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调研行丨无锡张镇桥村:七彩自治,让“家”回归
花浅春深,谷雨醉人。这天傍晚,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整饬一新的青龙桥河畔,一场别开生面的“吃春”吸引了村里的乡亲老小。八仙桌、小圆桌、宽板凳沿河摆开,青龙桥、马塔浜、尖上三个沿河自然村的村民们纷纷从家里端来酒菜,喝一口自家酿的米酒,就一勺喷香的香椿炒蛋,好不快活。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眼前绿意葱茏、人影婆娑的青龙桥河,如一股清泉,流进村民胡龙清的心中,“这才像个家的样子。”老胡啜着小酒,喃喃自语。
胡龙清口中的这个“家”,前些年,却逼得村里人拼命想要逃。为了挣钱,村里不少人家都在青龙桥河边搭起违章建筑搞养鸡养鸭、豆腐作坊等副业,胡龙清也沿河办了个养猪场,养了300多头猪。钱挣得不多不少,环境却是一天天变糟。“那河臭得多走一米都嫌长。”
去年,张镇桥村投资1700万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出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组合拳”治理青龙桥河。经过一年多的整治,青龙桥河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沿河还建设了连心桥、清风林、亲水小径等景观小品,往日水清、岸绿、景美的张镇桥村,又回来了。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家,回来了,养猪场却关了,胡龙清没了生计。在村里的帮助下,胡龙清被介绍到同村人黄文伟创办的龙头企业文汇钢业打工,早上工、晚下班,每天身上干干净净,一年能挣下10万元。今年初以来,受疫情冲击,不少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文汇钢业却凭着高技术的产品,拿下欧洲一个知名品牌10年的“长单”。这下子,胡龙清干得更带劲儿了:“老板说了,今年的工资只涨不跌。”
“村辖区内现有企业85家,年产值11亿元,全村老百姓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张镇桥村党总支书记谢玲告诉记者,雄厚的产业基础给村里积累了厚实的“家底”。去年,该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万元,这笔钱,一部分拿来投资增值,一部分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一部分,用来给村民发福利。“失地农民补贴,和谐家园保险补贴,人身意外险补贴,‘福村宝’互助医疗补贴,再加上股金分红,村里每年在补助、分红上的投入超过百万。”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家门口就业拿工资,分红补贴从年头拿到年尾,这样的小康日子,村民陈杏珍却还是感到不满足。“打从村里搬到楼里,老乡邻见不着了,有难事也不知找谁说。”
作为洛社镇最大的农民集中安置片区,张镇桥村共有17个村(社区)的拆迁百姓安置在此,常住人口超过2.2万人。拆迁安置打破了村民长期以地缘亲缘为纽带的村巷生活形态,许多村民入住安置房多年,依然找不到归属感。同时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居民诉求多样,村两委、居民、物业三方矛盾交织,剪不断理还乱。
从村巷到社区,楼道成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2018年6月,经居民自主报名、村委走访推荐,126名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楼道长走马上任,开启张镇桥“楼道微自治”工程。陈杏珍众望所归,当上了张镇家园304号楼的楼道长。
陈楼长的“微自治”,从时下最时髦的“垃圾分类”开始。一开始,别说分类了,就是不随地乱扔垃圾这一条,不少居民都做不到。陈杏珍就一家家敲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又带着志愿者动手清理楼道里的垃圾。慢慢地,楼里和小区的居民纷纷加入进来,逐渐发展成一支10多人的“四叶草”环保公益队。去年底,陈杏珍所在的304号楼被命名为“绿色沁园楼道”。
随着“楼道微自治”项目的逐步推进,一套由“楼道理事小组
- 标签:陈大卫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