土龙、猪婆龙。因此,鼍鼓,即为用鳄鱼皮蒙的鼓。
陶寺遗址中,共出土鼍鼓8件。如M3015:16,鼓身呈竖立的圆桶形,当为整木挖制,通高100.4厘米,上端直径43厘米,下端直径57厘米。外壁有彩绘,可辨粉红或赭红的底色,并以白、黄、黑、蓝等色彩描绘图案,依稀可见回纹、云纹等几何形图案。鼍鼓的鼓皮往往已经,但鼓腔内常见散落着数枚至数十枚不等的鳄鱼骨板,因此,蒙鼓的皮应该就是鳄鱼皮。鼓腔内还常常能见到一些黑褐色的低温烧制的陶质小圆锥体,据推测,可能是贴附在鼓皮上作调音用的。由此可知,随葬的鼍鼓可能是实用的。这8件鼍鼓分别属于该遗址早期的5座大型墓,大墓随葬品丰富,包含陶、石、玉、木、骨等各类质地,炊具、饮食器、礼器、乐器、饰品等各色品种。对比同时期的中小型墓,这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待遇。由于墓葬曾经过不同程度的,墓中随葬器物并不完全。由M3016等3座墓中鼍鼓成对立于墓底的情况可知,大墓中随葬一对鼍鼓应为定制,且有固定的摆放。
随葬鼍鼓的墓内,还常见有1石磬、1陶鼓与之组合,三者集中出土。陶鼓在发掘报告中也被称为“异形陶器”,体形大小不一。其整体形似一个长颈葫芦,有一卵圆形的腹部,上接一筒形颈,颈口有一至二周突纽,颈腹交界处设竖耳一对,腹底中央向下突出一个筒形孔,周围环列三个筒形小孔,腹饰绳纹并贴附式的附加泥条。尽管目前没有能证明这类器物就是“陶鼓”的,但从其与鼍鼓、石磬的组合关系,上下贯通的器形特点,颈口可能具有蒙皮功能的突纽,彩绘这种对鼍鼓装饰的模仿等方面来看,推测其为鼓一类的乐器,也合情合理。
由于陶器不易腐烂,陶鼓并不像木质鼍鼓那么罕见,其分布几乎遍布整个黄河流域。如山东邹县野店、河南渑池不召寨、陕西武功浒西庄、甘肃永登乐山坪等遗址中所见者,在器形特点上与陶寺所见者异曲同工。其中,以邹县野店出土的陶鼓年代最早,大致相当于距今55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期,距陶寺鼍鼓也已有千年之久。如此看来,在进入文明社会前,黄土地上的逢逢鼓乐,就已经是跨区域、跨时代、跨文化的了。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