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生活  男女

九月初九,一起来品诗词之美,过《诗意重阳》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起“重阳”,我们就不禁想起那些有关重阳的文化风俗和美丽诗词。“重阳”的名字有何来历?重阳节出现在哪些诗人的哪些诗篇中?古诗词里的重阳什么样?一首首、一阙阙关于重阳的诗词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老年之声邀请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文学博士赵银芳,带您一起品重阳文化,赏诗词之美,一起过《诗意重阳》。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文学博士赵银芳

自古重阳是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很多人认为与《周易》有关,《 周易》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到了九月九日这天就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在古代又叫“重九节”、“九月九”、“菊花节”、“登高节”。

重阳节的起源很早,在秦汉 时期就已发源,那时候就叫 “重阳”“九月九”“九日”。

三国时,曹丕于《九日与钟繇书》中写: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到东 汉末年,重阳节已经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作为名词出现在诗歌里,比如南朝诗人庾肩吾在诗中写道: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

庾肩吾

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

铭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

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由此可见,“重阳节”的名称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固定。“重阳”向老年人献寿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这也是我们现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敬老节”的渊源,人们希冀以“重阳节”来祈求长寿。

诗歌里的重阳风俗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重阳节”名称不断出现,而且有关“重阳节”的节俗也很丰富多彩,这些诗篇中都有哪些节俗呢?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王勃的《九日登高》也提到登高。

《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写的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异地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王勃这首满含思乡之情的诗里就说到了“登高”。

吃菊花糕

食糕是重阳节自古以来一个重要的饮食习俗,北方较南方更为盛行。重阳糕有许多种,原型则是汉代的“蓬饵”。蓬饵是掺入菊花制成的一种花糕。《西京杂记》中有相关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宋代的王迈曾写一首《谢送菊花糕》。

《南歌子•谢送菊花糕》

王迈

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弟兄乘兴共登高。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美人痛饮读离骚。因感秋英、饷我菊共糕。

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三国的时候,曹丕的文章里就提到过,重阳节要插茱萸。唐代的杜甫也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说到茱萸。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饮菊花酒

饮菊花酒这个节俗,陶渊明曾在《九日闲居》(并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喜爱。他的《饮酒》诗中,就说到采菊。诗人喝着菊花酿成的美酒,欣赏、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怡然自得,表达着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重阳节的诗词之美

自古写重阳的诗有很多,名篇佳作不在少数,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两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文史精品节目荐赏》

播出时间:13:00-14:00

广播收听:北京地区 FM 104.4

AM 1053

网络收听:学习强国、云听中搜索“老年之声”在线收听。

编辑:唐姣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