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的“落榜者”,都去干什么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价值信条。
我国科举制度传承延续了1300多年,正史记载共录用了10万多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只有76人“及第”。
那些“名落孙山”的未及第者,免不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境地。
即便如此,古代落榜者中的诸多人等“落榜不落志”,与那些“金榜题名”者一样,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崇。
古代科举考试的“落榜者”,所能从事的职业中,比较体面和荣耀的应属师爷。
师爷是何种工作?简而言之,就是给在职的中高级朝廷命官当参谋做助手,协助处理政务,其薪俸酬劳由朝廷命官支付。能当上师爷的绝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落榜”群体中见过世面的出类拔萃之人。
明清两代“绍兴师爷”享誉天下,有“无绍不成衙”之说,这一方面表明浙江绍兴盛产“师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爷在那个时代的确是受“落榜者”青睐艳羡的职业。
受聘于朝廷一二品高级官吏的师爷由于办理的政务非常重要,因而也显得威风八面。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意欲“长为农夫没世”,但在好友郭嵩焘的再三鼓励和劝勉下,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麾下,走出山门干起了“师爷”的行当。
晚清重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年轻时曾在曾国藩幕内做师爷。后来,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位师爷因卓异的智慧和出色的业绩均跻身显宦,成为权倾一时的清朝“股肱大臣”。
我国古代没有正规的稿费、版税制度,读书人写作的“经济动力”从何而来?知识分子由于“落榜”或仕途不通不顺,凭借为他人写诗作赋、撰联题铭收取报酬的历史比较久远。
汉武帝君临天下不久,娇小柔美的皇后陈阿娇失去宠爱,被贬至长门宫居住。富有心计的陈阿娇冥思苦想解围策略,在仆人提醒下想出一则妙计,派人携带千两黄金跋山涉水拜求当时的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代做一赋,一代文豪司马相如闻言即时挥笔写下了辞赋名篇《长门赋》,汉武帝读罢此文心移情动,立即将陈阿娇召回身边,一篇《长门赋》换来黄金千两,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杨坚叫李德林起草诏书,高颎在旁边戏道:“笔干了,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高颎是在替李德林以“笔干”之名撰文,从中获取费用,于是“润笔费”流传至今。
唐朝著名诗人李邕尽管也是“落榜者”,但由于其文笔出众,原籍及附近州县官衙闻其名纷纷给出高价钱请他代写奏折,李邕一生代写公文1000余篇,据《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
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润笔费”均不菲。唐代韩愈在落魄之时写就《平淮西碑》得稿费500匹绢,根据现在的物价,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为20万元,而他写的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个字价值约132元。
我国古代读书人中的“落榜者”,未能金榜题名的原因很多。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乏学识深湛、才高八斗,可谓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落榜后没有选择当师爷、给人“打工”,而是进行自主创业。有的竟然靠兴办私塾、经营知识,成为流芳千古的“知本家”和教育家。
所以,兴办私塾开设学堂几乎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特别是隋唐开科取士以降,“落榜者”中一些既有学识又富远见的读书人通过积极兴办学校书院、招收学生学员,在保证自己和家人衣食无虞的前提下,传承赓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硕学鸿儒,如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等。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作者: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金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 标签:自拍 亚洲 欧美 图区 制服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
云南北迁象群小范围迂回迁移,现场持续降雨存地质灾害风险
图为监测到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昆明6月11日消息,记者10日从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
- 考公热背后,年轻人追逐的是什么|播客《涟漪效应》第二期
- 汕头警方通报“聋哑老人遭学生殴打抢夺财物”:刑拘4人
- 务工男子为办事方便身穿“混搭警服”,遇真警察露馅被行拘
- 鉴赏|高更画笔下的神话与塔希提宗教奥秘
- 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投入运行,打造为互动开放的“城市忆空间”
- 龙湖集团前5月销售1118亿元,今年销售目标3100亿元
- 孩子参观消防队后说想当警察,消防员哭笑不得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美商务部长雷蒙多通话
- 文和友们“打卡”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
- 文和友们“打卡”2021澎湃城市更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