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上海无人不知南京西路上的人民饭店 l 沈轶伦
人民广场的北侧是人民大道,人民大道的北侧是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的北侧,曾经有一家饭店,叫作人民饭店。上海有无数家饭店,只有这一家饭店,以“人民”为名。
1959年,新城区饮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瞿蕙钧17岁,到五味斋菜社当服务员,见证了这家饭店从南京东路75号搬到南京西路226号大光明电影院原大沪舞厅位置,也见证了这家苏锡帮老字号菜馆得到新的名字:人民饭店。
作为在上海老城厢长大的女孩,竟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好好逛逛南京西路和人民公园。当时的人民公园外是一圈围墙。围墙上长长一列,全部是照片栏,也是光荣榜。
每天上下班,瞿蕙钧都会经过这面围墙。墙上挂满当时的先进工作者和各级劳模照片,瞿蕙钧心里懵懵懂懂地想:会不会有一天,我的照片也能挂在上面呢?
上世纪初,上海多有来自苏浙地区的移民。1937年,供应江南人喜爱小吃的五味斋菜社(北号)在上海应运而生。起初店里只提供面筋百叶、小笼馒头、小肉面、鸡肉大包、香糟田螺,后来饭店从苏州、无锡地区请来不少烹饪名厨,五味斋就开始打苏锡帮菜的牌子。
苏锡地处鱼米之乡,蔬菜河鲜品种丰富,四节食材新鲜讲究,刀功精细,常用炖、焖、煨、焐、烧、炸、炒等烹饪方法,强调原汁原味,口味咸中带甜。著名菜肴有号称“天下第一菜”的虾仁锅巴、松鼠鳜鱼、扇形甩水、黄焖河鳗、金镶豆腐、炒蟹黄油、椒盐鸭下巴等。1958年,五味斋扩大经营规模,店名也改为“五味斋菜社”。
渐渐地,上海人开始口耳相传,五味斋菜社里的菜不错,还有一位特别体贴热情的三号服务员桑钟焙,更是店内一绝。1957年,几个慕名前去采访的记者发现,店里12位服务员在9个月内,一共收到了1279封表扬信,给“三号同志”的就占了414封。顾客一进门,桑钟焙就从客人的言谈举止和外貌判断来者的身份,能从客人的籍贯口味出发,帮着点菜配菜。对需要帮助的客人,也经常不需对方开口,就能递上所需之物。
1959年,备受赞誉的桑钟焙代表五味斋菜社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英大会。等他载誉归来后不久,菜社准备搬到南京西路新址了,这家饭店也有了新的名字:人民饭店。
帮忙打包准备搬家的队伍里,有新来的服务员瞿蕙钧的身影。这个当时还梳着小辫的姑娘,一年前刚刚从新城区饮食职业学校毕业。在学校就读期间,她曾经在海燕咖啡馆学做西餐。老师傅们看她总是笑吟吟的,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就建议学校老师分配她去做服务员:姑娘这个样子招人喜欢,一定会让顾客进门满意。
桑钟焙的服务经验被当时上海商业服务系统赞誉为“三号”精神加以推广和运用,还编写成越剧《红花村》和现代大型滑稽剧《满园春色》,搬上了文艺舞台,后者由著名演员周柏春等演出。小瞿成了桑钟焙的徒弟。1980年,在桑师傅过世后,瞿蕙钧继承了“三号服务员”的衣钵。
和师父一样,她对待客人和气、体贴、耐心,还自备常用药、婴幼儿用品和针线包,随时帮助有需要的客人。一次,她看到一个遇到情感纠葛的女青年独自在店里借酒消愁,瞿蕙钧上菜之余,柔声安慰,在女青年离店的时候,还骑着自行车护送很久。还有一次,一位戴口罩的客人入席后,久久不愿脱下口罩吃饭。瞿蕙钧上前查看,才知这位顾客因工伤导致毁容,怕别人看不起。瞿蕙钧不仅体贴地为他上菜服务,还在工作结束后,与同事上门去看望这位顾客,鼓励他树立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她的服务,被总结为“善观气色、灵活多变、体贴入微、亲如一家”的瞿派艺术。也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瞿蕙钧陆续将上海市劳模和全国劳模等奖章揽入囊中。
但和师父不一样的是,瞿蕙钧接下去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百业繁荣。各种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民饭店不再是市民外出就餐的首选。甚至许多和瞿蕙钧一起共事的饭店同事也纷纷跳槽加入其他饭店。
1959年,人民饭店搬到南京西路时,位置就在大光明电影院原大沪舞厅,比邻上海当时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线年由梅兰芳揭幕的影院,在1930年时,由于放映了中国人形象的美国影片《不怕死》,引发声势浩大的群众,影院卖座率一落千丈,不得不宣告歇业。l932年,广东商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公司经理组成联合电影公司,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大光明,请来知名设计师邬达克,花了110万两白银,打造了一座前卫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的建筑,被誉为“远东第一影院”。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宣称,自己是在迷上大光明电影院后才立志做建筑师的。
新中国成立后,大光明经过了6次大改建。在2008年大修时,大光明电影院立志尽可能恢复到它从邬达克手里诞生的原貌。但也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修旧如旧。二楼西侧和三楼原来是大沪舞厅,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陆续被改作人民饭店与中国照相馆。此次,原先人民饭店和中国照相馆的位置被改建成了数个放映小厅。但餐厅的功能还是被保留下来,设计师在三楼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作为餐厅,二楼的一条走廊也被设计成咖啡馆,更适应今天的观众需求。只是,新开的餐厅不再和人民饭店有关,曾经在上海滩无人不知的人民饭店的名字、菜肴和传奇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变化中。
1959年,当瞿蕙钧最初来南京西路上班时,周边望出去,除了国际饭店,都是低矮的二层楼民居或是平房。她记得每年春节前后,进市中心置办年货的人,都要特意来国际饭店抬头望望这幢高楼当作景点。有时人们看得太入迷了,连兜里的钱被扒手“铳掉”也没察觉。但到了改革开放后,一幢幢商品房拔地而起。大光明在楼宇间变得不起眼,连国际饭店也显得陈旧和低矮了。
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瞿蕙钧兑现了青年时代的愿望,让自己的照片有资格和师父当年一样,被挂在了人民公园外的光荣榜上。但在1995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建设时,围墙因地铁施工的缘故被拆除改建。瞿蕙钧记得,她的照片以及其他劳模的照片,一度转入地下,在新投入运营的地铁一号线车站走廊里展示。过往的游客和上班族,步履匆匆搭乘地铁时走过,或许不会留意地面上苟日新日日新的变化,但或许都曾看到,眼角弯弯的瞿蕙钧,在光荣榜里对大家展示的微笑。
这是“朝花时文”第2082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