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生活  网事

《共和国血脉》对电视剧生产的突破和创造

原标题:《共和国血脉》对电视剧生产的突破和创造(文化圆桌)

  电视剧《共和国血脉》剧照

  由万盛华执导的电视剧《共和国血脉》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收官,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和社会反响。该剧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老一辈石油工人团结各方力量,战胜艰难险阻,相继开发了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等大油田的光辉事迹,全景式呈现新中国石油工业创业史。这部电视剧为何受欢迎?有哪些特点?创作中是否存在遗憾?在电视剧《共和国血脉》研评会上,我们听到了专家的声音。

  主持人:赖 睿

  嘉 宾:李 准 文艺评论家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张阿利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卢 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题材填补空白

  李 准:写石油的电视剧、电影不少,但《共和国血脉》专门将镜头对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整编而成的石油工程第一师,展现这个群体用十多年的经历写出了新中国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自给的全过程。《共和国血脉》独具匠心的切入角度,在内容上填补了之前的创作空白。

  张阿利:在当下电视剧普遍关注收视率、关注凡俗生活之时,主创者却将镜头对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年代,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加以艺术建构,全景式地展现新中国早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高扬主旋律。

  卢 蓉:电视剧《共和国血脉》题材宏阔,主题昂扬,讲述的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成长史,也讲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艰苦的创业史,从整个时空架构上来说,在一大批同类型作品当中卓尔不群。

  为什么打动人

  王一川:电视剧《共和国血脉》精心构建了一种浓烈的青春激情和诗意氛围。从时代精神的渲染到人物原型的刻画,再到特有的自然环境描绘,该剧都渲染出浓烈的诗意化、青春化、纯朴感等时代氛围,由此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份初心。特别是主人公石兴国身上那份执着和无私的牺牲精神,许茹身上纯真的事业心和坚毅的爱情信念,都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种特有的青春诗意。

  张阿利:《共和国血脉》之所以让观众看后心潮澎湃,是因为这部剧是对共和国新一代石油人精神文化遗产的电视化表达。剧中,钢刀连从奉命保护油矿开始,紧接着全师战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再其后,又统一脱下军装转变为真正的石油工人。他们转战全国各地,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把青春、热血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他们身上凸显了中国石油人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共和国血脉》将这种精神特色始终贯穿于全剧,给人以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鼓舞作用。

  卢 蓉:《共和国血脉》视野宏大,壮怀激烈。地点上,从西北到东北,玉门、柴达木、黑油山、松辽、四川川中一直到东北大会战。石油六次大会战,包括西北戈壁荒漠、无人区等地点,石油工人要面对干旱、严寒、沙尘暴等。这些战天斗地的严酷地理时空,都是题材先天携带的厚重内容。在美学追求上,导演力图追求雄魂、壮丽、豪迈的豪情,试图把特定年代特定群体的生命故事,谱写成时代与人生交响的史诗篇章。

  人物塑造遵循真实原则

  李 准:田义文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在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是一个新的开拓、新的贡献。他是深入石油战线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开拓的知识分子形象。

  王一川:《共和国血脉》在人物的塑造上体现了新意。比如正面人物的人生不完美。主人公石兴国的石油事业是成功的,甚至是卓越的,但其个体人生并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与心上人许茹爱而不得,失之交臂,构成了一种有缺憾的成功。正是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完美,换来了美学上的完美。

  张阿利:该剧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遵从历史发展真实轨迹,并加以艺术的凝练。尤其是以钢刀连连长石兴国,指导员周远,女兵许茹、唐娜,石油工人刘大勇、刘小青,技术员田义文,家属梅大妮等人物形象为故事主体,构建出丰富的电视剧叙事空间,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在剧中都鲜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给观众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创作中的遗憾

  卢 蓉:在镜头语言上,真正战天斗地挖石油的镜头、劳动群像镜头、北大荒辽阔苍茫等环境镜头,相对偏少,期待有一些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内容结构上,情感戏和真正讲石油工业内容的比例有些失调,情感纠葛笔墨偏多,主角的情感选择缺乏比较合理的生活逻辑,削弱了电视剧的感染力。

  王一川:在展现共和国初期石油工业开创性篇章之余,欠缺一些赋予历史深度的美学总结和反思,可能是该剧最大的遗憾之一。假如能够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去反思石兴国、许茹、刘大勇、梅大妮等人物在走向工业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欠缺,可能会更有价值。

  (实习生王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