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季 读懂它们的“空中阵形”
金 凤
在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不经意间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鸟纷纷南飞。有时,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全球之旅。
其实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会评估自己的身材、体能、身份,根据气流、环境等因素,选择最适的飞行阵形和位置。而集群飞行,能帮助它们及时发现捕食者、减轻捕食压力,靠集体的力量提高生存力。
鸟类迁徙阵形各不相同
每年春秋两季,鸟类迁徙的壮阔图景往往成为天空的一道胜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行为学副教授李忠秋介绍,全世界约有1万种鸟,其中有近4000种鸟有迁徙行为,每逢迁徙季节,它们会沿着全球8—9条大的迁徙路线飞翔。很多鸟经过中国,飞往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
“迁徙的鸟大多是水鸟,因为到了冬季,河湖结冰,水鸟的食物骤减,它们就会迁徙。”李忠秋说,水鸟迁徙时一般保持人字形或一字形飞翔,例如鹤类、鹳类、鹭类、雁鸦类的鸟。
李忠秋举例说,丹顶鹤的家庭关系很紧密。它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成一字形迁徙,大鹤在前小鹤在后,“一个完整的丹顶鹤家庭有4口,它们是一夫一妻制,还有两个孩子,所以经常会看到4只丹顶鹤排成一字形,如果是3只,有可能有一只夭折或者散失了。”
而白鹭的家庭结构没有那么稳定,飞起来阵列也很不规则,不同的鸟,迁徙习惯也不同,雀形目的小鸟比如柳莺等,就惯于夜间迁徙,以躲避猛禽的袭击。
保持队形可以飞得更远
“迁徙的鸟一般体型较大,排成这些阵列飞行,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帮助它们节省体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说,鸟在迁徙过程中,也会在空中交替飞翔,但一般年长或者有经验的鸟会领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史志伟表示,鸟飞行时,翼尖处会形成空气漩涡,这个漩涡产生的翼尖力,会形成一种升力,后面的鸟可以利用升力更省力地飞行。这要求它们不仅要与前面的鸟保持适当的位置关系和距离,而且要调整翅膀的拍打节奏,确保能借助这股上升气流飞行。
鸟在飞行中会摆出什么样的造型,跟体型也有关系,“体型越大的鸟,飞行集群越小,因为它们个体应对外来侵害的能力更强,所以它们对集群的需求没有那么大,例如大雁、天鹅迁徙时,集群往往是一字形或者人字形;而体型越小的鸟,集群越大,因为大集群可以让它们更安全地飞翔,形状也更不规则,例如鸻鹬类以及雀形目的小鸟。”李忠秋说。
集体行动能提高生存几率
成群结队出行,对鸟来说似乎是一种更有安全感的选择。在鸟的朋友圈,有一种鸟,特别喜欢集体行动,这便是椋鸟。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鲁长虎介绍,椋鸟是一种常见的食虫鸟类,特别是在繁殖后,容易集成大群,如果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好,会形成更大的群。李忠秋表示,鸟的集群可以让群体有反捕食的防御能力。“如果一两只鸽子落单了,它们很容易被捉住,但如果有一个大的集群,发现危险的几率会提高,这就给鸟群迅速逃走争取了时间。同时,群体越大,单只鸟被吃掉的几率越小,相当于把危险稀释了。”
不过,长途迁徙,对鸟依然是一件凶吉难料的事,例如遇到大风、雨雪冰雹等恶劣气候时,对鸟就是一场“极限挑战”。李忠秋表示,“迁徙途中,雌鸟和雄鸟也有分工,雄鸟在群体中更多地承担防御任务,研究发现,有雄鸟相伴的雌鸟,迁徙死亡率只有没有雄鸟相伴的雌鸟的一半。”
为了生存,鸟也会合纵连横。2011年,李忠秋团队在青藏高原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雪雀也会结盟,“例如白腰雪雀、棕颈雪雀、白斑翅雪雀在可可西里都有分布,它们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但防御天敌方面可能各有擅长,形成混合群体更易发现并抵御捕食者。”
形成集群时,鸟群可以团结起来对付敌人,李忠秋曾多次见证,喜鹊或灰喜鹊等鸦科鸟类中,尤其在繁殖期,它们常常会组队反击活动在它们家域附近的鹰隼类猛禽,虽然它们身型相差悬殊,但喜鹊或灰喜鹊群体依靠合力,常能顺利赶走猛禽。
- 标签: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