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生态文明的底色更加鲜亮
徐州,水绕城,城依山,山傍水,青山如黛,绿水迢迢。 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摄
2017年6月,徐州在江苏省率先建成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绕城,城依山,山傍水,青山如黛,绿水迢迢。
走进徐州,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的山水画卷,宛似江南。今天的徐州,用一城碧水刷新着人们对这座苏北重镇的固有印象。
徐州一直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来办,持续治理和改善水环境。
结合“古风汉韵、平畴沃野、汴泗交流”的城市特点,徐州系统开展了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节约、水生态和水文化六大体系建设,完成了云龙湖综合治理、南水北调清水走廊尾水导流利用、矿坑塌陷地综合治理等六大类90项示范项目。形成了“九河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建立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徐州市区“七湖”中,有“四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以上,“九河”有“六河”水质提升了一个级次。特别是徐州的“城市名片”云龙湖,水质达到了Ⅱ类到Ⅲ类,不仅可以实现“下河游泳”,部分湖区的水甚至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
徐州还斥巨资对煤炭塌陷地形成的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湿地等做了进一步修复;建成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高标准完成徐州市骆马湖窑湾水源地、丰县大沙河草庙水源地、沛县南四湖徐庄水源地、邳州市中运河张楼水源地、睢宁县庆安水库水源地、新沂市骆马湖新店水源地达标建设,构建了“南有骆马湖、北有微山湖、内有地下水”的三水源供水格局,彻底扭转了依赖地下水的历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水生态文明建设,就像一双神奇之手,将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徐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近年来徐州先后完成10个国家和省级水保重点项目,创建4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成省级“水美乡村”16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5平方公里,荒山重披新绿,山川尽展新颜。
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面履职,全市3003名民间河湖长、护河志愿者和监督员正式上岗,“全民治水”氛围日益浓厚。去年以来,全市排查交办河湖“两违三乱”问题2260起,累计整改完成2203起,整改率97.5%,成效明显,徐州河湖长制工作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
坚持人水和谐发展理念,全市累计建成7处国家水利风景区、2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县域全覆盖。丁万河获评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并与潘安湖一同入选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大沙河列入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等。市民不用再远行,在家门口即能与最好的水美风景相伴。漫步鼓楼区丁万河畔,两岸景观带错落有致,滨河步道宽阔平坦,光洁的花岗岩护栏里一河清水欢快流淌。“以前是‘龙须沟’,现在是最美家乡河,日新月异、美不胜收啊。”家住附近的李大爷颇有感慨,现在每天沿丁万河遛弯赏景已经成了他每天的“规定”动作。
奎河源自云龙湖,曲折贯穿徐州老城区,在铜山区三堡黄桥闸下入安徽;徐州境内长25.75公里,其中市区段9.66公里(云龙湖至欣欣路桥),沿线共有8条支流汇入。
去年12月28日,徐州市区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开工。
徐州市区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坚持“净水、添绿、展文、增趣、便民”十字方针,提升水质、保证水质达标要求;创建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打造亮廊、添彩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将奎河建成景观亮丽廊道、河净水清廊道、汉风文化廊道和综合安全廊道等,彰显汉韵悠长的城市历史底蕴,让徐州人民更多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增添乡愁感、自豪感。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徐州市民的幸福指数,还转化为吸引产业和人才的“磁场”,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一批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目前,生态已经成为徐州参与区域竞争的强大优势,它和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等一道,汇成千万徐州人的骄傲、自豪和自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徐州上下的共识。
徐州市水务局局长、党委书记杨勇说,徐州市将持续深化水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水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基础支撑和生态安全保障;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大力推动生态河湖建设,坚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大水利水务改革,切实将徐州市建设成为水生态文明的典范之城,人水和谐的生态之城。
- 标签:剑魂刷图加点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