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武汉电影往事装进一个文化馆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武汉开幕的前一天,在汉口镇戏码头的闵晏清戏曲文化馆里,77岁的闵晏清老人,娓娓道来他一生收藏的故事。文化馆里,收藏着“中国电影第一位男主角”谭鑫培家族的《谭氏宗谱》、上世纪30年代在武汉出版的《电影新闻报》、60年代的老放映机、70年代武汉电影放映公司出版的电影杂志、80年代解放电影院的电影票根,以及2013年在武汉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签满了电影界大腕名字的首日封……几千件藏品,每一件都被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从武汉走出的谭鑫培,主演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辉煌的大幕。一百多年中,众多热爱电影的武汉人与电影结缘,闵晏清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喜欢电影收藏的普通武汉人,想做一点事,留住武汉在中国电影百年故事中的点滴荣光。
闵晏清1945年出生于汉口一个小商之家,“我家里五代都是老汉口,我出生在南京路,姑娘现在住在上海路,我在天津路念的小学,在北京路读的中学,对老汉口文化,我是真的热爱啊。”
小时候因为父亲喜欢京剧,母亲喜欢汉剧,从小跟着大人四处看戏,让闵晏清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文艺。之后因为姐姐成为了专业的电影放映员,哥哥也去了电影公司工作,更让他对电影多了一份热爱。看电影,聊电影,是他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
于是,闵晏清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留下一点东西,向后人证明当年武汉电影的辉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爱好和事业。
闵晏清在收藏的过程中,对武汉电影历史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这座城市的电影故事原来如此丰富。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谭鑫培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演员,但很少有人知道,武汉江夏谭门七代人中,有五代都曾涉足银幕。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电影《四郎探母》,再到1971年风靡一时的样板戏影片《沙家浜》,以及2015年的《赵氏孤儿》,谭鑫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这道绚丽的谭氏轨迹,傲立京剧史,永载电影史。在闵晏清的藏品中,有关谭鑫培的物品装了满满一手提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16年锦绣堂藏版《谭氏宗谱》一套七本。
闵晏清说,这套书是他偶然在古玩市场发现的。当时,店老板不愿意卖,闵晏清去了几趟,都无功而返。
后来,闵晏清得知,这位店主特别喜欢瓷器,于是就把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个官窑的花瓶拿到店里,提出以物易物。店主对花瓶爱不释手,也被闵晏清的真诚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亏了,但是我得到了我喜欢的东西,这个不能用钱来衡量。”
从武汉第一位女明星叶秋心的照相集,到武汉最老的一家电影院——新华电影院的手刻蜡版报纸,闵晏清的每一件藏品,都打着深深的武汉烙印。“不是和武汉电影有关的藏品,我不收。历史上武汉的电影文化氛围一直都很浓厚,我这里收藏的文献资料就是证明。”
中原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大华电影院、文化俱乐部……这些影院的电影票根,闵晏清就收藏了好几个文件夹。历史上,武汉人均拥有的银幕数,在全国一直就是领先的。“我们老武汉人,把电影院叫‘活动影戏’,是不是很形象?别人可能只是看电影,我还在这些电影里,了解到了历史的变迁。”
光是幻灯机,闵晏清就收藏了三镜头、单镜头、手提、迷你四种不同型号的,其中三镜头的那个幻灯机,他觉得最为难得。“之前我们用的单镜头幻灯机,只能一幅幅像放图片一样播放,三镜头的幻灯机,让鸟在银幕上飞起来,水在银幕上流起来,带给观众的感受,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最难得的是,这个放映机,是我们湖北嘉鱼的一个校办工厂生产的,你说是不是了不起!”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他用心拾取每一段光影记忆,为研究武汉电影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史料。闵晏清的百度百科里,人物经历一栏,写着武汉市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喜欢电影收藏的武汉市民,可是这些年,能为武汉留下来一些历史记录,真的蛮为自己骄傲,收藏这些东西,都蛮不容易啊。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武汉开幕的前一天,在汉口镇戏码头的闵晏清戏曲文化馆里,77岁的闵晏清老人,娓娓道来他一生收藏的故事。文化馆里,收藏着“中国电影第一位男主角”谭鑫培家族的《谭氏宗谱》、上世纪30年代在武汉出版的《电影新闻报》、60年代的老放映机、70年代武汉电影放映公司出版的电影杂志、80年代解放电影院的电影票根,以及2013年在武汉举行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签满了电影界大腕名字的首日封……几千件藏品,每一件都被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从武汉走出的谭鑫培,主演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辉煌的大幕。一百多年中,众多热爱电影的武汉人与电影结缘,闵晏清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喜欢电影收藏的普通武汉人,想做一点事,留住武汉在中国电影百年故事中的点滴荣光。
闵晏清1945年出生于汉口一个小商之家,“我家里五代都是老汉口,我出生在南京路,姑娘现在住在上海路,我在天津路念的小学,在北京路读的中学,对老汉口文化,我是真的热爱啊。”
小时候因为父亲喜欢京剧,母亲喜欢汉剧,从小跟着大人四处看戏,让闵晏清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文艺。之后因为姐姐成为了专业的电影放映员,哥哥也去了电影公司工作,更让他对电影多了一份热爱。看电影,聊电影,是他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
于是,闵晏清萌发了一个念头:要留下一点东西,向后人证明当年武汉电影的辉煌,而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爱好和事业。
闵晏清在收藏的过程中,对武汉电影历史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这座城市的电影故事原来如此丰富。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谭鑫培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演员,但很少有人知道,武汉江夏谭门七代人中,有五代都曾涉足银幕。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电影《四郎探母》,再到1971年风靡一时的样板戏影片《沙家浜》,以及2015年的《赵氏孤儿》,谭鑫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这道绚丽的谭氏轨迹,傲立京剧史,永载电影史。在闵晏清的藏品中,有关谭鑫培的物品装了满满一手提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16年锦绣堂藏版《谭氏宗谱》一套七本。
闵晏清说,这套书是他偶然在古玩市场发现的。当时,店老板不愿意卖,闵晏清去了几趟,都无功而返。
后来,闵晏清得知,这位店主特别喜欢瓷器,于是就把家里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个官窑的花瓶拿到店里,提出以物易物。店主对花瓶爱不释手,也被闵晏清的真诚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亏了,但是我得到了我喜欢的东西,这个不能用钱来衡量。”
从武汉第一位女明星叶秋心的照相集,到武汉最老的一家电影院——新华电影院的手刻蜡版报纸,闵晏清的每一件藏品,都打着深深的武汉烙印。“不是和武汉电影有关的藏品,我不收。历史上武汉的电影文化氛围一直都很浓厚,我这里收藏的文献资料就是证明。”
中原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大华电影院、文化俱乐部……这些影院的电影票根,闵晏清就收藏了好几个文件夹。历史上,武汉人均拥有的银幕数,在全国一直就是领先的。“我们老武汉人,把电影院叫‘活动影戏’,是不是很形象?别人可能只是看电影,我还在这些电影里,了解到了历史的变迁。”
光是幻灯机,闵晏清就收藏了三镜头、单镜头、手提、迷你四种不同型号的,其中三镜头的那个幻灯机,他觉得最为难得。“之前我们用的单镜头幻灯机,只能一幅幅像放图片一样播放,三镜头的幻灯机,让鸟在银幕上飞起来,水在银幕上流起来,带给观众的感受,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最难得的是,这个放映机,是我们湖北嘉鱼的一个校办工厂生产的,你说是不是了不起!”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他用心拾取每一段光影记忆,为研究武汉电影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史料。闵晏清的百度百科里,人物经历一栏,写着武汉市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喜欢电影收藏的武汉市民,可是这些年,能为武汉留下来一些历史记录,真的蛮为自己骄傲,收藏这些东西,都蛮不容易啊。
- 标签:本站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把武汉电影往事装进一个文化馆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武汉开幕的前一天,在汉口镇戏码头的闵晏清戏曲文化馆里,77岁的闵晏清老人,娓娓道来他一生收藏的故事…
- 政协之窗_云南频道
- 《汝州电影往事》即将付梓
- 阿凡提的故事是民间故事吗
- 虎牙君子固穷其人其事之段元诚讲《阿凡提的故事》(23)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寓教于乐小阿凡提随动画《好伙伴》欢乐而来
- 《剑网3》服今日公布 官宣定名剑网3缘起
- 疫情静态管理不用慌 速来皖事通线上采购生活物资
- “老检察人的检察故事”征文启事
- 皖游通入驻皖事通平台
- 往事如歌的文章-本地宝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